喜迎党代会·发展巡礼⑪ | 人才师资队伍篇:多措并举打造人才队伍建设“高势能区”

发布日期:2023-10-30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海南医学院全面贯彻新时代人才工作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以发展为第一要务,秉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的原则,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加大力度引进,培育具有国际视野的高水平创新人才,构筑人才创新高地。

近年来,学校遵循“优化结构、分类管理、激发活力、提升实力”的建设思路,深入推进人事人才制度改革,持续优化师资队伍,为学校更名大学工作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095人,其中校本部704人,生师比优化为15.75:1。校本部专任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位的662人,占比94.03%,其中博士337人,占比47.87%。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467人,占比66.34%。拥有一批高水平师资,如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杰青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7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5人、全国优秀教师4人、全国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人、国务院特贴专家40人以及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海南省双百人才团队15个、海南自由贸易港A类高层次人才1人、B类高层次人才2人、海南省杰出人才6人,并柔性引进两院院士8人、国家杰青2人。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构建人才工作四梁八柱


人才是高质量、高标准建设热带特色鲜明的国际化高水平医科大学的重要战略资源,学校不断创新和改进人才工作体制机制,为贯彻“人才强校”战略提供制度保障。

近五年,学校出台了《海南医学院高层次人才引进标准和待遇规定(试行)》《海南医学院外籍及港澳台地区教师聘任管理办法(试行)》《海南医学院客座教授管理暂行办法》《海南医学院引进高层次人才配偶就业安置实施办法》和《海南医学院高层次人才子女入学服务办法(试行)》等文件,构建更加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的人才引进工作机制。修订了《海南医学院实验系列专业技术资格条件(暂行)》和《海南医学院留学回国人员高校教师系列专业技术资格审定暂行办法》,创建优秀人才破格评审和海外回国人员职称评审绿色通道,进一步完善了人才评价体系,拓展了人才评价种类,调动和激发了全体教职员工干事创业的热情。

坚持以人才工作为战略核心的原则,不断创新人才体制机制,出台《海南医学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人才工作的若干意见》《海南医学院人才和师资队伍建设“十四五”规划》等相关文件,对学校现行的人才评价办法、职称评审办法和职称评审条件等相关政策进行修订,加快实施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有利于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实践的分类分层评价体系。

一份份制度文件的重磅出台,构建了学校人才工作的四梁八柱,成为激发教师队伍创新活力的第一引擎。



创新人才引育方式

增强人才工作集聚效应  


学校不断创新人才引育方式,打造快速引才、精准引才、以才引才、平台引才、柔性引才等多元化引才渠道,构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人才引育机制。积极拓展与境外优质高校、科研院所和国际组织的合作,建立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对急需紧缺、全职引进的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实行“一事一议”方式快速引进,充分利用国家和自贸港人才政策红利,以更积极、更开放的态度引才聚才。发挥院士团队效应,利用海南省医学科学院、国际衰老与肿瘤研究中心和国家级实验室等大平台,实施“筑巢引凤”工程;实施《海南医学院教师基础与临床双向聘任管理办法(试行)》制度,建立学校与附属医院之间的人才交流机制,落实重要科研人员和团队的双聘合作,实现优势学科人才集聚态势,有力支撑优势学科差异化快速发展,深入推动基础学科科研人才和临床诊疗人才合作共建、共享、共赢模式。



图片

中国科学院院士、海南医学院校长陈国强教授


2023年9月15日,海南医学院全职引进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院长陈国强教授,为海南医学院的整体发展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


图片

衰老与肿瘤国际研究中心主任任瑞宝教授


衰老与肿瘤国际研究中心(ICAC)是海南医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和美国塞缪尔•魏克斯曼癌症研究基金会(SWCRF)三方协商共同建立,是学校为引进高端人才打造的衰老、肿瘤及相关疾病研究领域的科研大平台,旨在建设成为国际衰老与肿瘤领域的创新高地、人才高地、改革高地和转化高地。



  整合学校资源

厚植人才成长成才沃土



学校注重领军人才对学科发展和人才成长的关键作用,打造师德高尚、专业拔尖的高层次人才队伍,坚持引育并举,加强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引进,重点加强高水平领军人才、优秀青年人才、后备人才和创新团队建设。


图片


王艳丽教授
王艳丽教授为海南医学院引进的国家级人才,2022年加盟海医后,她带领团队立足科技创新,深耕开拓肿瘤诊疗领域新赛道,牵头申报的“人机智能协同肿瘤精准诊疗国际联合研究中心”获批认定海南省首批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这是我校教师首次获得该国家级高水平人才项目资助。


图片

张爱华研究员



张爱华研究团队在《Nature》旗下的期刊《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发表论文“Small molecule metabolites: discovery of biomarkers and therapeutic targets”,为中国科学院一区文章,影响因子达38.104。张爱华研究员主要从事临床生物标记物、中药分析与药理机制等研究工作,先后承担了16项科研课题,累计已发表300余篇学术论文,被引用达13000次,h指数61,其中18篇入选ESI全球高被引论文;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药学领域)排行榜。

完善管理服务保障

打造后顾无忧的生态氛围


学校通过出台《海南医学院专任教师和实验教辅人员绩效考核办法》和《海南医学院关于做好党政管理人员、教辅人员绩效考核的指导意见(试行)》办法,以业绩为导向,多劳多得,优劳优酬,促进广大教师多出优秀业绩和成果。推动部门绩效考核办法修订,实现教师自身发展与学校整体教育教学和科研水平提升的有机结合,充分激发教职工创新驱动力。同时,持续深入推进考核全覆盖工作,建立目标导向、结果导向的激励约束机制,将考核结果与薪酬待遇直接挂钩,充分发挥激励和约束的重要作用。
学校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不断完善管理服务保障,围绕“引进急需人才、造就领军人才、稳定关键人才、用好现有人才、培养未来人才”大胆创新,创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浓厚氛围,让更多的战略人才、领军人才、创新团队、中青年人才汇聚海医、扎根海医,干事创业、实现价值,谱写新时代热带特色鲜明的国际化高水平医科大学建设的崭新篇章。


配齐配强党委教师工作部

强化师德建设长效机制


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创新师德教育方式,激发人才涵养高尚师德的内生动力。健全以教书育人为导向的教师荣誉奖励制度,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形成重德养德的良好风气,出台《海南医学院教师行为准则》《海南医学院师德考核实施办法(试行)》《海南医学院年度教师师德考核评价标准表》等八项文件,健全学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大力宣传身边师德高尚、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的优秀教师,激发、传递、汇聚正能量,激发教师以德立身、以身立教,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高尚情操和工作热情,涌现出一批优秀教师团队和个人。


图片

海南医学院热带病原生物学教师团队



吕刚教授带领热带病原生物学教师团队结合海南自贸港建设对传染病防控的需求和海南地处热带、传染病高发的特点,以学科建设、平台建设及团队建设为核心,构建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热带病原生物学多元化学科体系,承担各类课题80余项,其中国家级课题22项,研究经费超过3000万元;发表SCI论文130余篇,以共同第一作者在国际顶级期刊Nature、Science发表论文各一篇,获海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自然科学二等奖及三等奖各1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7项,该团队成功入选2023年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也是海南省第二个获得该称号的团队。


图片


牛莉娜荣获“2023年海南省教书育人楷模”称号

牛莉娜老师治学严谨,从教二十多年,一直默默耕耘在教育第一线,她始终以“传道、授业、解惑”为自己的工作守则,把“立德树人”放在教学的首位,把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在教学实际中,倾力培养德才兼备的热带医学人才。她探索建立“科教融合”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了“指导教师-硕士研究生-高年级本科生-低年级本科生”四级联动科研创新团队,让学生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践,提高了学生的科研思维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指导的本科生主持国家级、省级、校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共10项(5项结题“优秀”,5项在研),发表论文4篇。她本人先后获“优秀指导教师”3次,近年来,她先后获得“全国优秀教师”、海南省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指导教师、海南省三八红旗标兵等荣誉称号。
通过主题活动打造师德师风品牌。开展“四有好老师”“教书育人楷模”“师德标兵”“师德师风主题演讲”等评选活动,宣传师德师风先进个人事迹,营造尊师重教的浓郁氛围,注重师德激励,引导教师提升精神境界,造就了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爱岗敬业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