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属海南医院秀英院区门诊楼
风正帆满,万物勃发。惊涛拍岸,气势如虹。
百年来,海南医学院附属海南医院(海南省人民医院)植根于琼州沃土,昔日的一叶济世扁舟,如今已成为承载百姓健康的诺亚方舟。
2018年9月,海南省人民医院纳入海南医学院体系,成为直属附属医院,同年挂牌成立临床学院,自此海南省人民医院正式迈上医教协同发展新阶段,肩负起临床教学重任。2021年10月,海南医学院临床学院与附属海南医院实行院院合并,加快了从单一医疗型医院向医教复合型医院转型的步伐,为医教融合发展写下了新注脚,也为新医科理念下医学教育改革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护航医教相融,成就教学相长。附属海南医院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改革的精神指示,吐故纳新、群策群力,举全院之力推动海南医学院更名医科大学等重大决策部署一贯到底、落地生根。
医教相融打造“新高地”
厚德而后为医,是医学亘古不变的理念。医学教育是大国计、大民生、大学科、大专业,新医科建设连接着人才,也与科研进步、医学发展紧密相关。为扎实开展新医科建设,全面优化专业结构,融入“大健康”理念和新科技革命内涵,附属海南医院推进医教协同、教学相长,走出一条医学人才自主培养之路。
临床学院学生参加心肺复苏急救技能培训
“医学教育攻关以解决临床难题为导向,以科技创新、教育创新提升临床实践水平。”附属海南医院院长张本表示。2020年以来临床学院招收新医科班,尝试与精准医学、转化医学、智能医学对接,实现医工、医理、医文的融合。在新医科班建立基础和临床相结合的新型“导学”的师生关系,构建“厚基础”“多临床”的人才培育模式。
为克服传统医学教学与临床脱节的弊端,临床学院将PBL(问题式学习)教学法引入临床医学专业的本科教学中,推进以“器官-系统-疾病为主线、临床思维路径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融合、创新、应用等综合能力。并且组建系统的教学团队,设置临床器官系统整合课程负责人,制定循环系统疾病、骨骼运动系统疾病、内分泌与代谢疾病、血液与肿瘤疾病4个模块的教学大纲,推进临床器官系统整合课程有效落地。
阳尚峰是2020级新医科班的学生。医学梦是他种在心中的一颗种子,在导师王琳、李向璐、盛莉的带领下,这颗种子正悄然生长。“新医科施行小班化教学,每班平均33人,每名学生配备学业导师和科研导师。”阳尚峰说,新医科班打破了在单独的课程门类中进行PBL教学的常规模式,而是在高度课程整合之后进行系统化整体分析,符合临床实际,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部分,新医科班均采用了以系统为单位进行学习的“双循环”教学模式,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具有系统的整体感,知识点学起来也更加紧凑,更加有律可行,且新医科课程增加临床流行病学、可视化手术导航技术等内容,实现了不同学科的交叉与融合。
新医科班学生在导师组指导下进行临床见习
厚积累、广实践。医学教育模式影响着医学卫生人才培养的标准、过程、方法与质量。“早上临床、早入科研”,学业导师王琳常常带着阳尚峰参与临床见习。“临床见习能将书本所学知识及时与临床患者实际相联系,通过问诊、查体等实践训练,进一步体会临床病人的个体差异性。”阳尚峰在大学期间已主持、参与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课题3项,在SCI期刊上发表论文1篇。他很庆幸自己在新医科班受到的教育,对未来的医学生涯充满了期待。
深入推进新医科内涵建设与实践,形成多学科交叉融合、医、教、研、用的医学人才培养体系,课程质量是关键要素。2018年以来,临床学院每学年承担本、专科教学师资人数达600余人,现有博士研究生导师32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38人。2022年成立了医学影像学系、2023年与海南省眼科医院合作创办眼视光医学专业和眼视光医学系。学院目前承接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医学影像技术和眼视光医学四个本科专业课程,以及急诊创伤专业、麻醉学等专业的相关课程的教学任务。同时致力于推进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与创新,培育国家级一流课程,《老年病学》获批第三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培育项目,《PBL心血管系统题库建设》《构建基于Spark平台医学影像学在线试题库的研究》《新医科班血液系统疾病教学改革研究》《构建以临床需求为导向的器官整合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等课程获批临床器官系统课程立项。外科学教研室陈茹团队参加第三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海南赛区比赛荣获三等奖。
科研创新释放“新动能”
在向着医学高地迈进的过程中,附属海南医院始终坚持将科研创新作为发展引擎,着力打造具有医疗攻关能力、创新研究能力于一体的医院。海药实验室、干细胞研究平台、生物样本信息库;临床医学研究院、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省级院士工作站、影像学研究平台、分子病理诊断平台……多个科研平台成为科研创新与成果转化“双发力”的主赛道。盘活资源平台、完善管理机制,附属海南医院正加快建设具有影响力的科研创新平台。
国家妇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分中心挂牌
依托院士团队创新中心,神经病学基础与临床研究喜结硕果。保健中心副主任刘涛团队开展创新平台建设以及针对疾病的体系化研究,在阿尔茨海默病研究方面初步建立起热带特色的临床队列及生物样本库,进行新型数字标志物的开发以及认知数字疗法应用研究,推动基于上游慢病和危险因素管理的早防策略研究。通过科研赋能,在阿尔茨海默病精准预防诊治方面形成了一整套具有省医特色的全周期管理模式。利用平台优势,联合培养研究生,开展科研课题的设计辅导,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院士创新平台科研专项、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以及海南省重点研发专项均取得了突破。 项目团队成果加快转化落地的背后,正是院士团队创新中心一年来快速发展的缩影。
研究员在海药实验室开展临床实验
以科研助力,附属海南医院始终将科研成果作为推动医疗工作发展的动能。在2021年度“国考”中,附属海南医院科研得分提高了20分,科研排名第93名。“十四五”建设以来,附属海南医院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8项;海南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69项;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75项;海南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项目5项;院士创新中心专项 6项;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6项;海南省卫生健康行业项目282项。
改革先行先试“新驱动”
2021年2月,海南省委省政府赋予海南省人民医院全面综合改革的责任与使命。深刻领会省委省政府、省卫健委的殷殷重托和战略意图,坚决扛起历史使命,附属海南医院把推进全面综合改革作为头等大事、最大的政治任务,作为各项工作的总牵引、总要求。
路径明晰,不偏不倚,方能顺利抵达。将医院建设的“小事业”融入海南自贸港建设发展的“大宏图”,续写崭新篇章。综合改革以来,一批批重大改革事项落地实施,一个个利好政策接连推出。以“7+5”配套方案和47项任务清单为改革抓手,一年时间新出台或修订完善人事、医疗、科研、医保等相关制度规范高达50项。医院逐步取消行政级别,实现“一总量四自主”(人员总量,自主内设机构、自主招聘、自主评聘、自主绩效分配),制度集成创新不断涌现,医院运行效率明显加快。
坚持科学方法论,大胆试、大胆闯,努力在新的改革发展刻度上标注不平凡的印记。通过刚柔并济、兼职兼薪、双聘教授等多种方式引进人才。与瑞金海南医院6名教授签订“双聘”协议,引进学科带头人6名、学科骨干10名,柔性引进人才或团队14个。通过内培外引,鼓励医院骨干外出进修,提升学历,使人才结构进一步趋于合理,目前医院正高级295人,副高级565人,硕博人数873人。
不管是内外兼修还是筹谋规划,推动医院高质量能力提升始终是发展的轴心。为进一步提升疾病诊疗能力,医疗技术达到国内先进医院专科同质化水平,附属海南医院以临床医学中心建设为重点,充分利用“以院包科”机制优势, “带土移植”国内新技术,加速提升专科能力高质量发展,全力筑牢护佑百姓健康“防护墙”。
在实干与担当作为中,改革不断丰满着附属海南医院奋勇的羽翼。借助博鳌研究型医院运营平台,依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附属海南医院努力打造学科建设对外开放新高地,推进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在先行区开展多项全国创新药械项目,目前共获批特许项目30项,含药品14项,器械16项。已开展的真实世界研究3项,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IIT)1项。临床使用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的吉瑞替尼、用于全身型重症肌无力患者的艾加莫德a注射液等全国首例应用23项。
神经内科黄仕雄主任团队在国内率先开展重症肌无力国际前沿药物治疗,接受央视《焦点访谈》采访
理念的跨越及成绩的刷新,得益于制度集成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活力。综合改革以来,以绩效考核为抓手,助推医院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国考“指挥棒”作用,实现从规模扩张转向提高质量效益、从粗放管理转向精细化管理、从注重物质要素转向人员职业发展“三转变”,2021年度医院国考总分排名大幅度提升,呈现出全面发力、多点突破、蹄疾步稳的局面。
“目前综改所获得的成绩,得益于省委、省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多次批示、专题研究部署,推进医院综合改革相应实施方案新出台。外部放权赋能支持医院综合改革,内部锐意改革激发医院内生动力,为我们争创国内一流提供坚实的保障。”附属海南医院党委书记姜鸿彦表示。
光阴见证了梦想照进现实的高飞远翔,欣欣向荣。2023年,作为附属海南医院,面对海南医学院更名医科大学迎来的历史性发展机遇,每个人都参与其中。善弈者谋势。“医学教育,一肩担两义,即教育强省和健康强省。海南医学院等高校高质量发展,有利于促进有效破解教育、医疗等民生问题,也有助于提升百姓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海南医学院校长陈国强院士表示,让改革红利尽快惠及全省人民是医教改革的应有之义。 集众智,汇群力。再出发的附属海南医院,将涵养改革气质,不断革新自我,集聚蓬勃向上的强大发展动力,激流勇进,一往无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