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建设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科研 >> 学科建设 >> 正文
【精析教学】新医科背景下贵州医科大学医学检验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改革与探索
发布时间:2025-09-30 发布者: 浏览次数:

【精析教学】新医科背景下贵州医科大学医学检验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改革与探索

文章来源: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23,46(4) : 433-436

作者:蔡传斌 谢婷婷 费樱 王世君 蒋红梅 单婵 黄海

为探索“新医科”背景下地方高校医学检验人才培养改革路径,分析医学检验技术人才培养现状,贵州医科大学实际,在教学模式、教学平台和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探索与改革,构建形成了“区域一体化”育人体系及“三化驱动、四面融通”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并向贵州基层输送了大量医学检验人才。贵州医科大学的改革实践可为地方高校培养应用型医学检验人才提供参考。




我国医学检验高等教育大致经历了4个时期: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设立检验本科专业,到21世纪初办学院校数量和办学规模持续扩大的快速发展期,2012年“五改四”学制改革的战略调整期,再到当下“新医科”建设发展时期。特别是2012年授予医学学士的五年制医学检验统一改设为授予理学学士的四年制医学检验技术,使得医学检验人才培养方向由“具备临床医学检验与卫生检验基本能力”的检验医师转变为“具备临床检验与实验技术能力”的检验技师1],对检验行业产生了深远影响。2018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发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及《检验专业认证标准》,提出了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育工作各方面的最基本要求,规范了医学检验技术人才培养的应用型属性2]。无论是“五改四”的现实背景,疫情下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还是科技的飞速发展迭代,都需要医学检验专业深层次革新自我,而健康中国国家战略及“新医科”的提出,为医学检验专业改革指明了道路,也为医学检验学科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


创新教育教学理念,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是建设“新医科”的重要路径3]。健康中国国家战略及“新医科”背景下,精准医学、转化医学和大健康产业的飞速发展,医学检验行业正逐步进入“全自动化+人工智能”时代,二代测序、液质联用仪、微生物质谱、数字PCR等新技术快速推广,智慧检验、健康管理云平台等信息技术逐步普及,各种境况都对未来的医学检验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要培养适应医学发展与时代需求的人才,就要持续改革人才培养体系。


一、“新医科”下地方高校医学检验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

1.教育供给遭遇双重压力:地区医疗卫生发展水平差异明显,特别是西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从业人员学历低、职称低,人才队伍建设不平衡不充分4, 5],高水平医学检验人才数量严重不足,无法满足诊疗需求,自我革新能力较弱,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升服务能力的瓶颈6]。地方高校肩负着高等教育普及化的社会责任,是缓解教育发展均衡矛盾的重要力量,但往往地方高校教学资源有限,难以持续支撑规模与质量的双线要求,面临着人才质量与数量的双重压力。


2.培养定位与行业结构不匹配:一是教育教学理念与社会的深层次需求不匹配,仍然以“五年制”的思维思考“四年制”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改革,导致人才出口标准与行业用人标准不匹配,学生就业的自我定位与行业布局不匹配,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毕业生就业难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招人难的局面。二是不能适应“新医科”背景下快速发展的行业动态,专业建设与行业发展不同步,造成毕业生能力与行业需求脱节,实践能力和技术水平相对滞后,不能及时满足新技术、新岗位的需求。


3.师资队伍对人才培养改革支撑能力较弱:一是缺乏引领性学科骨干,地方高校由于自身局限,人才引聚优势不明显,高层次、高水平的学科专家稀缺。二是师资队伍职称、学历、学缘结构不尽合理,高职称、高学历教师内生多、外引少,学科梯队建设机制不完善,外引与内培政策不平衡,出现人才外流的情况7]。三是教师队伍缺乏活力,普遍存在难进新人、进人层次不高、速度慢的情形,专任教师数量不足8]


4.教学方式单一,改革难度大:教学形式大多局限于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不高,限制了能力与素质的培养。一方面是由于教学制度设计不鼓励深层次教学创新,机械的学业考评制度与课程评价制度给教学创新制造阻力9]。另一方面学生学习热情与兴趣消磨,学习方式难以主动改变,依赖“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不参与或以消极的态度参与教学创新活动,进一步恶化了教学创新的环境10]


5.同质化的实践教学难以维持:实践教学作为医学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是塑造学生能力、思维、科学态度的重要教学形式11]。随着培养规模扩大,实践教学资源不足,导致医学院校的实践教学基地呈现多而分散的局面。从院校角度看,这种局面使得教学制度难以落实到位、实践教学的质量监控难度大,缺乏有效的垂直管理手段。从实践教学基地来看,教学管理人员不足,教学管理框架不完善,教师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教学过程中有随意性与盲目性的现象,影响人才培养的整体性与统一性。


二、人才培养改革

为了解决“新医科”背景下地方高校医学检验高等教育所面临的问题,贵州医科大学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以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为抓手,通过优化育人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了一条适合地方高校实际的医学检验人才培养路径。


(一)构建开放式区域一体化协同育人体系

建立医、教、研三大协同的新体系是“新医科”的基本策略12],贵州医科大学依靠医学检验学院与附属医院临床检验中心“院中心合一”的医教联合办学模式,推进临床学科建设与本科专业教学的深度融合,将有限的师资优势、平台优势、科研优势转化为课程资源优势、实践教学优势和创新教育优势。同时发挥学校附属医院临床检验中心对周边地区的引领作用,聚焦区域检验医疗服务中心建设,动员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及体外诊断产业搭建行业区域联盟。用人单位可以借助联盟充分参与到培养方案修订、技能竞赛、学术交流及就业指导等培养环节,协助进行教学平台、科研平台及实习基地建设,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良好互动,形成共商、共建、共享的开放式“区域一体化”育人体系。


同时,依托“区域一体化”协同育人体系也可以提升人才培养平台的辐射作用,结合基层地区专业教育培训相对薄弱的实际,发挥平台的人才培育优势,向社会提供优质、广泛的继续教育服务,为解决地区基层医疗机构检验队伍人才数量短缺、质量不高、人才持续培养机制基本缺失的现实问题提供了新思路,也促成了医教协同与行业发展的双赢局面。


(二)集结优势资源,创新融合方式,形成“三化驱动、四面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

为适应“新医科”改革形势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贵州医科大学以更新教学理念为先导,在教学模式、教学平台和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探索与改革,融通“师资队伍与平台建设,课程创新与行业发展,拓宽基础与强化专业,临床实践技能与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形成了“三化驱动、四面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


1.三化驱动:即教学平台阶梯化、教学模式多元化、实践教学同质化。该模式可以解决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创新能力培养层次面联系不紧密,教学方式单一,培养模块间的整体性与连贯性问题。(1)教学平台阶梯化:发挥“院中心合一”的办学特色,推动基础理论课程与专业课程融合,拓展临床教学平台应用方式,完善科研反哺教学的育人机制,形成基础实践平台见习明对象、综合实践平台操作聚能力、创新创业平台动手炼思维的阶梯化教学模式,实现了基础技能培养、专业技能培养、综合应用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分层式递进。(2)教学模式多元化:改变传统单一模式化的教学方式,利用多样化的教学元素与媒介丰富教学手段,建立全新的课堂管理方式和师生沟通渠道。通过推广现代教学手段,引入微课、慕课、雨课堂等网络教学方法,构建开放式教学体系,为学生提供开放的多元化学习平台和个性化学习方式,给学生专业技术能力培育和潜能发展提供混合式、有弹性的学习环境。(3)实践教学同质化:依托开放式区域一体化协同育人体系,完善学校-实践教学基地双向联络机制,建立了以教学运行、教学质量、教学安全为核心的三位一体式临床实践教学体系,强化临床指导教师队伍的教学理念,明确职责分工,推行标准化流程管理和教学评价方式,建立实效性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严格保障实践教学质量与出口。


2.四面融通:(1)师资队伍与平台建设融通。借助“院中心合一”优势,统筹学科梯队建设,依托贵州医科大学医学检验国家级教学团队,有效融合学院与医院检验科室人才资源,形成一支既有扎实理论功底,又有较强的实践和科研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医学检验“双师型”教师既能从事理论课的讲授和科研,又能胜任临床检验工作,熟练指导学生教学、临床和科研13],极大缓解了教师资源紧缺的局面。同时,推进“临床检验诊断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临床检验中心”实践教学平台的一体化建设,依托附属医院临床检验中心建设大规模、设施设备先进齐全的示范性临床检验实践教学平台与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扩展教学平台规模与资源储备。(2)课程创新与行业发展融通。对接行业发展,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升专业课程实践理论学时比,为适应行业发展趋势及社会需求,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增设行业引导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与人文教育等课程。聘请行业专家作为行业教师参与教学,利用行业教师自身的特长与优势,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价值观和大局观。(3)拓宽基础与强化专业融通。以“基础宽厚、各专业方向协同发展”为目标,对专业人才培养各环节和课程体系进行了全面设计:优化基础理论知识结构,把医学微生物学、医学免疫学等部分基础理论课程合并到专业课程中,提升专业教学的连贯性。同时,加强各亚专业方向的联系,利用丰富多样的课程模块,以三级学科交叉为主题开展教学改革,如基于问题式的临床检验学教学、讲座式教学、血液形态学开放性实验教学等,巩固基础与专业、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4)临床实践与创新教育融通。开展三性实验(综合性、设计性和应用性)、细胞形态学视频同步化教学、医学检验技能竞赛等多元化教学手段提升专业综合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鼓励学生广泛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创新活动,提升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通过专业导师计划、创新训练计划、毕业课题研究及论文答辩、“本硕一体化培养”等计划的实施,使临床实践能力培养与创新能力养成融通到学生的培养全过程。


三、人才培养改革的成效

1.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贵州医科大学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自2019年获批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后,培养了本科生357名,本科生平均初次就业率稳步提升,本专业及相关就业方向达91%,其中43%服务于贵州省各地州市县医疗卫生机构,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调查满意度超过90%,部分在数年内成长为业务骨干,少数走上管理岗位,显著改善了基层检验队伍的人才结构。应届毕业生的平均升学率11%,7名本科生被推荐到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山大学、重庆医科大学、海军军医大学和军事医学科学院等高校与院所免试攻读研究生(表1)。

图片

2.推动了教学改革与创新:所开展的人才培养改革工作获省级教学成果三等奖1项,近三年开展了各类教学改革项目9项,建设了省级线上一流课程1门,省级线上线下混合一流课程1门,专业核心课程进行慕课建设1门,微课建设5门。


3.更好地引领了社会服务作用:依托教学平台,每年定期为贵州省各地州市县、乡镇检验技术人员举办临床技能培训班,同时招收进修生年均超过50人,实现了检验技术人员培训市、县、乡镇全覆盖,辐射范围和服务人数都得到了极大提高,缓解了基层医学检验能力支撑不足和提高贵州医疗水平迫切需求之间的矛盾。


贵州医科大学针对“新医科”背景下地方高校人才培养面临的困境与挑战,从育人体系构建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方面入手,探索了面向地方医疗卫生事业需求,基于医教研融合的医学检验技术人才培养。同时,依托育人体系开展的进修教育,帮助基层完善了人才持续培养的机制,从两个维度上为地方社会等提供人才支撑,取得了良好效果。


“新医科”是医学检验人才培养应对科技变革与公共卫生治理挑战的重要手段,围绕“新医科”建设积极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深入推进医教研协同发展,培养更多的医学卓越人才,是引领医学检验学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地方高校应结合实际情况,明确发展思路,综合性大学可发挥自身优势,推动医学检验与优质学科的互动、融合,探索医学、理学、工学、文学多学科交叉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学科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力,医科类院校可以更多地向外探索,积极同当地优质的办学、医疗、产业及科研单位交流合作,谋求更宽广的校校、校医、校企、校院协同发展道路,拓宽人才培养质量的增长面。“新医科”既是手段,也是要求,只有不断地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深层次改革,不断开发“融合创新”的新方法、新模式,培养更多的卓越医学人才,才能为“健康中国”战略提供更为坚实的人才保证。


海南省生物材料与医疗器械工程研究中心/海南省创伤与灾难救援研究重点实验室版权所有 ©2024

地       址:海南省海口市龙华区学院路3号力行楼C栋1层

联系电话:0898-66892503 

微博

微信扫一扫

扫一扫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