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建设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科研 >> 学科建设 >> 正文
以三学、三精、三变强化学生思维能力培养
发布时间:2023-04-11 发布者: 浏览次数:

以三学、三精、三变强化学生思维能力培养

光明网 2023-03-03 13:08

作为新课改及新中考、新高考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思维能力的培养愈被重视。在将“思悟课堂”经验与思维导学理念相融合中,郑州外国语学校平原校区坚持“以学为本”原则,持续改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创新教学手段,探索一条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并行之路。

立“三学”之本

“思悟课堂”理念强调在教学实践中突出学习的本质、瞄准学习的关键要素,提升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培养。

目标设计落实“以学定教”。思维导学强调“以学定教”,在“依标(课程标准)扣本(课本)”基础上重视学情分析,让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更好地得到落实。对此,“观”(观察学生的学习行为)“询”(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问题所在)“测”(通过单元前测了解学生单元学习必备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三种方法,能够根据学情,落实课程基础性、拓展性和挑战性三层目标设计要求,并以此设计课后作业和练习,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路径规划贯穿“以学促教”。“以学促教”即以学习方式的变革促进教学方式的变革,加上骨干教师的典型引路,改变学校教师课堂讲授过多,引导学生根据前知识,通过搜索、阅读有关资料学会相关新知识,提升学生学习力、思维力。

课堂评价强化“以学论教”。课堂效果的好坏本质上取决于学生收获的大小。思维导学提出课堂评价要“以学论教”,把评教改为评学,把课堂评价的重点放在“四度”(即自主的程度、合作的效度、探究的深度和学习目标的达成度)上。课堂评价标准的改变,促进了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型,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程理念逐渐在教学实践中落实。

抓“三精”之实

“以学为本”是思维导学的逻辑遵循,“三导”(目标导航、路径导引、问题导向)则是思维导学的核心要素。落实前述“三学”原则,须按照“三导”要求设计教学方案,推进教学实施,其中须做到“三精”——目标精确、路径精细、问题精准。

学习目标精确。学习目标要具体、明确、可测、有层次,应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说得清,因此提倡模仿《思维第一:全面提升学习力》《思维第一:教学设计与实施》两本教学参考指导用书的相关案例,研究每一课的分层目标如何设计、如何撰写。

实现路径精细。思维导学理念认为,要按照学习目标整体设计实现路径,使每一个学习目标都能找到落地的路径。由此,教学基础性目标主要靠学生自学自悟,在自学基础上合作完成拓展性目标学习,而挑战性目标则由学生探究完成。

问题练习精准。根据思维导学的要求,课堂练习和作业的设计要做到与学习目标一一对应。为此,在教学实施中要鼓励学生展示交流、质疑探讨,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科组分课型研讨本学科的“单元建构课”“概念课”“习题课”“单元复习课”“试卷讲评课”以及“语文读写结合课”“英语词汇课”“英语读写结合课”“理科实验课”等课型的基本模式。

创“三变”之新

为推动教师掌握思维导学这一新教学理念,并灵活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学校应在教研行为、课堂观评以及问题改编等方面进行诸多创新。

校本教研变活。学校要结合自身优势,在以下三个方面作出探索。一是跨学段教研。充分发挥完全中学的优势,定期开展初高中学段联合教研,厘清不同学段学科教学目标任务、大概念问题、教学策略、评价标准等,分析初高中学生学习心理特征的差异,探索初高中教学有效衔接。二是跨学科教研。通过跨学科观评课活动,文科教师学习运用理科科学思维教文科、理科教师学习在理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凝练学科情感和价值观,从不同视角评课,进而优化课堂教学策略和方法。三是“做中学”式专家指导。邀请专家围绕思维导学的某一个关键内容(如学习目标设计、实现路径规划、关键问题凝练等)进行“做中学”具体指导,围绕专题进行研讨交流,帮助教师建立思维导学课堂教学模式和观课评课模式。

观课评课变实。上课前,教师先进行结构说课,说学习目标、实现路径、课堂流程和关键问题,再开展质疑探讨;观课前,评课组分配观察维度,包括学习目标的设计与达成、实现路径的规划与实施、关键问题的设计与解决、教学资源的挖掘与利用、多向交流的运用与效果、教师点拨的智慧与启迪等6个方面;观课后,评课教师分维度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评价,发现优点并提合理建议。同时,为了解学情,可在课后随机找三名不同层次的学生,围绕“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给老师提一点改进建议”这三个问题进行反馈,让学生参与到课堂评价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问题练习变形。减少作业量,除了要做到问题练习与目标一一对应外,更重要的是让师生通过因果互换(把知因索果变为知果求因)、要素增减(把题目的要素由少变多或由多变少)、情境改变(变化问题或练习的情境)等,或题目类型变化(如把填空题改为选择题、解答题等),或改变问题的阶梯(如把识记性问题改为理解性问题、分析类问题、应用类问题、评价类问题、创造类问题)等途径,学会问题改编,并研究题目变形的规律,从而实现“一题通一类、一题串知识、一题纠失错”的目标。

(作者:周剑,系郑州外国语学校副校长、郑州外国语学校平原校区执行校长)

来源: 光明网

海南省生物材料与医疗器械工程研究中心/海南省创伤与灾难救援研究重点实验室版权所有 ©2024

地       址:海南省海口市龙华区学院路3号力行楼C栋1层

联系电话:0898-66892503 

微博

微信扫一扫

扫一扫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