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基金申请季,你开始写基金本子了吗?
基金申请者要明白,靠堆砌“不明觉厉”的术语、开展“换汤不换药”的重复性工作、盲目追踪热点研究等,决不可能忽悠头脑清醒且具有深厚学术洞察力的评审专家。
哪些问题逃不过评审专家的“法眼”?又如何应对呢?
基于科学网博主分享过的相关博文,科学网编辑部对评审专家眼中常见的基金本子问题进行了梳理,一起来看他们怎么说吧!
评审专家说,这些问题普遍存在:
1.题目俗套化,没有特色,没有创新。
只是模仿,没有创造,难以体现题目的学术思想。
2.摘要泛泛而谈,讲整体,没有具体的问题。
只讲了一堆大道理、大背景,却很少提课题面临的问题是什么,针对问题有哪些创新思想、解决措施、如何执行、预期结果等,尤其缺少一些具体的办法。
3.立项依据不足、科普化。
立项依据不足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其一是在研究现状综述部分有意或无意遗漏前人工作,或换个说法重新包装,以凸显申请项目的“创新性”;其二是对研究必要性缺乏充分论证,有夸大研究意义之嫌。
立项依据科普化:给专家作科普讲座,而不是科学讲座。
4.意义政策化。
政策讲了一大堆,没有科学问题。
5.内容方法化。
申请书中写的是怎么研究,而不是研究什么。每年仍能看到少量的申请书,不知道研究内容是什么,经常会把研究方法写成研究内容,从而导致研究内容方法化。
6.科学问题凝练不到位、技术化。
表述冗长,或堆砌大量意义不明的术语;申请书中写的是技术问题,未能理解科学原理。
7.研究思路不清晰,研究思路和方案沿袭常规套路,研究方案未找准突破口。
研究内容之间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缺乏清晰的逻辑联系,讲不出一个脉络完整的故事;
属于重复性工作,难以在悬而未决的老问题上取得实质性进展;
研究多个因素同时变化对某事物演化造成的影响,这么做最后的结果很可能是一团浆糊。
8.创意跟踪化。
没有自己独特的想法。
9.基础人才化。
申请书中写了获得什么“帽子”,完成了哪些项目,却缺少科学研究。
经常看到一些本子,在研究基础部分,总是在讲获得了哪些荣誉,从学校到省里到国家,完成了哪些项目。这些确实很重要,但是基础就是基础,是针对本申请的基础。这些“帽子”、项目和申请书的科学关系是什么?需要准确把握、理解和表达,不能用“帽子”、项目替代有针对性的科学基础。
10.文献罗列化。
很多文献,只有罗列,没有评述。
11.图片网络化。
写申请书,特别是工程技术,必然和现场、实验、数据密切相关,不可避免地会引入一些图片。而立项依据部分,有时候会看到申请人从网上或书上下载的一些图片,评审人一看就能看出来。
12.整体工程化。
面向工程,没有提炼出科学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