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脑的边缘系统与情绪调节和记忆形成等功能密切相关。在边缘系统中,海马结构(hippocampal formation)自20世纪上半叶以来,一直是研究的重点。海马结构在长时记忆的形成环节发挥关键作用。海马结构损伤的患者,对发生过一段时间的事完全回忆不起来,但回忆受损以前已经形成的记忆似无困难。
人脑的边缘系统和海马结构 左图黄色区域为边缘系统
解剖学上,海马结构是一个复合体,包括海马(hippocampus)、齿状回(dentate gyrus)、下托、内嗅皮质以及围绕胼胝体的海马附属结构。其中,人类的海马位于侧脑室下角底及内侧壁,外形酷似海马(海洋生物,上图)。海马的表面有室管膜上皮覆盖,下方的有髓纤维层称为室床,室床纤维集中形成海马伞。齿状回位于海马内侧,为窄条皮质结构,其名称的由来是因为血管挤压而形成很多齿状横沟。
人、小鼠和猫海马结构在切片上的形态 人和小鼠的脑均为冠状切面
海马的分区是经常被研究人员提及的一个概念。将人类或啮齿动物的全脑做冠状切片,海马神经元的核密集排列的形态类似两个相互嵌合的“C”形。大的“C”为海马,开口向腹内侧;小的“C”为齿状回,开口朝背侧或背外侧。海马的“C”形细胞带,常被区分为CA1 ~ CA4等4个区域。单从形态上划分,一般把背侧起始的一段称为CA1区,向腹外侧延伸的部分为CA3区,CA1和CA3区之间的过渡区域为CA2区,而CA3转弯之后插入齿状回小“C”里的一段为CA4区。
海马分区示意图
海马的这种区域划分的方法简单,容易记住,但CA2在哪里,以及各区的准确界限,是比较含糊的。其实,海马分区的科学依据是神经元的发育来源和束路连接关系。在海马内部,有一个三突触回路。简而言之,来自内嗅区皮质的神经元轴突投射到齿状回;换元后,第二级神经元的轴突投射到CA3区;再次换元后,第三级神经元的轴突投射到CA1;最后,CA1的神经元轴突投射到内嗅皮质。在这个回路中,除了齿状回,其它各级神经元轴突都有侧枝投射到海马结构以外的脑区。如果仅观察海马的病变,不大可能每次实验都这样严格地去定义各个分区。所以,上述CA1 ~ CA4的简易划分原则,还是可行的。
海马内部神经回路示意图
除了细胞带的分区,海马还有分层结构。海马和齿状回均属于古皮质(相对于大脑皮质这类发育上的“新皮质”而言),为典型的3层结构。海马由外向内依次为分子层、锥体细胞层和多形层;齿状回分层结构相似,中间的一层为颗粒细胞层,看不到大的锥体细胞。
海马和齿状回的3层结构
海马神经元和皮质神经元的差异
海马的锥体细胞,以CA2区最密集,但CA1和CA2的锥体细胞与大脑皮层的锥体细胞有明显形态差别。比如,顶树突的树突棘较低矮,光镜下观察Golgi镀银染色的切片,这种差别很明显。如果光镜下想观察树突棘,应选择CA3区的锥体细胞。
大脑皮质和海马的锥体神经元 海马CA1区的锥体神经元树突近段极少见到高树突棘,光镜下突起较平滑(→示树突棘)
关于海马结构内各种细胞的显微和超微构筑模式,内容较繁杂,将另文专门介绍。
啮齿动物海马取材的常用断面
啮齿动物(大鼠、小鼠最常用)是科研实验中研究海马结构的常见选择。为方便与国际通行的脑定位图谱保持一致,目前大多采用冠状面切片。在冠状面切片上,海马由头端到尾端出现多种形态。绝大多数发表文献采用的“标准海马”断面为下图的2、3号代表断面,有时也会用所谓的“大海马”断面,即4 ~ 6号断面。
小鼠脑冠状切面上的海马形态(箭头所示为海马结构)
最后,再用三维重建的视图加深一下印象,海马在脑中的位置和立体形态是这样的,见下图。
人和小鼠海马的三维重建模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