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粥样硬化(AS)作为心血管疾病的“万恶之源”,其机制研究和药物开发都离不开一个关键工具——可靠的动物模型。而小鼠,凭借其基因背景清晰、繁殖快、成本相对较低等优势,成为了该领域当之无愧的“明星”。一、为何选择小鼠?模型构建的意义何在?
在进入正题前,我们先要明白为什么要大费周章地造一个模型。
🧷 信息卡(速览)
常用模型:ApoE−/−|LDLR−/−|AAV‑PCSK9(C57BL/6J 背景)|部分颈总动脉结扎(PCL)/颈动脉套管(cuff)
加速饮食:
关键时间轴:8–12 周开喂 → 8/12/16 周取材;AAV‑PCSK9 注射后 1–2 周开始 WD,12–16 周取材
部位:主动脉弓/胸主动脉 en‑face、主动脉窦(窦口)、无名动脉(BCA)、颈总动脉(PCL)
二、模型构建的“两大法宝”
目前主流的构建方法堪称“组合拳”,“基因背景”是内因,“饮食诱导”是外因,双管齐下,效果卓著。
1. 基因修饰小鼠(内在引擎)
2. 高脂高胆固醇饮食(外部燃料)
光有易感基因还不够,还需要“火上浇油”。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特制的“垃圾食品”——高脂饲料。
三、手把手实战:模型构建流程
假设我们选择最常用的ApoE⁻/⁻小鼠配合高脂饲料进行诱导:
动物准备:
饮食诱导:
实验组换用高脂饲料,对照组继续食用普通饲料。
自由饮水进食,每周定期称量体重和记录饲料消耗量。
周期监控:
模型验证与样本采集:
四、 如何评价你的“作品”?
模型建成了,效果如何需要用数据说话:
五、 常见问题与进阶技巧
六、 小结
构建一个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模型,是一场 “基因”与“饮食”的共舞。选择合适的基因背景小鼠,配以精准的高脂饮食诱导,再通过严谨的血清学和形态学分析进行验证,你就能得到一份用于探索心血管疾病奥秘的珍贵研究材料。
记住,细节决定成败。年龄、性别、饲料配方、饲养环境,每一个因素都可能影响结果的均一性和可靠性。精心设计,规范操作,你的“小白”就能成功逆袭,为人类攻克心血管疾病贡献力量!
七、伦理与 3R
声明:本文所述实验方法仅供参考,所有动物实验操作必须遵循所在机构的动物伦理和使用委员会(IACUC) 的 guidelines,并在专业人士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