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当前位置: 首页 >> 在线课堂 >> 2025 >> 正文
TEM、SEM、HRTEM如何选择?
发布时间:2025-10-15 发布者: 浏览次数:

TEM、SEM、HRTEM如何选择?

XQQ-10 材料科学圈
2025年09月24日 15:00
说明:本文主要介绍了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的核心差异及选择方法。通过“黄金三步法”:明确观察目标(表面形貌或微观结构)、评估样品制备难度(是否能超薄)和确定所需细节大小(微米级、纳米级或原子级),帮助科研人员快速选择合适的电子显微镜。

TEM、SEM、HRTEM的区别

TEM(透射电子显微镜)、SEM(扫描电子显微镜)、HRTEM(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虽同属电子显微镜家族,但成像原理、分辨率、样品要求及适用场景有明显区别。

我们在进行选择的时候,核心逻辑应该是是“明确研究目标→结合样品特性→匹配仪器核心能力”。

下面将从三者核心差异切入,结合具体场景给出选择方案,科研小白也能快速对应需求。

先搞懂三者的“核心差异”:一张表理清关键区别

1:SEM和TEM的基础构造对比。

2:电子束与样品的相互作用及产生的各种信号。

选择的“黄金三步法”

第一步:想看表面形貌,还是微观结构?

这是最核心的筛选维度,直接区分SEM与TEM/HRTEM:

1、判断纳米颗粒是否团聚(看颗粒表面的聚集状态)、观察材料断面的断裂形貌、检查薄膜表面是否有针孔/划痕——这些“只需要看样品表面特征”的场景,SEM是首选,且样品不用切薄,效率高。

3:羟基磷灰石纳米粉末团聚体的SEM图像。

4:SWCNT/SiOxNy复合薄膜在不同固化条件下产生划裂痕的SEM图像。

2、想看纳米颗粒是否有核壳结构(壳层包裹在核心外,需穿透样品才能看到)、分析复合材料中增强相在基体中的分布(增强相嵌在内部,表面看不到)、检查晶体内部是否有位错(位错是内部晶格缺陷)、晶体的晶体结构是怎样的——这些“表面看不到,必须‘看透’样品”的场景,只能用TEM/HRTEM。

5:Au@Cu7S4, Au@CdS, Au@ZnS, and Au@Ni3S4核壳结构的TEM图像。

6:Cu/C 核/壳纳米颗粒的TEM像及HRTEM图像。DOI: 10.7498/aps.62.108102。

第二步:样品能不能做超薄?

TEM/HRTEM都需要超薄样品(<200 nm),如果样品“难切薄”,可能需要调整方案:

样品易做超薄(如粉末、薄膜、生物切片)→可选TEM/HRTEM

粉末样品(如纳米颗粒)可超声分散在铜网支持膜上(自然形成超薄层)、薄膜样品(如100 nm厚的半导体薄膜)可直接用(本身已满足厚度要求)、生物样品(如细胞)可做超薄切片(厚度50-100 nm)——这类样品可满足制样条件,适合TEM/HRTEM。

若样品难以达到超薄状态,需先评估制样可行性。

块状铝合金、陶瓷块体,需用FIB、离子切削等方式制备超薄切片(厚度<100 nm),制样成本高、耗时长,如果研究目标集中于宏观裂纹、断面粗糙度等表面特征,SEM更具性价比

注意:如果样品是“电子束敏感材料”(如MOFs、有机晶体),即使样品可制备成薄片,也建议使用低剂量成像模式(如Cryo-TEM或Low-dose TEM),以避免电子束对微孔结构的破坏

7:离子减薄过程中,薄片钼载网上抛光和凹坑研磨。

第三步:根据“想看的细节大小” 进行选择。

1、只需“微米级细节”(如材料表面的孔隙分布、晶粒大小>1μm)→选SEM

2、需要看“纳米级细节”(如纳米颗粒的尺寸<100nm、薄膜的层间厚度)→选TEM

3、必须看“亚纳米甚至原子级细节”如晶格条纹、原子排列缺陷、界面处的原子配位选HRTEM或球差电镜

8:钙锰矿型二氧化锰内部的原子级纳米结构图像。

总结

选择的本质是“不选贵的,只选对的”:

看表面→SEM(简单快);

看内部+纳米级→常规TEM(平衡分辨率与难度);

看内部+原子级→球差+HRTEM(高分辨刚需)。

最后,若仍不确定选用哪种设备,建议与实验室电镜平台工程师沟通,提供样品类型、预期观察结构及研究目的“我的样品是XX,想看到XX特征,哪种仪器更合适?”),他们通常可据此推荐最适合的成像方案。


海南省生物材料与医疗器械工程研究中心/海南省创伤与灾难救援研究重点实验室版权所有 ©2024

地       址:海南省海口市龙华区学院路3号力行楼C栋1层

联系电话:0898-66892503 

微博

微信扫一扫

扫一扫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