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23日,陈国强校长在海南医科大学第七届教职工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暨第八届工会会员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作《求真务实促改革 凝心聚力担使命以更坚定的步伐稳步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工作报告。报告紧紧围绕学校深化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大局,精准求实、全面客观地总结了我校2024年取得的主要成绩,并对2025年重点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为我校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大会备受学院师生关注,学校2024年工作报告在学院师生中引起热烈反响和广泛讨论。
国际教育学院党委书记 张万科
在深度研习学校2025年行政工作报告后,我内心深受触动,对国际教育学院的未来发展图景有了更为明晰的规划蓝图,也坚定了勇毅前行的信心与决心。
报告中着重强调的“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如明灯照亮前路,让我深切领悟到党建引领在国际教育学院工作中无可替代的关键作用。身为党委书记,我定当身先士卒,引领学院全体党员与师生,深入钻研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凝聚人心、铸就忠诚之魂。切实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厚植家国情怀,拓宽国际视野,为培育兼具国际视野与深厚家国情怀的高素质人才筑牢坚实的思想根基。
风劲帆满图新志,砥砺奋进正当时。我将以此次学习为全新起点,带领国际教育学院全体师生,以党建引领为根本遵循,以“留学海医大”品牌建设为核心引擎,以提升来华留学质量认证和招生质量为重要抓手,开拓创新,勇毅前行,推动学院各项工作实现新跨越,为学校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国际教育学院的磅礴力量。
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 颜时姣
学校2024年工作报告,让我们再一次深刻感受到陈国强校长的卓越才学,干事创业的情怀、锐气和冲劲。在深入学习陈国强校长在学校第七届教职工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的讲话后,作为海南医科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我深刻感受到学校在高质量发展进程中锚定国际化目标的坚定决心与清晰路径。
2025年是学校“改革创新高质量发展关键年”,国际化工作必须服务于学校整体发展战略,通过国际合作与交流提升学科竞争力、科研创新力和国际影响力;国际教育学院是学校构建国际化合作网络的一个重要支点,可以依托学院的校友工作,协助学校各二级学院、各附属医院开展国际科研、医疗合作;“触动利益更难,但关乎海医前途命运”,这要求国际化工作必须主动作为、迎难而上,国际教育学院会继续锐意进取,将文字变成数字,变成社会影响力。
陈国强校长的讲话既是一份改革宣言,更是一张行动蓝图。作为国际化工作的践行者,我将以“破天荒”的闯劲、“如履薄冰”的审慎,推动学校国际化进程与自贸港建设同频共振,为打造“热带特色鲜明的国际化高水平医科大学”贡献力量。
教工第一党支部书记 裴洲司
2024年是极不不平凡的一年。全校上下一心,解放思想,守正创新,攻坚克难。更名医科大学,获批4个博士点,海南省医学科学院实体化运行,国自然立项创新高,推动教学与科研双向赋能等,种种工作实现“破天荒”的跨越式发展。职称评审、科研奖励等多项制度的修订,更是打破“低水平和谐”,实现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
同时,我也在2025年工作计划中找到了前进的方向,如“扩大国际交流和合作”“打造更加开放的国际教育氛围”“传承海医文化内涵”等等。汉语老师团队将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以学校2025年规划为方针,聚焦海南地域文化与留学生国情教育的有机结合,拓展来华国际学生国情教育新途径、新方式,引导和帮助来华留学生了解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愿海医如“新火试新茶”,以改革之锐气、创新之活力,再谱华章;盼未来“诗酒趁年华”,育栋梁之才、攀学术之峰,永立潮头!
对外汉语教研室副主任 陈娇
海南医科大学第七届教职工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暨第八届工会会员代表大会于2025年2月23日召开,以实现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的2024年工作报告备受关注。
总结过去一年,学校发展如何实现守正创新,提高质量,如何回应“改革”发展理念,服务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如何面临改革挑战走向未来,实现我校高质量发展,是众多海医人关注的焦点。其中特别提到,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尊重人才成长规律;稳步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逐步推动“留学海医大”品牌建设;做有温度的高质量发展推动者;还有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是海医这一年最坚定的使命。
作为一名高校国际中文教育者,躬逢其盛,我认为自己更应该把人生的发展、职业的发展同学校的发展相结合,将爱国爱党爱教育的热情转化为个人奋进的动力。我要增强文化自信,把传道受业解惑和立德树人有机结合,要精准地了解当前复杂多样的国内外形势下的知识需求和思想诉求,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对中国友好的人才为目标,不断提升自身素养,创新教学方法,为推动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为培养有温度、有灵魂、有素养的高素质国际人才尽一份力。
国际学生辅导员 董东栋
学校2024年工作报告振奋人心,鼓舞斗志。作为一名留管战线的“老兵”,更能体会到学校发展建设的新使命,也更明白自身的新担当。国际教育学院的每一名教师应从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到学院在学校国际化发展建设中具有的重要推动作用和意义。报告充分体现了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坚持对外开放,以开放促改革的科学理念,坚定了国教院师生打造“留学海医大”的决心与志向。
同时作为一名大学生辅导员,我更加关注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及人才培养。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结合自身岗位,应更紧密围绕辅导员九大工作职责及十大育人体系,铭记教师的初心与使命,坚定立德树人的理念,从而引导同学们坚定信仰信念、树立远大志向、勇于担当奋斗、磨砺品格意志。在海医更名医科大学后新的征程上,路险且长,行则将至,需要每一位海医师生贡献力量!
对外汉语教研室专任教师 赵晶晶
学校2024年工作报告中关于“深化国际教育合作”的表述如清泉涤荡心绪。作为一线教师,我深切体会到:语言与文化交融的课堂,正是践行学校战略的微观战场。
过去,我的教学往往囿于汉语语法与医学术语的机械传递。而教代会提出的“凝练海医文化”“打造开放教育生态”,让我开始反思:语言不该是冰冷的工具,而应成为医学生理解文化差异、构建专业共识的桥梁。新学期,我将尝试在《医学汉语》中传递医学人文精神,即所谓“国际教育”,不过是让知识在人文温度中自然流淌。
教代会强调“师资国际化水平提升”,于我而言,是鞭策更是机遇。面对东南亚留学生对中医文化的浓厚兴趣时,我意识到:教师视野的边界,就是学生认知的天花板。如今备课时,我会同时标注汉语语法难点与文化认知盲区,让“你好”背后的医者仁心能被世界听懂。
最触动我的是报告中对“文化共同体”的呼唤。在以往指导留学生文化活动的经历,让我看见文化互鉴的鲜活可能。这些实践让我坚信:国际教育的真谛,不在培养多少语言通才,而在播撒无数颗理解与尊重的种子。
“开放包容,向海而行”。作为普通教师,我愿做一滴融入大海的水珠,以课堂为舟,载着文化相知的微光,驶向医学无国界的远方。
医学汉语教研室专任教师 苏畅
作为一名一线的对外汉语教师,我会以学校发展方向为指引,努力做好中国优秀文化传播,讲好中国特色发展故事,做好汉语言文字工作,例如在课程中融入古诗词、传统节日文化,带领学生学习和体验本非遗琼剧艺术,走进历史人物故事如苏东坡、海瑞等;比如借助现代科技成果、经济发展成就等内容,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让学生了解中国的飞速发展。如讲解高铁技术时,展示高铁的便捷与速度;比如带领学生从听说读写不同维度感受汉语言文字的美等,让留学生沉浸式体验中国文化的温暖与内涵,从而讲好中国故事,主动传播中国文化,在推动“留学海医大”品牌建设、培养优秀国际医学人才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学生党支部书记 于佳岐
学校2024年工作报告全面总结了过去一年的改革成果,并对未来发展方向作出了清晰规划,作为一名教师党员,我深感责任重大,也深受鼓舞。
报告强调了全面从严治党,这不仅仅是对学校治理结构的要求,更是对我们每一位党员教师的要求。在日常教学和科研工作中,我要时刻牢记党员的初心和使命,坚持立德树人,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榜样。同时,面对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的新挑战,我将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以更高标准要求自己。
报告中提到深化改革、激发发展活力,学校在人才引育、科研创新、医教研协同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作为教师,我将积极响应学校改革举措,主动参与教学改革,推进课程优化,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此外,我也将加强科研能力建设,结合海南自贸港的发展机遇,开展高水平医学研究,力争在学术创新和社会服务方面贡献自己的力量。
学校未来的发展目标明确,重点突出,特别是本科教育改革、科技创新和医教研协同的发展方向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道路。我将始终牢记教师党员的职责,以求真务实的态度,为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21临本全英班学生 彭翼飞
在学习了海南医科大学2024年工作报告后,我深刻体会到,作为一名学生党员,我不仅是学校发展的受益者,更应该成为推动学校进步的一分子。
报告中提到,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临床医学和护理学专业顺利通过了教育部认证,这充分证明了学校的教学质量在不断提升。这让我更加坚定信念,要珍惜在学校的学习机会,努力提升专业素养,争做一名有理想、有担当的新时代医学人才。
此外,报告中强调了科研创新和医教研协同,这让我更加明确了未来学习和实践的方向。我深知,医学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更需要实践能力和科研思维。因此,我要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实验平台、科研机会,积极参与课题研究,锻炼自己的创新能力,为未来的医学道路打下坚实基础。
作为一名学生党员,我也深刻认识到自身的责任与使命。我要在学习生活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动身边的同学共同进步,同时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将“医者仁心”践行到实际行动中。未来,我将用实际行动践行党的初心和使命,不断进步,为学校的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