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动态

郭峻莉研究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发表研究成果

发布日期:2019-09-10    浏览次数:

海南医学院急救与创伤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郭峻莉研究团队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Na+-H+exchanger 1 determines atherosclerotic lesion acidification and promotes atherogenesis”为题,于2019年9月3日在线发表在《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讯》IF=11.878)杂志上。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施国平教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张金盈教授、海南医学院急救与创伤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郭峻莉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

研究中发现人和小鼠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呈酸性,而这些酸性区域内存在大量巨噬细胞聚集并引起细胞凋亡,正是由于钠氢交换体1 (Na+-H+ exchanger-1, Nhe1)能够将H+从细胞内转移到细胞外从而降低细胞外pH值,且引发的酸性环境导致巨噬细胞凋亡。敲除Nhe1基因能够有效阻断细胞外pH值降低和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发生发展,同时,应用无毒性、无放射性、灵敏度高的pH探针(LS662)能够在活体监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进展,pH探针在酸性病变区域被激活并且释放远红外信号,该信号可被荧光分子断层扫描(fluorescent molecular tomography, FMT)技术检测到。

该研究表明除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或者侵入性冠状动脉造影外,未来可望通过非侵入性、无放射性、高灵敏度的pH探针监测人类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