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患者数量飙升,“重灾区”武汉医疗资源告急。为容纳轻症患者,筑牢抗疫防线,武汉紧急建成方舱医院。在首批建成的方舱医院中,江汉方舱医院是开放床位最多的一间。一方有难,八方驰援。来自全国各地的医生迅速组建起多支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赴武汉“应考”,国家紧急医学救援(海南)队亦在其中。
自2月5日起,海南的医生们跨越半个中国,陆续来到江汉方舱医院,与其他省份的同胞并肩作战。经过34天的奋战,武汉“战疫”取得阶段性胜利,江汉方舱医院于3月9日正式休舱。琼崖援鄂战士们的工作从忙乱到有序,与各地同胞的关系从互不相识到亲密无间,救援队员们防护服下的汗水浇灌出胜利的果实。今天,让我们一起回顾一线医护人员方舱工作的感人瞬间。
1.入舱前准备:“保护好每一个兄弟姐妹”、“瑞雪兆丰年”
记录人:卢新 海南医学院附属海南医院
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医师 2月5日
自2月3日接到援鄂的任务起,我们开始紧急行动,从防护物资的准备到相关流程的制定。同时,抓紧一切时间,对我们的队员进行防护用品使用的培训。
2月4日抵达武汉,得知即将援助江汉方舱医院,我们即刻前往方舱医院查看布局,了解防护物资的配备情况,及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防护用品穿脱流程及紧急一对一培训考核,确保队员们能提高防控意识、熟练掌握防控技能。
今天江汉方舱医院开始收治第一批新冠患者,我们的队伍第一时间确定了排班。每天四个班次,我们都随行陪伴着,指导队员穿戴好防护用品,检查密闭性之后才能放心的让他们进舱;守在队员出舱的通道,监督和提醒大家要正确地脱防护用品、做好手卫生,叮嘱大家不要着急、要稳着来。
记录人:蒙定武 海南医学院附属海南医院
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医师 2月15日
今天武汉下起大雪,气温骤降,低气温对我们的正常工作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室内外的温差加大使护目镜更容易起雾,形成雾蒙蒙的一片,遮挡住医务人员的视线。为了更好的保护我们的医护,用洗手液自制的“防雾剂”小心翼翼的涂抹在护目镜的每一个处,内心想着:“今天也必须一丝不苟,全力协助全体医护做好防护,只要多用心多提醒,就能保护好每一个我们的兄弟姐妹。”
都说瑞雪兆丰年,今天的大雪,一定预示了我们医学救援队圆满完成任务,凯旋回家。
2.凌晨:启程入舱
记录人:传华 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整形科主任 2月6日首次入仓救治患者
凌晨3点多,一通电话将我从迷糊的睡梦中惊醒,通知:6点半出发,第一批入仓。顿时睡意全无,打开手机一看,只剩下2个多小时,干脆起床准备。临出发时,刚好武汉这边的后勤人员送来了早餐,不能上厕所,牛奶不敢喝,于是干啃一块面包走出酒店大门,外面飘着小雨,一道炫目的路灯照亮了黎明前的武汉大地。
入仓前原计划培训过的第一批医护人员先上,但计划赶不上变化。我没参加昨天穿脱全套隔离服的实战培训,只能临时抱佛脚。洗手衣、KN95口罩、外科手套、帽子、鞋套、KF94口罩、防护服、外层隔离服、外层鞋套、丁腈手套,防护目镜、防护面罩,一层层将人裹成密不透风的粽子。兄弟们互相检查,不放过每一个细节,隔离服是我们与新冠病毒间唯一的屏障,容不得丝毫大意。
我激动地走进方舱医院,但情况却在意料之外:找不到分区、工作站,与来自五湖四海的医护人员互不相识,穿上隔离服后谁也找不着谁,不知道流程,眼罩勒得头痛,护目镜的雾气影响视野,一夜之间收治的近千名确诊患者中有闹着出院转院的,有病情突变的,有拉着你倾诉焦虑心情的,咳嗽声、呕吐声此起彼伏。几位队员也出现恶心呕吐症状,不得不出仓。一筹莫展时,幸得同组广医二院李大哥的帮助。李大哥五十多岁,参加过SARS等多次医学救援行动。我跟着他走了两趟,才基本摸清流程。
3.上午:祈福
记录人:胡帅 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关节创伤科主治医师 2月8日 转换“战区”
与我前两次值班的方舱一楼和门诊相比,方舱二楼的环境更为恶劣,密闭不通风,病毒浓度要远大于前两处。我负责办理入院,流程是询问并记录患者的病史和病情,开处方,发放药物。流程看似简单,但焦虑不安、充满疑惑的患者数量众多,没多久我就感到口干舌燥。
解答疑惑过程中,我对一位大姐印象尤为深刻。她40多岁,怀孕5个多月,已到方舱医院1天,属于轻症。因为怀孕的缘故,她还未服药。
她前来是为询问家人的情况,拿着手机给我看她丈夫的CT结果。通过交流,我估计她全家可能都感染了新冠肺炎。考虑到她是孕妇,方舱医院的治疗条件有限。我拿起对讲机和住院总部沟通,并填写了申请单,写明她的情况,请示领导,让她能转入更好的妇产医院进行隔离治疗。我是一个比较乐观的人,希望没多久后,她与家人能各自走出隔离医院,最终团圆。
4.下午:加油
记录人:廖保丹 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主管护师 2月10日 轮班
今天正式加入抗疫前线,第一个班次14:00-20:00,6小时。
交接班后,准备查房时,我们的护目镜就已经积起厚厚一层雾,还没开始工作啊!眼前白茫茫一片,看不清人,看不清方向,看不清桌面上的交接单…我们开始“头部运动”,左转转右抬抬,各自找准视野后,开始查房工作。
才接班一个小时,我和队友们都感到不同程度的头疼,护目镜压在眼眶和脸颊的不舒适感相伴而来。在防护服里,我们连呼吸都感觉到困难。怎么办,只能彼此鼓励、加油后又投入到工作中。
这时收到信息,xxxx床的患者说胸口闷。找不到南北的我只能走遍病房。找到床位后还要转转头找视野,看清楚是一位阿姨后,打了声招呼:“阿姨,您好!很抱歉,我的护目镜都是雾水,只能保持头仰的姿势和您说话。”阿姨表示理解。我核查阿姨病情无恙后,鼓励她:“阿姨,你要放宽心,不要给自己的压力太大,多喝水戴好口罩,给自己点信心,要相信自己。”说着,举起拳头为她加油。阿姨回以同样动作,“加油!”
5.晚上:“武汉的好儿女”、女儿的好爸爸
记录人:陈成辉 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主治医师 2月19日晚班
今天接班后,依然忙碌,治疗了四个糖尿病人,五个发热病人,照顾三十多人吃药,给他们开明天的医嘱,其间还有许多病人来确认明天是否能复查。今晚的工作重点是,记录好两次核酸检查阴性,CT复查明显好转的病人;并记录入院后没有做核酸,血常规,CT的病人,为明早查房做好准备。
查到71号病房时,一位老奶奶高兴地对我说:“医生,我明天应该可以出院了,复查两次核酸阴性,现在没有任何症状了,七天不发烧,不咳嗽了”。她激动地握住我的手:“医生,你们是武汉的好儿女呀!你虽然穿着防护服,戴着护目镜,我看不清你的面容,但我知道你是海南救援队的,我能听出你的声音,记住你为我们加油鼓励的样子,记着你为我们逐一看CT片、解释病情的样子,记着你为我们忙前忙后的样子!你们辛苦了,一定要保护好自己,平安回去与家人团聚,明年带家人来武汉看樱花,我接待你!”我忍住眼泪。此刻所有表达都觉得苍白无力,“阿姨,这是我们应该做的,是你的努力及配合战胜病情。”我赶紧离开了病房,不想让更多患者看到此刻双眼通红的我。
记录人:凌学斌 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心内科 2月21日晚班结束后
忙忙碌碌6个小时就过去了,接力棒交给接班的医生,下班后进行消毒,依次脱去防护用具。换用新口罩后,我乘坐专车回到酒店,再进行消毒,洗澡,已是晚上十点多了。
每每微信视频里望着女儿乖巧的眼神,聆听着爱人和父母深情的嘱咐,倍感思念。她们心中期待我能早日归来,与之团聚,我相信这一天的到来已为期不远了!加油武汉,加油中国!
6.舱外:难忘的生日
记录人:熊小杰 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检验师 3月3日
2020年3月3日,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海南)已在武汉江汉方舱医院奋战将近一月,队友们下班后都处于自我隔离的状态。隔离了病毒,但没有隔离爱。今天,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海南)队长、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党委书记蔡毅,副队长陈潇男,陈静,宣传委员程少文与武汉市亚朵酒店的工作人员们为三月生日的8名救援队队员庆生,还贴心地准备了生日蛋糕与礼物。
在这个特殊的疫情时期,8名寿星队员都未曾想到会有这样的惊喜,感到十分的温暖与感动:武汉三月的疫情与寒冷,不会阻挡我们海南人民与武汉人民之间温暖真挚的爱。感谢大家,这将是我们一生中最难忘、最有意义的一次生日。加油!希望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早日战胜疫情!期待樱花烂漫时,能与武汉人民共赏!
记录人:程少文 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创伤中心主治医师 3月9日
江汉方舱医院是首批投入使用的方舱医院,早期方舱医院条件有限,医务人员紧缺,需要管理大约300张床位,最多的时候达到400余张,工作量巨大。全体队员齐心协力,救援队帮助方舱医院度过了最困难时期。
截至休舱,我们队伍实现了零感染,并顺利完成了在江汉方舱的全部医疗工作,累计管理患者1053人,其中重症29人,累计开展联影CT 检查722份。院感工作人员累计工作355小时,累计防护培训359人次,荣获“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集体。
江汉方舱,休舱大吉
海南医学院一附院救援队的胜利旗帜
7.白衣执甲,今朝归来
江汉方舱医院休舱后,武汉其他方舱医院的捷报陆续传来。3月10日下午,武汉的江夏方舱医院和武昌方舱医院正式休舱。至此,武汉投入运营的14家方舱医院全部休舱。部分援鄂医护人员也陆续平安返乡。阶段性胜利离不开各地援鄂医护人员不破疫情终不还的决心,离不开他们后方的物资支持,离不开无数志愿者平凡而忙碌的付出。疫情让我们铭记的不是恐惧和死亡,而是感动和感恩。感动厚重的防护服挡不住白衣天使向患者传递阳光能量;感恩“疫”线战士跨越上千公里也要还患者生的希望。
3月28日,最后一批援鄂的海南医疗队胜利凯旋。白衣执甲,今朝归来,在湖北奋战的日日夜夜凝结为他们铠甲上的勋章,熠熠生辉。戮力同心,“琼”且益坚,英雄凯旋,感恩有你!
海南省援汉医疗队胜利凯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