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6日,作为海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大二学生,我们有幸参与了由海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黄雄高,主任医师郑振优,副主任医师马高恩,主治医师陈执及眼科护理团队领衔的儋州眼科义诊活动。这次活动让我们在短时间内深刻体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价值,也让我们在病例接触、健康科普以及学术交流中收获了宝贵的经验。
一、义诊——真实病例中的医学启发
尽管义诊时间有限,但涉及的病例类型丰富多样,包括常见的屈光不正患者和复杂的眼底疾病患者。通过观察医生的诊断过程,我们学习了如何在设备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如何进行有效的问诊和检查。
病例1:视网膜脱落患者的复杂检查与诊断
一位53岁的中年男性因视物模糊前来就诊。主任医师黄雄高通过详细询问病史得知,他之前已经接受过多次视网膜脱落修复手术,但此次视力急剧下降。检查从基本的视力表检测开始,随后通过眼底镜仔细观察视网膜情况,同时结合OCT(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对视网膜结构的精细影像进行分析。最终诊断为再次视网膜脱落,并因反复手术后结构损伤严重,已不适合手术,仅能采取保守治疗。医生一边耐心地向患者解释病情,一边指导他如何通过药物和生活方式改善病情。这让我们见识到眼底疾病的复杂性,也体会到医生在传递医疗知识和心理支持时的重要作用。
病例2:睑腺炎患者的初步处理与建议
一名中年女性前来就诊,诉右眼眼睑红肿,伴有异物感和畏光症状。副主任医师马高恩利用裂隙灯观察其眼睑边缘,发现局部轻微脓头形成,但未见明显扩散。基于初步检查结果,医生诊断为睑腺炎,建议患者在家热敷患处,并保持眼部卫生,避免用手揉眼。同时医生提醒,如果症状未改善,应到医院进行进一步检查和处理。
病例3:儿童屈光不正的筛查与教育
一位7岁儿童在家长陪同下前来就诊,家长担心孩子看不清远处物体。主任医师郑振优通过视力表检测,初步诊断为屈光不正并伴有近视。随后,医生建议家长为孩子安排验光检查并及时配镜,同时强调减少电子屏幕使用时间、养成良好用眼习惯的重要性。这个病例让我们意识到,儿童眼健康管理需要更多的关注,而义诊正是传播这些知识的良好契机。
二、用眼卫生与眼健康的科普
在义诊活动中,医生们不仅为患者提供诊疗服务,还借此机会普及眼健康知识。他们向村民普及了白内障、干眼症等常见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法,同时强调了“20-20-20”用眼法则的实用性。此外,医生建议居民平时多摄入富含维生素A、C和叶黄素的食物(如胡萝卜、菠菜等),以提高视网膜和角膜的健康水平。在科普过程中,群众不仅了解了眼健康的重要性,还积极提出问题,现场气氛十分活跃。
三、学术交流——深入接触前沿技术
义诊结束后,我们参加了由海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与儋州市人民医院共同举办的学术交流会。会上,两院医生分享了各自的研究经验与技术创新,令我们受益匪浅。
其中,关于真菌性角膜炎的治疗,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的陈执主治医师提出了伏立康唑与那他霉素联合用药的新策略。伏立康唑通过抑制真菌细胞壁的形成,有效降低耐药性,同时显著增强药效,这一方案在临床中的应用前景广阔。
此外,在手术器械的改良方面,马高恩副主任医师和一附院团队展示了新型的玻切头与针头。这些器械在剥离病变角膜时表现出更高的精度。例如,玻切头的特殊设计使其能够精准分离病变组织,而未弯曲的针头则因其锋利度优势,提高了组织切割的效率,且减少了对周边健康组织的损伤。通过医生的讲解,我们了解到这些改良不仅提高了手术效果,还显著缩短了手术时间。
这次学术交流让我深刻认识到医疗器械的创新对提高诊疗质量的重要性,同时也让我感受到学术合作推动医学发展的强大力量。通过这次义诊活动,我们在病例观察中学习了诊断技巧,在科普互动中深刻体会到了医学的社会责任,并在学术交流中接触到了眼科领域的前沿技术和理念。我们相信,通过多方力量的共同努力,眼科事业将不断发展,为更多患者带来光明和希望。我也将在未来的学习中,“早临床,多临床”,不断磨练自己的专业技能,为更多人的“睛”彩生活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