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电话:0898-66893398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成果 > 正文

实验室与临床共同诊断并确诊、海南省首例输入性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症(SFTS)病毒感染

来源:管理员 浏览量: 更新时间:2019-12-16 09:55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是一种急性病毒性传染病,在2009年首次报道,典型的临床症状为高热、血小板和白细胞减少。该病的致死率较高,在国内为6-30%,在日本和韩国约为30%。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FTSV)是该病的病原体,根据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2018年的第二次更新,SFTSV属于布尼亚病毒目,Phenuiviridae科,Banyangvirus属的代表种。感染SFTSV的蜱虫叮咬人会导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在我国,截止到2016年,共有23个省份报道了7000多例SFTS,其中19个省份的SFTS病例有实验室诊断确诊的记录。在此之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不是SFTS流行地区,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数据中,仅有少数临床症状相似的疑似病例,但是缺少分子生物学和病毒学的诊断数据。

我们报道了海南省首例输入性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症(SFTS)病毒感染病例,一位62岁的海南患者,在新疆度被蜱虫叮咬后返回海南,头皮发痒并有丘疹,随后出现高烧(38.7°C)、肌痛和腰痛等症状,就诊于海口市人民医院感染科。由于该病人有蜱虫叮咬史,感染科排除了莱姆病、蜱传回归热和恙虫病。血常规显示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和淋巴细胞减少。实验室收集了该病人发病后第2天,第7天的血液样品,进一步排除了红孢子虫、埃立克次体、刚果出血热病毒、Guertu病毒、登革热病毒、流感病毒的感染,最终诊断为SFTSV感染。在第2天和第9天病人的样品中,SFTSV病毒的载量分别为7.55±2.54×106、 4.27 ±1.35×106copies/mL,抗SFTS病毒IgM中和抗体活性滴度分别为24、29。我们从病人的血清中分离培养了SFTSV,并通过电镜观察,该病毒具有典型的布尼亚病毒的形态。病毒基因组包含S、M和L3个节段,长度分别为1745、 3378和6368nt,系统进化分析提示XJ/HN2017与SFTSV山东株和江苏株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三个节段的核苷酸同源性高达99%。我们对该病毒进行溯源,调查了新疆地区多种蜱虫中该病毒的流行率,并发现部分人群血清中存在该病毒的抗体,提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存在感染SFTSV的风险。

该病例的发现及媒介生物溯源的研究结果进一步的提示,新疆及西北地区的传染病防控工作需要高度关注SFTSV感染的风险,避免与蜱虫的接触,并开展该病的诊断和治疗,预防SFTSV的爆发和流行。

Figure 1.jpg

Figure 2.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