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学工动态

最新热点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工动态 >> 最新热点 >> 正文

我校在学生中积极开展预防登革热工作

作者:吕倜然   发布时间:2014-10-17   编辑:本站编辑          浏览次数:

为切实做好登革热防控工作,10月11日下午,学生工作部在4-208教室举行了登革热防控讲座,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教研室黄海溶老师担当本次讲座的主讲。学生工作部冯武部长,曾梅、余伟新副部长和全体辅导员参加了本次讲座。讲座由冯武部长主持。

黄海溶老师对登革热的病原、流行概况、类型、临床表现、治疗、传播途径、预防措施等方面做了全面的介绍。黄老师指出,登革热是登革热病毒引起、伊蚊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重要媒介是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主要在我国两广、云南、福建、海南等地流行;登革热的临床表现为骤起发热、头痛、骨关节肌肉疼痛、多样性皮疹、淋巴结肿大、白细胞及血小板显著减少;防蚊和灭蚊是防治登革热的关键措施。黄老师提醒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要翻缸倒罐,消灭一切蚊子幼虫的孳生地;要注意盖好储水容器,花盆及水生植物每星期至少换水一次,切勿让花盆底盆积水;适当丢弃空瓶子、空罐子,填平凹陷的地面。黄老师还强调,登革热要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

冯武部长要求全体辅导员高度重视登革热防控工作,召开主题班会向学生们介绍相关防控知识,督促学生做好宿舍卫生,并尽量减少或避免到人群密集地区活动。

10月13日,在星期一的例行操会上,学生工作部向全校学生进行了预防登革热的宣讲与动员,对相关预防工作做了部署。

10月13日后,各辅导员在学生中陆续召开预防登革热的主题班会,教育广大学生积极展开行动,做好宿舍卫生及个人卫生,尽量减少或彻底清除蚊子滋生的条件,并动员同学们献计献策、群策群力防控登革热,力图做到将登革热拒之海医校门外。

相关知识链接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病毒性疾病,通过蚊虫叮咬在人群中传播。人与人之间不会直接经过呼吸道、消化道或接触等传播。

登革热是当今人类中流行最广的虫媒病毒病之一,登革病毒的主要媒介是伊蚊(花斑蚊)。全世界每年大约有5千万到1亿登革热病例发生,这其中有50万例进展成更为严重的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征。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报道,登革热广泛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东南亚、西太平洋地区、美洲、地中海东部和非洲等),其中以南美洲、东南亚和西太平洋地区的国家如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泰国、越南、缅甸、印度、不丹、斯里兰卡、马尔代夫、孟加拉等较为严重。

目前,输入性病例是我国登革热发生的主要原因。我国大陆近些年来不少地区都发现了来自国外流行区的输入性病例,个别地方还引发了当地病例的发生,甚至造成局部暴发。登革热在我国多发生于6-11月份。

登革热的潜伏期是3~14天,即病人一般在蚊虫叮咬后3~14天内发病。

主要症状和体征:

突发高热:一般持续3~7天,体温可达39℃以上

三痛:主要为剧烈头痛、眼眶痛、关节肌肉疼痛

皮肤可有麻疹样、猩红热样、白斑样、荨麻疹样等皮疹

束臂试验阳性或淤点,皮肤、齿龈、鼻腔少量出血

乏力以及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

无论在登革热流行地区长期居住还是短期逗留,都有可能被携带登革病毒的蚊虫叮咬而患登革热。目前全世界还没有有效的疫苗预防登革热。

如果您具备以下3个条件:

发病前14天内到过有登革热流行的国家或地区

发病前14天内有可疑蚊虫叮咬史

出现上述登革热样症状

请立即考虑采取以下3项措施:

立即与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医疗机构取得联系

进行有关登革热的实验室检查以便尽快确诊

避免病人和密切接触者被蚊虫叮咬以防止进一步传播

预防登革热健康提醒:

1.到登革热流行区旅游或生活,应穿着长袖衣服及长裤,并在外露的皮肤及衣服上涂蚊虫驱避药物;

2.如果房间没有空调设备,应装置蚊帐或防蚊网;

3.使用家用杀虫剂杀灭成蚊,并遵照包装指示使用适当的分量;

4.避免在“花斑蚊”出没频繁时段在树荫、草丛、凉亭等户外阴暗处逗留;

5.防止积水,清除伊蚊孳生地;

6.尽量避免用清水养植植物;

7.对于花瓶等容器,每星期至少清洗、换水一次,勿让花盆底盘留有积水。把所有用过的罐子及瓶子放进有盖的垃圾桶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