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 科学研究 » 论文发表 首页»

高炳淼副教授首次报道了海南产橡木芋螺的不同组织器官中的芋螺毒素研究

高炳淼副教授首次报道了海南产橡木芋螺的不同组织器官中的芋螺毒素研究

2018125日,我院海洋药学教研室高炳淼课题组在《Int. J. Mol. Sci.》在线发表题为“High Throughput Identification of Novel Conotoxins from the Vermivorous Oak Cone Snail (Conus quercinus) by Transcriptome Sequencing”的论文。芋螺毒素(conotoxins)能够作用于不同离子通道及神经受体,具有高专一性的小分子多肽化合物,主要应用于慢性疼痛、癫痫和癌症等,如MVIIA已被FDA批准作为晚期癌症镇痛药。

https://www.mdpi.com/ijms/ijms-19-03901/article_deploy/html/images/ijms-19-03901-ag.png

该论文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海南产橡木芋螺(Conus quercinus)的毒管(venom duct)、毒液球(venom bulb)和唾液腺(salivary gland)进行转录组测序。我们鉴定了34个已知超家族的133种芋螺毒素,其中9种与先前报道的序列相同,124种是新型芋螺毒素。AO1MI2超家族的芋螺毒素是最丰富的,且在AI2超家族中首次观察到了半胱氨酸模式为XIIIVIII的新颖芋螺毒素。来自毒管、毒液球和唾液腺的转录组数据显示出相当大的组织间差异,在毒管中合成的大多数芋螺毒素具有较高的表达水平,在毒夜泡和唾液腺中鉴定的芋螺毒素其表达水平较低。但是,每个组织器官均能产生大量专一的芋螺毒素,只有7种芋螺毒素分别在三个器官中所共有。因此,从芋螺不同的组织器官种能够获得丰富和多样性的芋螺毒素,为高通量发现新芋螺毒素和海洋药物开发提供新途径。

高炳淼为第一作者,海南医学院为第一单位。该项研究受到海南省重点研发项目(ZDYF2018138)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560611)的资助。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3390/ijms19123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