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建设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科研 >> 学科建设 >> 正文
浙江理工大学丨课程思政示范课案例分享
发布时间:2023-10-10 发布者: 浏览次数:

浙江理工大学丨课程思政示范课案例分享


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普通物理》

【一、课程简介及育人目标】


《普通物理》是一门研究“物质世界的基本结构、基本相互作用和普遍的运动规律”的课程。作为我校理工科专业的重要通识性公共课程,本课程授课对象涉及到全校24个专业和学生2500余人/年,具有受众广、影响大的特点。本课程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设计。课前进行线上视频预习,引入国之重器、科学家故事,实现价值引领;课中以物理学思维为线索,融合物理知识和思政元素;课后通过线上发表感想,实现课程思政目标和价值观的固化。

通过《普通物理》的学习,学生应对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有比较系统的认识和正确的理解,为进一步专业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应实现以下情感价值目标:

(1)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树立科技报国志向。

(2)养成严谨科学态度,弘扬拼搏科学精神。

(3)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提升物理思维能力。

【二、负责人团队简介】


负责人:赵廷玉,副教授,致力于学生培养和教学改革。主编教材1部,指导本科生获浙江省“互联网+”银奖1项,“挑战杯”铜奖1项,指导本科生第一作者发表论文,主持教育部产学协同育人项目1项。编写案例《费马原理》入选教育部《大学物理》课程教指委思政案例库。

《普通物理》教学团队是一支年龄梯度合理、研究方向多样、充满活力的团队,定期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已形成了以老带新传帮带和以新促老增活力的浓厚教研氛围。


【三、课程思政建设理念与特色】


坚持物理人文价值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充分认识物理科学的真理,坚持知识传授的显性教育与思想引领的隐性教育相结合,使学生在普通物理课程学习中受到优良传统教育和现代科学教育的熏陶,激发广大学生的家国情怀、爱国精神和报国志向,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和生动化。

强化以科研成果反哺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将自身开展的科学研究、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和教学问题,启发学生思维;教师将学习掌握的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和教学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复杂问题面前,引导学生学会问问题、破解“单声道”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质疑与挑战精神;组织学生应用知识,参与研究各类创新活动,让知识活起来、用起来,挖掘智慧潜力。

在这样的教学理念支持下,我们重点进行了:

线上资源建设。制作具有思政元素的教学视频和文本资料。目前《普通物理》课程已上线教学视频48个,总时长550分钟,涵盖力学、热学、电磁学和光学部分的基本知识。非视频资料68个;练习题591题。

线下课程建设。内容上,融入最新的物理发展前沿、国之大器、科学家事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厚植爱国主义;工具上,积极引入超星、雨课堂等交互式课堂工具,盘活课堂教育,打破沉闷教学课堂;课堂组织上,贯彻以问题为导向的探究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提出-分析-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师资队伍建设。立足物理学科,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将教师一线的科研成果融入教学内容,保持教学内容的“新鲜度”;以教学技能竞赛为契机,充分发挥“应用物理学”基层教学组织作用,通过定期开展备赛讨论会、教学研讨沙龙、示范课、思政案例分享,建设一支思想好、观念新、水平高、师风正、可持续发展的教师队伍。

示范课程推广。通过教学研讨会、教改论文、教发中心讲座、教学技能竞赛等多种途径不断扩大课程影响力。尤其是通过教育部《大学物理》课程教指委示范案例征集等活动,在全国同行中打响了知名度,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效应。

【四、课程初步建设成效】

(1)学习成效明显提高。


学生成绩显著提高。

通过对学生期末试卷的分析显示,教学创新后,不及格率明显下降,优秀率显著提升。



图1:学生卷面成绩对比


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大幅提升。

依托“省中小学科普基地”进行科普实践,以物理创新竞赛,挑战杯,“互联网+”等大赛为契机开展创新、创意科技实践。近五年,学生获得“挑战杯”国家银奖1项,铜奖1项;“互联网+” 浙江省赛金奖1项,银奖2项,铜奖1项;浙江省创新竞赛一等奖167项。本科生发表论文9篇,授权发明专利15项。



图2: 科普实践成果集锦


图3: 学生科技大赛部分获奖奖状

(2)教学能力不断提高。

以赛促教,以研促教,教研结合提升教学水平。近两年团队教师获浙江省高等学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理科组特等奖、一等奖各1项;获浙江省第一届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1项。



图4:教师教学技能大赛部分获奖奖状

(3)课程影响不断扩大。

普通物理线上课程共完成了四轮教学任务,其中第一轮为 SPOC 课程,后三轮为MOOC课。已有31所省内高校的学生学习网上课程,累计访问118.3万次。获得师生高度认可,学生网上给出4星半好评。

https://www.zjooc.cn/course/2c91808377dc73960177de6c30a10cac

通过教学研讨会、教改论文、教发中心讲座、教学技能竞赛等多种途径不断扩大课程影响力。思政案例《费马原理》、《从机械波到引力波——大学物理中的类比思想》从全国高校《大学物理》思政示范案例征集的200多个案例中脱颖而出,成功入选教育部《大学物理》课程教指委思政案例库,并被教指委成功立项。



图5 团队教师通过各种途径扩大课程影响力


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人机工程学》

【一、课程简介及育人目标】


《人机工程学》是设计专业的学科基础必修课,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课程聚焦创新设计中“人-机(产品)-环境”系统的和谐关系及其影响因素,强调感性创意与理性逻辑的贯通融合。课程目前为浙江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浙江省“互联网+教学”示范课堂、浙江省线上线下一流建设项目(共建高校)和浙江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项目,面向工业设计与产品设计两个专业学生开设,并向机械自动化等专业作为选修课辐射。同时课程也通过中国大学MOOC和浙江省高等学校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平台向社会学习者开放。

课程旨在培养掌握人机工程学基础理论与设计方法,并能综合应用于项目设计实践,服务并引领行业发展,具有国际视野、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同时课程以创造 “人-机-环境”系统和谐关系的目标为导向,同步构建【一体共益】课程思政核心与育人目标。


【二、负责人团队简介】


目前课程团队主要有4名成员组成,其中校内教师2名,课程主讲教师张祖耀主要负责课程建设的总体规划与教学实践,孟闯老师主要负责课程实践教学资源的设计、建设与管理。团队其他两位教师来自课程共建高校,其中朱媛为浙大城市学院的课程主讲教师,姜燚威为浙大宁波理工学院的课程主讲教师。

【三、课程思政建设理念与特色】


第一,在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构建上,围绕【一体共益】的课程思政核心理念,构建多维的思政育人目标主线:在知识目标上,以人为本,推进知识学习与设计自信的贯通;在能力目标上艺工结合,达成设计创意与产业需求的对接;在素质目标上知行合一,强化创新素养与人文关怀的融合;在价值目标上一体共益,实现设计价值与社会责任的统一。

第二,在课程思政整体建设思路上,以“人-机-环境”的课程内容为框架,构建【三维一体】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从用户维度融入“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和美好生活的珍惜向往,从环境维度融入社会责任与历史责任的创新视角,从产品维度融入与构建设计自信、文化自信与职业道德,最终以“人-机-境”三个维度构建人机系统的和谐统一,推进对人机知识、创新能力、设计价值和产业需求、国家利益、人类命运之间“一体共益”理念的阐述与理解。


第三,在课程思政融入设计和教学组织上,牢牢把握“块链结合”的整体思路,一方面紧密结合MOOC/SPOC等混合式教学形式,构建以思政内容为引领,专业知识为框架,教学实施为手段的“三位一体”课程教学模块,期间共建立14个有针对性的课程思政融合点。


另一方面以思政融合教学模块为载体,通过教学组织和实施,以“思政内容-专业知识-教学实施”的链路实现思政核心价值到学生的传递。在课程具体组织实施上,“人”和“境”的维度主要是专业知识教学,以线上的视频 讲解、案例分析、主题讨论与互动练习的学习思考为主;“机”的维度主要是创新 设计实践,MOOC以基于线上课程作业的实地调研、在线答疑、作品互评展示实现,SPOC则以线下课程作业的案例分析、调研指导、实验实践和作品展示实现。


第四,深入凝练课程思政特色。①有机融合专业教学,建立与“人-机-环境”的系统框架相对应的“以人为本-设计自信-社会责任”思政内容,以“三维一体”的宏观课程思政顶层设计实现课程思政与专业教学的有机融合;②紧密结合MOOC/SPOC等混合式教学形式,打造基于知识块的课程思政实施路径,从微观层面将思政内容融于案例分析与实践讨论,实现课程思政元素与专业教学知识点的结合,以及从知识传授到设计实践的教学过程全覆盖;③积极融入社会责任,深挖当下中国社会经济发展问题中社会创新共益与人机设计创新的联系,形成“一体共益”引导下的课程思政创新实践。

【四、课程初步建设成效】


目前课程思政建设已取得初步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基本完成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与实践案例的调整,并融合于课程的实际教学过程(MOOC和SPOC),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②结合课程教学实践,完成“后疫情时代下的设计”和“博物馆展陈人机创新设计”两次课程展览,并通过系部公众号等平台进行了传播与宣传,形成了较好的效果;




③积极积累课程创新实践案例,基于3D打印等先进技术和人机交互的作品获得第十三届大学生工业设计竞赛二等奖等成绩;

④完成融合中国传统文化的“青瓷非遗人机交互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并应用于课程的实际教学,积累了大量基于人机交互的陶瓷创作案例。


【五、教师感言】


思政属性一直是人机工程学课程教学的本色构成,在教学与实践中追求“人-机(产品)-环境”系统的和谐关系不仅是专业教学的目标,也体现了人机工程学创新设计对当下社会责任和人本关怀的综合思考与应用。

在课程的建设过程中,思考最多的在于两个方面:一个是如何将内在的思政元素加以挖掘提炼,从隐性转为显性;另一个则是如何将思政内容与专业实践实现深度融合,从外联走向内生,让学生在专业学习的同时,更好地直面当下中国创新设计的第一现场,以最真实的视角和态度去观察、发掘、分析与解决人机设计问题。

可以说课程“一体共益”的思政核心和“三维一体”的教学设计,是近年来人机工程学课程实践的积累和探索,也是工业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群思政的重要组成部分,希望通过共同探讨、不断创新设计类课程思政的建设思路与方法,为新时代的创新设计人才培养提供贡献与助力。

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武术》

【一、课程简介及育人目标】


课程介绍

《武术》是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必修通识课的一门课程。本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紧密结合学生发展所需,以学定教、以教促学。教学内容分成:武德文化、武术基本理论、武术专项技术和体能素质训练四个模块,循序渐进,分层教学。通过中华传统文化与武术技能并行教学,把“仁、义、礼、智、信、忠、勇”的尚武精神贯穿其中,让学生感受中国武术的独特魅力。课程目标旨在提高学生武术技术和身体素质的同时,深入学习武道内涵,树立高尚的人格品性、提高道德境界、增强文化修养、锻炼意志品质、启迪思创能力,从而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最终实现以体育智、以体育心、以体育人。

育人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和体验自我运动与健康能力提升的快乐。用中华传统文化与武技作为导引,培育出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内外兼修、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厚德载物,和谐共生的合作精神,实现道德内化与技能外化间的统一。

【二、教学团队简介】


武术类课程是我校体育专项传统课程,从开设至今,已有二十余年,现教学团队共有四位教师。目前,课程囊括了长拳、太极拳、传统拳术、武术器械、养生功法等多个教学内容为一体。经过多年探索、改革与实践,“身心一统,术道融合”已经成为武术课程的特色,深受学生们的喜爱。2011年《大学武术》系列课程成为校级课程建设项目;2012年大学武术校精品网络课程立项建设;2015年教学团队在国家一级出版社出版专著《民族传统文化与武术教育实践》,并参编浙江省非奥项目教材《武术》的编写;2018年“打练并进,术道融合—新时期武术教学的改革与实践”获校教学成果二等奖;2018-2020年多项教学研究获批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21年获首批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课程负责人:谢烽


团队核心成员

(从左至右依次为:谢烽、尹燕强、曾平、杨乃静)

【三、课程思政建设理念与特色】


课程思政设计整体思政

《武术》是一门集理论与技术实践为一体的专项性较强的课程,通过贴合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设计相应的教学内容,推进学生从文化层面对武术的理解,系统阐释武术中所蕴含的华夏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行为规范、价值取向、审美认知等内容,让武术教学更具吸引力。课程以武德素养的培养为灵魂,以理论知识、运动技能、实践能力为主线,潜移默化地在相应知识点、技能点、能力点植入思政价值要素,探索有文化支撑和价值引导的铸魂育人新方式,融道德教育、文化熏陶、技术传授、能力实践为一体,着力突出文化自信,厚植爱国情怀的课程思政育人目标。


课程育人特色

(一)民族精神与武德修养

通过武术理论学习,让学生了解中国武术技击中蕴含的哲学精神,身体力行去感受武术的文化魅力。强调武术一招一式皆反映“心正而后身正”等武德理念,对技术追求的终极目标是悟道的实践,引领学生在较高层次上陶冶身心、锻炼意志,培养忍耐、克己、友爱、担当、和谐的民族精神。

(二)团队精神与技艺传承

通过运动技能的学习和发展,使学生深入了解不同武术的风格特点与文化内涵,增强对武术理论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积极进取、永不言弃的意志品质,时刻将武德融入课堂、融入生活之中,并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团结精神与集体意识,从中体会和感悟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所蕴含的精神力量。

(三)工匠精神与实践运用

通过教学与训练实践,培养学生对武术技能和身体素质教学方法与设计、训练方法与实施运用的能力,注重学生在教学训练过程中的态度与行为,做到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充分掌握科学运动规律。同时,强调以实践教学为依托的严谨求实之工匠精神,提升教学与训练的反思自省能力与探索创新精神。

课堂教学方法

一是情景教学。在教学中引入武术历史人物故事与情景再现等方式,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将抽象的技理内容形象化和身体化,既能显著提高教学效率,也能使学生更易于对其思政元素进行吸收内化。

二是分组互导。两两或者多人分组对技术动作进行拆招对练攻防运用,一方面可身体力行体会动作要点与方法,提高对动作技击性的理解;另一方面从对抗中思考对方的错误点,达到互纠共进的学习效果。分组互导的学生间互助互学,对学生间关系的增进亦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有利于营造文明和谐的教学氛围。

三是口传身授。作为一门技术教育课程,讲解加示范是主要教学方法。对单势、组合、整套的技术教学,需要教师的细致讲解与正确示范,同时要注意讲解语言的凝练准确与示范动作的速度把握、位置选择等。


课程组织实施路径

一是理论教学与技能实践相结合。理论需要实践的检验,学生也需要在实践中寻求真理。通过学习与掌握课堂中主体教学内容,使学生深入了解武术技击特点与文化内涵、科学运动理论与方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民族传统体育精神与体育素养,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传统体育的精神内涵和科学理论。

二是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线上设有课程资源库,方便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教师定期进行互动答疑、热点讨论等;线下主要围绕课堂技术实践与知识答疑进行教授、讲解与小组讨论。混合式教学不仅可以建立网络与课堂双向互动机制,还能更好拓展学生学习空间,增加学习的弹性时间,加强学生自主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三是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第一课堂增加与学生的互动,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习为主要方式,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延伸,与第一课堂相辅相成,利用校园丰富的体育资源,开展不同形式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应用能力,提升创新意识、培养自主意识。作为第一课堂的补充和延续,第二课堂通过不同形式的内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个性化培育。

【四、课程初步建设成效】


课程经过首轮的思政教学改革,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覆盖人数近达千人次,共有30个体育通识专项班,来自全校不同专业的学生。初步建成以武术课堂教学作为大众普及,武术俱乐部教学作为兴趣提高,武术运动队建设作为示范引领的三层次教学模式,打通课内与课外,由下至上形成一体化教学。三个层面的立体化教学,相互依托,相互促进,充分发挥高校“武术文化育人、武术道德塑人、武术历练立人”的重要作用。


【五、教师感言】


一是始终强化价值引领。从武德内涵到人格修养,从工匠精神的技能要求到体育素养的能力要求,要充分彰显“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结合”的课程教学理念,通过“以体载德”的形式实现专业知识、技能与课程思政的高度融合。

二是立足课堂,注重效果。课堂是思政教育的主阵地,教师在课程教学设计中,应该不断丰富教学方式,既要符合教学原理与规律,也要适应当代学生的话语特质与思维方式,激励学生在学习体悟中积极参与、主动思考,从而实现认知、情感、理性与行为认同,通过显性多元的教学方式达到潜移默化的德性教育目标。

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化工原理》

【一、课程简介及育人目标】


《化工原理》课程是浙江理工大学面向材料类专业大三学生开设的核心专业基础课程,4学分,64学时,学习人数约120人/年。《化工原理》课程自2017年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至今已历经六届。

课程自2018年起成为浙江理工大学育人示范建设课程,2021年入选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教学改革中,重新梳理教学内容、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探索考核方法,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与课程思政元素相结合的理论教学模式,虚实结合的实践教学方法,实现对学生的工程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思想素养等综合能力的进阶式的培养。


【二、负责人团队简介】


拥有优秀的教学团队。主讲教师张明,副教授,博士,高分子材料系主任。曾获浙江理工大学教学育人先进、十佳班主任、华鼎奖教金、省高校第八届青年教师教学技能竞赛一等奖等荣誉。团队成员都是教学科研并重型的教师,善于把自己的研究内容应用到教学中去。



图1 教学团队

【三、课程思政建设理念与特色】


课程思政建设以“一体两翼三进阶四融合”为教学理念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实现对学生的全面培养。

一体“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重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利用线下课堂进行讨论和分享,让育人过程从老师为主的讲授,转变为以学生中心的学习讨论分享,师生协作,使育人效果更加突出。(育人理念的融合)

两翼“新工科工程知识传授与思想道德价值引领”, 课程内容重构与挖掘,突出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使课程内容既能反应工程学科的基本特征,又要贴近生活、贴近社会,深度挖掘专业知识相关联的国家工程、科学精神、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实例,以时政知识和社会热点为基点讲解相关的专业知识,实现对学生在爱国情怀、理想信念、生态文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学生思想道德方面进行培养。(课程内容思政元素的融入)

三进阶“基础知识、实验实践、科研创新”,三方面进阶式学习,逐步实现学习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课程思政内涵的实践切入)

四融合“线上线下的理论教学,虚实结合的实验教学,自主学习与团队协作、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组织教学过程,以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虚拟仿真实验与课内线下实验实践相结合等方式,完成以人为本的教学体系更新,将课程思政内涵潜移默化的融入整体教学过程中,实现师生协作学习,并持续改进。(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评价方法和实施路径)


图2 课程思政教学理念模型图


图3 四融合体现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评价方法和实施路径


图4 课程思政的融入课前课中课后一体化设计

【四、课程初步建设成效】


经过不断改革创新,《化工原理》已经成为材料学院最受学生认可的专业基础课之一,学生的满意度高。课程思政的融入为工科专业课堂学习带来了活力。

课程初步建设成效:

1.线上课程,教学视频55个,总时长530分钟,校外选课人数达到2168人,选课学校累计28所,课程起到了良好的推广示范作用。

2.完善课程思政案例教学体系,形成完整的教学指导书,将课程思政融入教学-实践-评价全过程。


学生评价:化工原理课程是我上大学以来学到的最有趣的课程。课程中创新的教学模式、丰富的专业知识、家国情怀和张明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让我们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和意义。她的每一节课都是那么的生动、有趣。非常幸运能遇到这样一位好老师。

来源:浙江理工大学教务处



海南省生物材料与医疗器械工程研究中心/海南省创伤与灾难救援研究重点实验室版权所有 ©2024

地       址:海南省海口市龙华区学院路3号力行楼C栋1层

联系电话:0898-66892503 

微博

微信扫一扫

扫一扫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