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建设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科研 >> 学科建设 >> 正文
浅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教育的有效融合
发布时间:2023-10-16 发布者: 浏览次数:

浅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教育的有效融合

光明网

德育工作在高校教育工作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当今时代,要强化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中华传统文化中包含丰富的德育资源,为高校德育教育提供了新思路和新途径。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中华民族拥有几千年的历史和文化积累,其中蕴含了诸多的德育内容,是我国教育工作的重要资源。在高校教育中融入优秀的传统文化,一方面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爱国情感,另一方面有利于高校学生品德修养的提高。中华传统文化是一种广袤而又深刻的历史文化,其丰富的内涵与底蕴为教育提供了许多优质素材。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融入传统文化,对于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将传统文化与其相融合,使高校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形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增强自身的文化自信。

首先,在新时代下,高校教育要充分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精神力量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教育中,这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还可以提高他们的民族自豪感。作为高校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高校教育在培养大学生德育素养、提高大学生德育水平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新时代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教育的有效融合,能够丰富高校教育内容,提升高校教育质量。

其次,在高校教育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只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理论课教学,才能使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历史发展规律,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高校应该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建设和课外实践活动等方式来强化理论课教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合理使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在传统文化中探寻与时代精神相契合的内容,让学生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它是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了世界文明成果。它体现了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方面的价值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体现了人们的普遍价值取向。而高校通过课堂教学、社会实践等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教育,是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种主要方式。

高校的德育工作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应切实融入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觉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行动指南,并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一方面,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堂教学,通过开展理论课教学,使学生明确我国现阶段所处的历史阶段,把握国情,认清国内外形势。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用科学理论武装学生的头脑,使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用我国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去影响、感染学生,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信心。另一方面,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如充分利用校园官网、校园广播站、宣传栏等平台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党团组织的作用,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利用节假日、纪念日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以各种形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通过多种途径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成为学生道德建设的主旋律,形成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氛围。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优良道德传统的精华,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中最具价值、最具生命力、最具影响力的部分,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精神纽带,也是国家稳定和社会和谐的道德基础。中华传统美德经过历史的积淀和洗礼,其内涵已远远超出了其本义,而是在世代相传中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它是一个民族精神,一个民族凝聚力,一个民族创造性的源泉。因此,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应作为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中一个重要而特殊的内容来加以重视,要把它作为教育工作的切入点来加以研究和探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大学生对中华传统美德的认知与实践,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这既是一件关乎青年成长成才的“小事”,也是一件关乎国家、民族命运的“大事”。当前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大学生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高校开展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是一项十分重要且必要的任务。

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一部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节的历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关于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节的论述,这些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节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共同奋斗、追求、实践的结果。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西方文化的不断涌入,我们在继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当前,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社会结构深刻变化、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形势下,我们在继承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节时,坚持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节。

对此,要科学地把握中华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节的丰富内涵,赋予其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使中华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节与世界文化发展趋势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相符合、与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相适应。要站在理论创新的高度,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总结历史经验,借鉴世界各国文明成果,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使中华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节成为世界各国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和共同遵循,不断增强我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的影响力、感召力。

理想信念是人们在追求人生价值的过程中,将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可以帮助他们把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社会目标有机地联系起来,在这一过程中,传统文化发挥着重要作用。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和道德思想,其中强调“仁爱”“和合”等思想都是对理想信念教育方面到了积极作用。学生们必须要有一个正确的价值观来引导他们,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人生目标,树立为国家和社会奉献自己一生的崇高理想。“仁爱”思想强调了人们之间应该相互关心、相互爱护,在这一过程中能够产生相互帮助、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等情感体验。因此,在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中,把传统文化与其相结合,也有助于提升大学生自我价值实现和社会价值实现能力。

传统文化有助于大学生“慎独”意识和人格修养的培养。《礼记》中说:“君子慎其独也。”慎独指的是在无人监督时,也能做到谨慎自律,自觉地按照道德要求行事。所谓“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吾日三省吾身”,就是强调在无人监督时也要做到自觉、自律,时时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要求。在当前社会环境下,大学生德育教育中要树立“慎独”意识,培养良好的人格修养和道德品质,就必须从每一件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在大学德育教育中,要有“慎独”的意识,就必须首先提高对“慎独”的认识。“慎独”是一种修养,也是一种境界,是一种道德修养的体现。“慎独”意识的培养,不仅仅是德育教育的目的,也是大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的需要。对于大学生来说,提高自身修养和道德品质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在高校德育教育中树立“慎独”意识,就是要在大学中逐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慎独”意识的培养,有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

道德实践是指个体在实践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道德实践是社会成员在社会生活中对道德规范的自觉遵循和自我践行。在大学生德育教育中,我们需要把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观念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观念,外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同时,还要在社会生活中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来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做到知行合一。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要结合时代发展特点和要求,不断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价值功能。通过在大学生德育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的教育内容,把优秀传统文化同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相融合,才能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有新的发展。

作为中国人的“根”与“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在历史上积累的最深层次的文化软力量。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要对传统文化的育人作用进行更深层次的发掘,把优秀的传统文化与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融合在一起,把新时代大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者:王雅涵,石河子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本文系石河子大学党的二十大精神研究专项课题(编号:SZZX202213)阶段性成果。

来源: 光明网


海南省生物材料与医疗器械工程研究中心/海南省创伤与灾难救援研究重点实验室版权所有 ©2024

地       址:海南省海口市龙华区学院路3号力行楼C栋1层

联系电话:0898-66892503 

微博

微信扫一扫

扫一扫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