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建设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科研 >> 学科建设 >> 正文
课程思政建设中思政元素的挖掘路径探讨
发布时间:2024-02-02 发布者: 浏览次数:

课程思政建设中思政元素的挖掘路径探讨

光明网


当前,教育主管部门、高校对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高度重视,推出系列举措,课程思政的理念已形成广泛共识。高校教师立德树人意识更加强化,纷纷以极高的热情积极投入课程思政建设,各地各高校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取得了系列成果。

对于如何挖掘各类课程特别是专业教育课程的思政元素,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指出,“要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色和优势,深入研究不同专业的育人目标,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从课程所涉及专业、行业、国家、国际、文化、历史等角度,增加课程的知识性、人文性,提升引领性、时代性和开放性”。根据《纲要》指示精神,我们结合近年来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与专业课教师的广泛交流和相关文献研读后的深入思考,梳理、总结了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共性特征,尝试提出一套基于“shi”系列(师、史、是、实、势)的挖掘专业课课程思政元素的通用路径,以期对专业课教师更好地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参考。

一、师

这里的“师”,是指对各个学科、各个专业和各门课程的产生和发展有重要作用的学者、大师、名师。学科、专业和课程的发展离不开一代又一代学者的发展和传承。这些学者自身之所以能推动学科、专业和课程的发展,在于他们不断地开展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更在于他们对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和永攀科学高峰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如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居里夫人,对现代物理学和化学的发展都做出了极为卓越的贡献,而更让后人敬仰的是居里夫人年幼时就表现出来的对科学知识如饥似渴的求知欲和献身科学的强烈事业心。

《纲要》明确提出:“理学类专业课程,要注重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和科学伦理的教育,培养学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永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各学科、专业、课程的大师,就是最好的“探索未知、追求真理、永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榜样。从“师”出发,是挖掘课程思政元素的一个重要路径。在大学物理课程及其他相关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中,可以从居里夫人这类大师的人生故事中挖掘丰富的思政元素。

以“师”作为课程思政元素挖掘的路径时,我们不仅要关注像居里夫人这样的国外学者、世界名人,还应更多地从国内学者、当代大师的身上去深入挖掘。这样挖掘出来的思政元素,既更有亲近感、亲和力,也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科自信、文化自信。

二、史

这里的“史”,指的是学科、专业、课程的发展史。人类的科学发展到现在,学科、专业的分类日益精细化。每个学科、专业和课程发展到今天都经历了一个或长或短的发展过程,学科、专业和课程由起步阶段的自发、简单,到渐成体系、日益走向自觉与成熟。

正如马克思所言,“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大道。”每个学科、专业和各门课程的发展都经历过各种曲折,这是因为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学科和专业的产生从根本上源于人们认识和改变世界的实践需要,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是逐步深化的,对实践的要求也在不断加深。而伴随着实践的深入,对认识的需求也在提升。学科、专业和课程的发展史正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运动规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辩证发展过程)的直接体现。课程教学中对学科、专业、课程发展史的梳理,将进一步强化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认识与理解,同时也向学生展示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和人类对未知与真理的不懈追求。这些都是很好的思政元素。

在以“史”为路径挖掘课程思政元素的过程中,我们要特别注意其中的中国元素。如有的学科,我国古代就有很辉煌的成就,但是到了近代却退步了;有的学科,在当代中国获得了长足的进步。这些都是很好的切入口,前一种情况,可以激发学生的历史自信又可以焕发学生的责任担当,后一种可以强化学生的“四个自信”同时也激励其追求科学创新的精神。

三、是

这里的“是”源自“实事求是”。关于实事求是,《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因此,这里的“是”,指的是各个学科、各门课程所包含的原理、公理、定律、定理等规律性认识。

原理、公理、定律、定理等是构成各学科的骨干,也是各门课程的主要内容。作为规律性认识,其背后必然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相一致。在课程教学中,由原理、公理、定律、定理的内容引申出相应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可以让学生掌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并引申出去,进而做到通晓天下道理。如在建筑学专业的“建筑构造”课程中,

以各门课程的原理、公理、定律、定理等规律性认识的“是”为路径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与学生专业联系最紧密,也最容易为学生所接受。专业课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时应予特别关注、重点发力。

四、势

这里的“势”,指的是各学科、专业和课程当前面临的形势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学科、专业作为人类深入认知世界的成果,课程作为学科、专业的重要载体,其发展现状,表征着人类对世界探究所达到的程度。人类对世界的探究永无止境,科学的发展没有尽头。在课程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介绍学科、专业和课程面临的当下形势,还要有前瞻眼光,要给学生展望学科的发展趋势与前景。

学科、专业的发展都源自实践的需要。从学科、专业面临的形势和发展趋势出发,可以更好地让学生体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更加自觉地关注社会、关注现实、关注未来,也提升了课程的引领性、时代性和开放性。

在以“势”为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路径时,我们尤其要注意既要有世界眼光,更要有中国情怀,在对现实和未来的关注中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五、实

这里的“实”,指的是各门课程的实验、实训和实习等实践环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加深、强化对理论的认知、理解与掌握,并进而推动理论的深化。理实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也是所有课程共同、基本的要求。

实验、实训和实习等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做到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对实践中遇到的各种具体问题的思考和解决,可以增强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在实践中增长智慧才干和锤炼意志品质。实践环节蕴藏着丰富的课程思政资源。

在以“实”为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路径时,我们老师首先要在思想上有明确的价值引领意识,而不能认为实践环节就只是为强化理论认识,其次,在做好启发、引领的同时,要注意激发学生边实践边思考,让学生自觉主动提升思想认识,从而真正达到水到渠成、润物无声的效果。

实践证明,从以上五个“shi”(师、史、是、实、势)出发,专业课教师可以充分、有效地挖掘课程思政元素,为开展好课程思政建设、提升立德树人成效打下良好基础。

作者:王襄楚,湖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研究生;石裕东,湖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黄艳雁,湖北工业大学土木建筑与环境学院教授。本文为湖北省教学研究项目(省2020463)、湖北省教育规划重点课题(2022GA039)成果。

来源: 光明网



海南省生物材料与医疗器械工程研究中心/海南省创伤与灾难救援研究重点实验室版权所有 ©2024

地       址:海南省海口市龙华区学院路3号力行楼C栋1层

联系电话:0898-66892503 

微博

微信扫一扫

扫一扫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