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建设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科研 >> 学科建设 >> 正文
新时代红色文化实践育人的科学内涵与实践进路探析
发布时间:2024-06-20 发布者: 浏览次数:

新时代红色文化实践育人的科学内涵与实践进路探析

光明网

当前红色文化资源通常以四种方式发挥实践育人作用。它以素材形式融入课堂教学的听讲模式,以情境体验形式提供现代教学环境的瞻仰模式,以开发利用(保护)为目的的传承模式,以文化发展为内容主体参与的创生模式。在新时代解读红色文化实践育人的科学内涵,有助于在实际工作中深化红色文化实践育人的科学性、时代性、实效性。

外在结构的体系性:实践育人是理念而非手段。当前红色文化资源的实践育人,一方面应深化红色文化本体的研究。不同领域的红色文化发展,都有自己精彩的发展历程和现实使命,也都在以内容和形式并举的先进性证明了红色文化的魅力所在。另一方面应丰富实践育人的内涵研究。红色实践育人既包括演讲、辩论等形式应用于课堂,也包括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在知识上,应注重巩固知识、检验知识、提高知识的理论升华。在能力上,强化批判性思维下的分析能力、调查能力、辨别能力、以及执行创新能力。在素养上,重视学生不断感悟和积累与他人集体社会的认知经验,形成道德观念和价值标准,从社会建设的旁观者到亲身感受参与者的转变,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形成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在新时代考察实践育人,可以发现实践育人并非仅是红色文化教育的途径选择,而是依据其突出的体验性特色构建的教育理念。它的实现要依靠体系化的顶层设计、机制架构和实施反馈,才能真正发挥红色文化实践育人的实效。

内在逻辑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认知规律的指导。马克思主义认知规律认为,人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是经历了“理论-实践-理论”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实践育人不仅要强化红色文化育人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更要注重从实践回到理论的认识升华。此外不同学力的学生在红色文化实践育人中的学习要求也是有区别的。不分学段、年级的一概红色文化遗址参观,徒有实践育人的形式。由此可见,大思政视域下的红色文化实践育人应把精力放在有效对接人才培养方案和实践育人理念上,放在分析学生学情和学习需求上,放在整体规划设计实践育人的理论与实践活动上,放在优化科学的考核和激励机制上。既遵循学生在学习过程的普遍认知规律,也要注重对不同学段、学力的学生要求的循序渐进。

育人主体的多元性:师生、企业、社会的多方协同。当前红色文化实践育人主要是以师生互动模式开展,然而由于实践育人内涵的丰富性、情境的开放性、评价内容的多元化使得红色文化实践育人有了进一步优化的可能性。以“大思政”视域来看红色文化实践育人,育人的主体既是课堂上传道授业的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老师、辅导员,还有在社会实践中用人单位的同事、领导、服务对象,甚至还应包括一同实习的同学和社会生活中的接触的普通人和家人,还有学生自己。只有建立多元有效的立体反馈结构,才能在实践中以现实的客观性、真实性,去验证理论的正确性、指导性。

以生动的现实重构红色文化实践育人体系。生动的现实是具体、也是多样的。开展红色文化教育在于以生动的现实为基础,一是使学生可以通过感性认识具体的理解红色文化在不同学科的现实问题、现实魅力,破除抽象感、增强体验感。二是使学生理顺红色文化传承创新的历史使命的具体内涵,从破除距离感,激发参与感。三是要注意将具体的、多样的现实,升华到理性的理论认识上,使学生感受到理论的力量。具体来说,一是从横向打破学科界限。当前红色文化教育是以思想政治课为主舞台,课程思政为协同的课程构架模式。基于现有红色教育体系,构建一门以文化学为切入点,链接各学科的跨学科课程,贯通红色文化实践教学,补足文化素养,才能深化红色认同。凸显“大思政”理念格局之“大”。二是贯通第一、二、三课堂。深挖红色校史资源,结合学科发展历程,开展具有校本特色的红色文化节庆活动、创意大赛,在搭建实践平台,强化学生学以致用的实践意识。积极对接红色文化资源,建设共建基地,邀请社会单位、企业单位参与学生实践育人评价。凸显“大思政”理念中的范围之“广” 。三是注重线上线下手段的互动。加强线上红色慕课资源和虚拟教研室建设,利用红色线上展馆资源,使用腾讯会议等远程会议工具活化社会、企业走入课堂教学、教师指导多个社会实践团队效率。凸显“大思政”理念下的教育资源整合之“活”。不以闭卷考试的标准化知识考核为评价方法,倡导成果产出为导向评价。以学生的红色文化传承创新能力为目标,变红色文化的被动接受者为主动参与者。以文化为主要载体,实践为手段,构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

以宏大的时代锚定实践育人长效化。宏大的时代意味着红色文化教育要处理好以下关系:一是处理好大时代与小人物的关系。时代越是宏大,越会产生普通人的渺小感。要用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观去使学生理解:红色文化是人民群众的奋斗史,每个普通人都可以在伟大时代安放自己的小小梦想,以久久为功的韧性聚沙成塔、滴水穿石,构建演绎宏大时代的踏实感。二是历时与共时的关系。时代越是宏大,越会使人产生瞬息万变的不可控感。红色文化以其理论的科学性、先进性穿越时代一路走来,既能开创历史,也能创造未来。每个普通人都应该运用这样的理论工具认识实践,也应该有将实践上升为理论的升华的使命豪情。三是核心是要应对变与不变的关系。既要注意对红色文化使命传承的代代接续,又要注意打通理论与现实相互作用的螺旋式通道。具体说来就是以教师的主导性来结构学生的主体性,以理论的传承性来结构实践的日常化。以本科为例,首先打造“3+N”模式的团队共同体。其中“3”是指“辅导员+专业教师+思政教师”的导师团队。通过导师团队的稳定减少磨合成本,以导师团队稳定保证品牌化的长效深耕。所谓N,是团队的外围结构,是指加入学生互教(同级互助,新老生传承),社会、企业等用人单位、实习基地的现实反馈,有助于学生了解社会、做接地气、有需求的有效实践,形成红色文化实践共同体。其次通过做中学教育理念将产学研结合滚动化。在规划阶段,一是理论知识输入(红色理论、专业知识;技能输入,包括实践技能、社会调查访谈技巧、教学演讲技巧等)。二是安全教育。三是项目规划论证(包括线路设计、时间安排、组织分工和预期目标成果)。在实施阶段,学生进行实践,教师团队负责答疑指导。在复盘阶段,一是复盘总结。包括理论升华(通过调研报告、课题凝练等形式),社会实践能力提升(组织、调查、沟通、执行),德育目标(学风作风、社会责任感、理想信念)。二是宣传报道成果转化。三是项目孵化、参赛评奖。最后,项目驱动的递进化。是指不同年级有不同的学力和要考察的目标要求。如大一可以主要从调研报告、文体活动入手,了解项目基本情况,大二通过实地社会实践产生问题凝练细化项目,大三通过学科竞赛着手解决问题能力的创新培养,大四通过毕业实习验证项目效果。通过逐层递进,全过程培养使长效化走向深入化、实效化。

以鲜活的实践打造校本特色、在地文化特色实践品牌。所谓鲜活,是指带有创新性、带有人情味的实践,具体到大学生红色文化实践育人,指的更多的是以当代青年喜闻乐见的方式,用青春的时代叙事结构重新编码的红色文化成果。所谓创新性正是当前高等教育对于新工科、新农科、新文科和新医科的“四新”的一流课程建设的要求,因此红色文化实践育人恰恰就是各校在人才培养中创新打造校本特色。

结合办学特色,深挖校史,发掘身边的红色校史资源,以此为纽带构建红色校园文化,结合校友文化,打造校本特色品牌,活化红色第二课堂。例如涉农高校可以从面向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入手,帮助学生了解农民、农村,从文化振兴、产业振兴方面理解红色文化价值,使红色文化成为学生成才的有力抓手。所谓人情味恰恰就是学生接触社会生活后,从书生意气到严谨务实的人间烟火气的熏陶。这种烟火气,既是学生校外生活中感触到的所在城市的文脉、风土人情、也是当下为实现伟大复兴而热火朝天的奋斗方向。它不仅在景区,还在每一个写字楼的格子间、每一个工地的施工位,每一个在街巷里弄穿梭的快递小哥身上……因此建设在地文化特色基地群,不仅要加强与传统的红色文化景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挂牌共建,更应注意对于当前实践成果的及时总结、模式推广和特色基地打造。

特色基地的打造,有助于以“大思政”理念来构建红色文化实践育人体系。一是为红色文化本体发展增砖添瓦,强化红色文化时代性阐释和资源积累。二是有助于将课堂实践与校外实践有效分工,改善实践育人效果,三是有助于将专业实习与社会实践的技能培养与德育培养相贯通,实现红色文化课程思政的实践育人。四是有助于缩短学生在个人成才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距离,提供用工单位与就业人员之间的交流、了解和磨合平台。

作者:赵岚、陈婧,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红色文化研究中心教师;雷喜斌,福建农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福建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红色文化研究中心教师。本文系福建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2022年立项课题《福建红色文化资源实践教学活化研究》、福建农林大学2023年校级重点教研项目《基于“大思政”视域下的红色文化教育“三阶段双跃升”思政美育模式研究》[编号:111423034]研究成果。

来源: 光明网


海南省生物材料与医疗器械工程研究中心/海南省创伤与灾难救援研究重点实验室版权所有 ©2024

地       址:海南省海口市龙华区学院路3号力行楼C栋1层

联系电话:0898-66892503 

微博

微信扫一扫

扫一扫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