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会议
当前位置: 首页 >> 交流合作 >> 学术会议 >> 正文
The wound microbiota: microbial mechanisms of impairedwound healing and infection
发布时间:2025-09-30 发布者: 浏览次数:

The wound microbiota: microbial mechanisms of impairedwound healing and infection

伤口微生物群:伤口愈合受损和感染的微生物机制

论文信息:Uberoi, A., McCready-Vangi, A. & Grice, E.A. The wound microbiota: microbial mechanisms of impaired wound healing and infection. Nat Rev Microbiol 22, 507–521 (2024). https://doi.org/10.1038/s41579-024-01035-z 

主讲人:羊善宇,2025年9月28日

研究背景:

  皮肤屏障保护人体免受外源和致病微生物的侵袭。如果该屏障被破坏,则会导致皮下组织受到微生物污染,从而导致感染、愈合延迟以及组织和器官完整性的进一步丧失。伤口愈合延迟和慢性伤口与糖尿病、高龄、免疫抑制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并发症有关。伤口微生物群可以影响多因素修复过程的每个阶段,并影响感染的可能性。通常感染伤口的病原体,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会表达促进粘附和侵袭的特殊毒力因子。生物膜的形成和其他微生物相互作用有助于宿主免疫逃避和抗微生物治疗的耐药性。厌氧生物、真菌和病毒病原体以及新出现的耐药微生物对诊断和治疗提出了独特的挑战。在这篇综述中,作者们探讨了目前对伤口中存在的微生物如何影响皮肤修复过程并通过其对伤口寄生的作用导致感染的理解。

研究内容:

  这篇文章围绕“伤口愈合与微生物相互作用”展开核心研究,首先通过对比明确急性与慢性伤口的修复机制差异——急性伤口遵循“止血→炎症→增殖→分化”的有序序列,3-14天即可闭合,而慢性伤口因上皮化异常、炎症失控、修复基础缺陷及微生物破坏(超3个月难愈)呈现各阶段紊乱;进而深入解析关键病原体的致病性机制,包括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通过MSCRAMMs蛋白黏附、释放α-毒素等毒力因子破坏组织,铜绿假单胞菌依赖生物膜逃避免疫、通过Ⅲ型分泌系统杀伤细胞,链球菌属借助黏附素与纤溶酶原激活剂侵袭深层组织,厌氧菌如大芬戈尔德菌以SufA蛋白酶降解基质)与真菌(白色念珠菌通过多形性转换、凝集素样蛋白黏附及天冬氨酸蛋白酶酶解实现侵袭);随后重点探讨伤口微生物群落的复杂性,指出伤口并非单一微生物定植,而是多种微生物通过“竞争”(如铜绿假单胞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争夺铁资源、LasA内肽酶干扰对手)与“合作”(如金葡菌与铜绿假单胞菌协同增强毒力和耐药性,白色念珠菌为细菌提供生物膜支架)形成动态互作,且细菌与真菌的跨界互作(如白色念珠菌与金葡菌共构建三维生物膜)对伤口感染至关重要;最后揭示临床治疗的局限性——当前仅针对单一病原体用药,忽视微生物群落互作的影响,且抗菌治疗可能破坏有益共生菌(如类比胃肠道艰难梭菌感染),加剧伤口感染管理难度,整体阐明“微生物及其互作是决定伤口愈合结局(正常愈合/慢性感染)的关键因素”。

要点:

核心威胁与需求:感染及并发症严重阻碍伤口愈合,污染 / 定植的微生物(病原体、致病菌 / 共生菌)可通过粘附、侵袭、逃避免疫等机制破坏皮肤组织;使得抗生素耐药性加剧、慢性伤口公共卫生负担扩大,急需识别、预防、治疗伤口感染的新方法。

新兴治疗途径:创新抗菌剂如依托纳米技术开发抗菌材料(如银纳米颗粒、工程抗菌肽聚合物),可融入敷料或直接用于伤口实现抗菌剂持续释放,兼顾广谱杀菌与低耐药风险;同时探索天然生物活性化合物(如麦卢卡蜂蜜敷料),其兼具杀菌作用与抗生物膜效果。智能伤口敷料研发可实时监测伤口感染参数(如炎症指标、微生物载量),并按需释放治疗剂,根据不同伤口的个性化需求(如渗液量、感染程度)优化治疗方案。

微生物群的双面性与管理方向:微生物并非仅延迟愈合,共生皮肤微生物可增强上皮化、修复皮肤屏障,还能促进小鼠淋巴细胞介导的组织修复。管理需立足群落层面:既要关注微生物群的致病 / 协同破坏作用,也要重视其促修复、防感染的功能,因此益生菌、益生元因 “平衡伤口微生物群、支持愈合、预防感染” 的潜力成为研究重点。随研究深入,针对个体伤口独特微生物组成的个性化策略,将提升治疗干预的精准度与有效性。

总结与展望: 

我了解到伤口并非简单的单一微生物污染,而是由细菌、真菌、病毒和噬菌体组成的复杂群落,其组成会随伤口类型、愈合阶段和治疗干预而变化,且微生物间的相互作用会影响伤口愈合和感染风险。常见的伤口病原体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具有粘附侵袭、生物膜形成、毒素产生和免疫逃逸等多种毒力机制,这些机制可能受宿主因素(如糖尿病、年龄、免疫抑制)和病原体间相互作用的影响。在诊断和治疗方面,伤口感染的诊断需结合临床体征、症状和微生物培养结果,治疗需针对特定病原体并考虑其耐药性,主要手段包括清创、敷料和抗生素,而噬菌体疗法和基于微生物群落的疗法是新兴策略。

 

 

海南省生物材料与医疗器械工程研究中心/海南省创伤与灾难救援研究重点实验室版权所有 ©2024

地       址:海南省海口市龙华区学院路3号力行楼C栋1层

联系电话:0898-66892503 

微博

微信扫一扫

扫一扫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