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xtr acellular vesicle-based drug overview: research landscape, quality control and nonclinical evaluation strategies
基于细胞外囊泡的药物综述:研究前景、质量控制和非临床评价策略
论文信息:Xu, Gangling et al. “Extracellular vesicle-based drug overview: research landscape, quality control and nonclinical evaluation strategies.” 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 vol. 10,1 255. 14 Aug. 2025, doi:10.1038/s41392-025-02312-w
主讲人:田瑞娇,2025年9月21日
研究背景:
抗体药物偶联物(ADCs)、基因疗法干细胞和免疫细胞治疗产品等创新治疗产品,为许多难治性疾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和希望。随着细胞外囊泡(EVs)作为天然治疗剂或递送工具的发展,基于EV的药物研发已成为热门研究领域。EV药物兼具这些创新治疗产品的特性:既具有ADCs的靶向递送特征,可作为基因治疗的载体,又能继承源细胞的功能。此外,它们还具有独特的优势,如致瘤性和栓塞风险低、免疫原性弱、生物相容性好、富含生物活性靶点。因此,EV药物作为创新治疗产品具有巨大潜力。EVs具有磷脂双分子层质膜结构,由细胞释放但无法复制。目前认为所有活细胞均可产生由微囊泡和外泌体组成的EVs。微囊泡是细胞内物质被细胞膜直接包裹后形成并释放的囊泡,直径约30-150 nm;外泌体则通过内吞作用形成——物质被质膜包裹后在核内体内形成膜性颗粒,当核内体与细胞膜融合后释放这些颗粒,其直径约100-1000 nm。微囊泡与外泌体在结构和组成上高度相似,而EVs的异质性使其分类具有挑战性。由于实际中几乎无法区分EVs属于微囊泡还是外泌体,根据国际细胞外囊泡学会(ISEV)最新命名规则,本文将所有涉及的外泌体或微囊泡统称为EVs。
研究内容:
全球现有100余项临床研究正在评估天然及工程化EV药物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重症急性炎症和肿瘤的效果。然而,这些治疗仍面临技术挑战,包括作用分子机制的界定、不成熟的大规模生产技术以及复杂的工程化修饰难题。本文综述了EVs作为治疗药物或药物传递载体的研究进展(不包括其在临床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此外,根据体外循环药物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转化,以及与生产相关的技术进步,提出了有关其生产工艺、质量控制和支持其开发的非临床研究的一般和具体注意事项,旨在促进体外循环药物的开发。
要点:
EV药物作为主要研究热点之一,在治疗呼吸和神经系统疾病、严重急性炎症、肿瘤等多种疾病方面具有较强的应用潜力。 EV药物的研究和开发正在迅速推进。 更多的基础研究正在深入分析EV的生物学功能和作用机制。 提高EV靶向递送准确性和治疗效果的高效工程技术仍在不断发展。产业转型的重点是优化EV的生产、分离、纯化、配方制备和质量控制,确保规模化生产的EV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然而,EV药物的成功临床转化仍然面临着许多技术和监管方面的挑战,这些挑战在不同程度上限制了研发过程。 药品监管科学是推动创新药物从基础研究向产业转化的“桥梁”。 没有监管科学的进步,有希望的药物可能会在开发过程中被放弃; 相反,在评估一种后来被证明不安全或无效的产品时,可能会浪费大量的金钱和时间。 药品研发技术指南是监管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由于其来源广泛,成分复杂,类型多样,全球药品监管机构尚未发布关于体外源性药物的药物和非临床研究指南。 针对这一情况和EV研发机构的迫切需求,作者综述了EV药物的最新研发进展,并提出了EV药物质量控制策略和非临床评价的一般原则和重点考虑因素,为EV及相关产品的开发和评价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总结与展望:
该文献系统梳理了EV药物从研发到临床转化的全链条。其核心启发在于:必须将“质量源于设计”理念贯穿始终,即从细胞来源、生产工艺到严格表征(身份、纯度、效价),建立关键质量属性。非临床评价需结合其生物学特性,量身定制PK/PD和安全性方案,这是转化成功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