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动物的环境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划分为多种类型。目前常见的分类环境为:按空间范围分类、按功能和使用目的分类、按物理布局分类。
一、按空间范围分类
外部环境:
定义:指实验动物设施或动物实验设施以外的周边环境,如气候、地理位置、邻近的民居或厂矿单位、交通和水电资源等。
影响:外部环境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实验动物设施内部的微环境,如温度、湿度、空气质量等。
内部环境:
定义:指实验动物设施或动物实验设施内部的环境,是实验动物直接生活的场所。
细分:内部环境又可分为内部大体环境和局部微环境。内部大体环境:即设施内部大环境,是设施建造时所必须考虑的各种环境控制指标标定范围。
局部微环境:指特定的、个别的或少数实验动物所生活的微小巧境,包括实验动物笼盒结构款式、所处的位置、垫料的种类以及实验动物的密度等。
二、按功能和使用目的分类
根据国家标准(如GB14925-2023《实验动物环境及设施》),实验动物设施环境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普通环境(Open System):
定义:设施符合动物居住的基本要求,但不能完全控制传染因子。
适用对象:适用于饲育教学等用途的普通级实验动物。
特点:设施可以不密闭,系统内外气体交流能有多条空气通道,可不设空气净化装置。对微生物的控制能力较弱,环境指标变动范围较大。
屏障环境(Barrier System):
定义:设施适用于饲育清洁级实验动物及无特定病原体(SPF)实验动物。
特点:实验动物的生存环境与外界相对隔离,进入屏障系统内的空气经过初效、中效、高效三级过滤,空气的洁净度应达到万级。进入屏障系统内的人、动物和物品均需有严格的微生物控制。
隔离环境(Isolation System):
定义:设施采用无菌隔离装置以保持无菌或无外来污染的状态。
适用对象:适用于饲育无特定病原体动物(SPF)、悉生动物(Gnotobiotic)及无菌动物(Germ Free)。
特点:工作人员通过隔离器上组装的无菌手套进行操作,不直接接触动物。隔离装置内的空气、饲料、垫料、水及实验用品的动态传递须经过特殊的传递系统,空气要净化到百级。
三、按物理布局分类
实验动物设施在物理布局上也可以有不同的分类,常见的有:
无走廊式:已很少使用,只在特殊条件下使用,如平房实验室,一般用来饲养管理普通级动物。
单走廊式:普通环境、屏障环境、隔离环境都可以采用这种布局。由于清洁走道和污染走道共用一条通道,该类设施在运营中也较难达到微生物和寄生虫控制标准。
双走廊式:可以有效地将清洁区和污染区分开,避免交叉感染,适用于长期实验及动物生产单位。
三走廊式:一般是一个清洁走廊,两个污染走廊,具有双走廊的优势,便于人流、物流、气流的单向流动。但如果设计不合理,会浪费设施有效饲养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