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设备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研平台 >> 仪器设备 >> 正文
动物模型建立详细方法第十一期|小鼠脊髓损伤模型
发布时间:2025-10-23 发布者: 浏览次数:

动物模型建立详细方法第十一期|小鼠脊髓损伤模型

ScienceBench Science Bench
2025年09月30日 22:20

窥探再生的密码:详解脊髓损伤的“人类替身”——动物模型


导语:

在我们身体这座精密的“信息都市”中,脊髓是负责传递大脑与四肢躯干间所有指令与感觉的“核心高速公路”。一旦这条高速公路因外伤发生严重损毁——即脊髓损伤,便可能导致截瘫、四肢瘫等灾难性后果。为了攻克这一医学难题,科学家们无法直接在患者身上进行探索性试验。于是,他们创造出了至关重要的研究工具——脊髓损伤动物模型。今天,就让我们深入实验室,一探这些“人类替身”的究竟。

一、 为何需要脊髓损伤模型?

脊髓损伤后的病理生理过程极其复杂,如同一场突如其来的“城市灾难”,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

1. 原发性损伤:即刻的机械性打击、压迫或剪切力,直接导致神经元、胶质细胞死亡和血管破裂。

2. 继发性损伤:这是“灾难”的蔓延阶段。包括:

  • 炎症反应:小胶质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等被激活,释放大量炎症因子,误伤健康细胞。

  • 谷氨酸兴奋性毒性:过量的神经递质谷氨酸导致神经元过度兴奋直至死亡。

  • 血管损伤与缺血:血脊髓屏障破坏,导致水肿、缺血缺氧。

  • 自由基形成:氧化应激进一步破坏细胞结构和功能。

  • 胶质瘢痕形成:星形胶质细胞增生形成物理和化学屏障,严重阻碍轴突再生。


面对如此复杂的“灾难现场”,任何潜在的治疗策略——无论是药物、细胞移植还是生物材料,都必须先在可控的条件下进行严格验证。动物模型正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标准化、可重复的“微观战场”,让我们能够系统地研究损伤机制、筛选治疗靶点、评估修复效果。

二、 模型的基石:实验动物的选择

选择合适的动物是模型成功的第一步,遵循着从简单到复杂的科学逻辑:

  • 啮齿类动物(大鼠、小鼠):绝对的主力军。其遗传背景清晰、繁殖快、成本低,易于进行基因操作(如转基因、敲除鼠),是进行机制探索和初步疗效筛选的首选。

  • 大型动物(猫、狗、猪、非人灵长类):当疗法在啮齿类身上显示出希望后,就需要在更接近人类的动物身上进行验证。它们的脊髓结构、尺寸和功能更复杂,能更好地预测临床疗效,尤其对于手术技术、康复训练和设备植入的研究至关重要。


三、 核心揭秘:两大主流脊髓损伤模型的构建方法

在众多建模技术中,打击模型钳夹模型因其高度的可靠性、可重复性及良好的临床相关性,成为了领域内公认的黄金标准。

1. 打击模型——模拟瞬间撞击的“重锤”

这是应用最广泛的模型,完美模拟了车祸、坠落等最常见的闭合性瞬时撞击损伤。

原理:使用精密仪器对暴露的脊髓进行定量的、瞬时的垂直撞击,造成内部组织典型的挫伤、出血、坏死和轴突断裂,但保持硬脊膜的相对完整。

经典方法:

  • 重量坠落法:使用NYU或MASCIS打击器,一个特定重量的砝码从精确的高度坠落,通过一根垂直杆撞击脊髓。通过控制重量和高度,可精确控制撞击能量,制造不同严重程度的损伤。

  • 电脑控制撞击法:使用IH等电脑控制的气动撞击器,以预设的撞击力度、冲击深度和持续时间撞击脊髓。此法自动化程度高,重复性极佳。


优点:高度标准化,能完美模拟人类挫伤性损伤后完整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央灰质坏死、空洞形成、炎性细胞浸润等)。

缺点:对仪器精度和操作稳定性要求极高,微小的偏差可能导致结果波动。

2. 钳夹模型——模拟持续压迫的“铁腕”

此模型专注于模拟临床上血肿、骨折碎片或椎管狭窄对脊髓造成的持续性压迫。

原理:使用特制的动脉瘤夹(一种脑外科手术器械),以特定的闭合力夹住脊髓一段规定的时间,造成受压区域的缺血、坏死和功能障碍。

关键技术细节:

  • 钳夹的选择:不同型号的动脉瘤夹拥有不同的闭合力(如8g、15g、30g等),是决定损伤严重程度的核心参数。

  • 钳夹时间:夹闭的持续时间(如数秒至一分钟)同样关键。通过组合不同闭合力与时间,可精细制造出不同程度、可重复的损伤。


优点:尤其适用于研究压迫性损伤和缺血再灌注损伤,参数控制精细,损伤可控性强。

缺点:钳夹的闭合力需要定期校准,夹闭的位置和角度要求高度精准。

(侵权删)

四、 如何判断模型成功与否?——严谨的评价体系

一个有效的模型必须通过一系列客观、定量的指标来验证。

1.行为学评价(核心指标):

  • BBB评分量表(大鼠):最经典的开放式场地运动功能评分系统,从关节活动、肢体协调到步态,共21分,细致入微。

  • 网格行走测试、窄板行走测试:评估精细运动协调和本体感觉。

  • 足迹分析:定量分析步长、步宽等参数。


2.组织学与形态学评价(微观证据):

  • 灌注取材与切片:处死动物后,通过灌注固定完美保存脊髓组织,制作石蜡或冰冻切片。

  • 尼氏染色、HE染色:观察神经元存活情况和整体病理形态(空洞、炎症区域)。

  • 免疫荧光/免疫组化:使用特异性抗体标记不同细胞成分,如:

  • NF/Hu C/D:标记神经元和轴突。

  • GFAP:标记活化的星形胶质细胞(胶质瘢痕)。

  • Iba1:标记激活的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

  • MBP:标记髓鞘,评估脱髓鞘和再髓鞘化。


3.电生理学评价(功能验证):

运动诱发电位/体感诱发电位:刺激大脑或外周神经,在肌肉或大脑皮层记录电信号,客观评估神经传导通路是否恢复。

4.分子生物学评价(机制深挖):

qPCR、Western Blot、RNA-seq:检测损伤区域特定基因和蛋白的表达变化,深入探究治疗手段的分子机制。

五、 挑战与展望

尽管现有模型极为强大,但挑战依然存在:

  1. 物种差异:动物与人类的免疫系统、再生能力存在差异,在动物身上成功的疗法未必能在人体复制。

  2. 模型局限性:每个模型都只能模拟损伤的某一个侧面,需要根据具体科学问题审慎选择。


未来,模型的发展方向将更加精细化:

  • 基因工程模型:利用CRISPR等技术在打击或钳夹模型动物基础上构建特定基因修饰,精准研究分子机制。

  • 复合模型:结合临床实际,创建更复杂的损伤场景。

  • 标准化与数据共享:推动不同实验室间模型构建与评价的标准化,提升研究的可重复性。


结语:

脊髓损伤动物模型,是连接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的桥梁。每一只为科学献身的实验动物,每一组严谨的实验数据,都在为我们最终理解脊髓、修复脊髓、战胜瘫痪积累着宝贵的知识。向所有在此领域默默耕耘的科研工作者致敬!

免责声明:本文旨在科普科研方法,所有动物实验均需在严格的伦理审查和规范操作下进行。


编者有话说:

新手实验第一步:戴好口罩、手套、穿好白大褂,保护自己为第一要义!

理解原理更有助于做好实验!

最新、最快、最真实的科研论文报道;教会你0基础科研小技巧。

来稿分享或商务合作请联系邮箱:sciencebench @163.com



海南省生物材料与医疗器械工程研究中心/海南省创伤与灾难救援研究重点实验室版权所有 ©2024

地       址:海南省海口市龙华区学院路3号力行楼C栋1层

联系电话:0898-66892503 

微博

微信扫一扫

扫一扫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