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破伤风的潜伏期多数为3~21 d,有10%的患者潜伏期短于2 d,甚至短至1 d内[9]。被动免疫制剂注射后的吸收和起效速度,可能不足以在所有破伤风病例发病前起到充分的保护作用。2023年,一项总结了我国6 084例破伤风病例的研究发现,有2.17%的患者在发病前使用了被动免疫制剂[10],但文中未详述该类患者注射的被动免疫制剂类型和用量。1964年Sherman[11]报告了8例在外伤后注射了1 500 IU TAT后仍发病的破伤风病例。在一项纳入12例女性的研究中,注射HTIG 500 IU,分别于注射前、注射后30 h、48 h、4 d测定血清破伤风抗体滴度,在注射后48 h最高的滴度仅达到0.06 IU/ml,在注射后4 d最高滴度为0.12 IU/ml,所有时间点的最低滴度均为不足0.015 IU/ml[12],因此,注射HTIG 500 IU所产生的保护及时性并不绝对可靠,该研究结果解释了破伤风暴露后注射被动免疫制剂仍有少数患者发病的可能原因。
1990年一项研究纳入36例通过抗体检测证实无TTCV基础免疫史的患者发现,44%的患者进行1剂TTCV注射在14 d内不能达到最低的抗体水平[13]。土耳其的一项研究发现,既往仅接种过1剂TTCV的破伤风患者与完全未接种的患者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4]。因此,对无既往TTCV全程免疫史且潜伏期短的患者,仅通过接种TTCV而不使用被动免疫制剂可能难以实现有效预防。
HTIG常规用量为250 IU,单次肌注。对破伤风患病风险高、预期潜伏期短的患者,例如污染重、就诊延迟(如超过24 h[15])的患者,HTIG用量考虑增加至500 IU/次,以加快产生保护的速度。F(ab')2/TAT用量为1 500~3 000 IU,单次肌注(注射前应进行皮内试验,皮内试验阴性方可肌内注射),对伤口污染严重的患者,应单次肌注3 000 IU,并在F(ab')2/TAT注射后1周再次注射以延长保护作用的持续时间[16]。但是,即便如此应用上述被动免疫制剂,仍不能可靠地在破伤风潜伏期内产生充足保护。
mAB作为新型破伤风被动免疫制剂,其注射后产生保护的速度更快。斯泰度塔单抗(一种新上市的mAB)的临床研究发现,其与肌注HTIG 250 IU相比产生保护显著更快,可以在注射后12 h使95.4%的患者达到最低保护水平(HTIG仅为53.2%)[17],对预防短潜伏期的患者发病,具有潜在优势。
推荐意见3:对破伤风风险高、预期潜伏期短的患者,如果需要使用被动免疫制剂,推荐优先选择mAB进行预防。(证据等级:A级;推荐强度:强)
推荐意见4:对破伤风风险高、预期潜伏期短的患者,如果需要使用被动免疫制剂且mAB因各种原因不能使用,则HTIG用量考虑增加至500 IU;F(ab')2/TAT用量考虑增加至3 000 IU,并在F(ab')2/TAT注射后1周再次进行注射。(证据等级:A级;推荐强度:强)
免疫功能受损的患者可以安全使用破伤风被动免疫制剂[18]。
免疫功能轻度受损患者包括实体器官移植手术后使用常规抗排异药物的患者[19]、服用糖皮质激素和常规免疫抑制剂的患者[20-21]、慢性肾功能不全进行透析治疗的患者[22-23]、CD4细胞计数≥300个/μl的艾滋病患者[24],该类人群接种TTCV后可产生保护水平的抗体,但抗体滴度较正常人群衰减快。
免疫功能严重受损患者包括实体器官移植后使用抗CD20单克隆抗体的患者[19]、非实体肿瘤化疗患者[25-26]、CD4细胞计数300个/μl的艾滋病患者[24],该类人群接种TTCV后不一定能够产生保护水平的抗体。炎症性肠病的患者存在体液免疫功能缺陷,接种TTCV效果可能不佳[27]。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其既往免疫效果被“清空”[28-29],既往TTCV接种的记忆免疫消失,可认为是无既往TTCV接种史患者。同样,接受过脾切除的患者,记忆B细胞显著减少,既往TTCV的免疫效果会衰竭和丢失[30]。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是破伤风抗体检测的常用方法。有研究发现ELISA法的可靠性需要关注。van Hoeven等[31]通过测试指出不同品牌的ELISA试剂盒检测破伤风抗体滴度结果存在差异。疫苗接种使人体产生的抗体为多克隆抗体,其中不同抗体的保护能力并不相同,而ELISA法并不能准确区分这种能力的差异。Crone和Reder[32]报道的3例有既往TTCV免疫史的重症破伤风病例,其中1例患者ELISA法提示具有足够的抗体滴度(0.2 IU/ml),但是在小鼠体内毒素中和试验显示实际保护性抗体滴度0.01 IU/ml。Simonsen等[33]研究也提示,ELISA法检测可能高估实际抗体水平和保护能力。
推荐意见5:免疫功能受损的患者,尤其是免疫功能严重受损患者,即使有TTCV全程免疫史,在根据适应证加强接种TTCV的同时,仍应考虑使用被动免疫制剂。(证据等级:B级;推荐强度:强)
推荐意见6:对TTCV接种后产生的破伤风抗体水平,通过ELISA法检测有可能高估实际保护效力。(证据等级:A级;推荐强度:强)
除英国的指南外[34-35],其他国家和地区(包括我国)的指南均未推荐既往有全程TTCV免疫史的患者(除免疫功能受损人群)在破伤风暴露后仍使用破伤风被动免疫制剂。其原因为,既往有全程TTCV免疫史的患者进行加强免疫后,最早于4 d后可检测到抗体的升高[36],其产生保护的速度并不明显劣于HTIG的注射[12]。2016年Hammarlund等[37]的研究发现,接种TTCV后破伤风的抗体下降半衰期为14年,即使不进行加强免疫,95%的人将在长达72年内保持破伤风抗体保护,而且既往全程接种过TTCV的破伤风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及病死率很低。
既往有全程TTCV免疫史的患者进行过加强免疫后,也曾有破伤风发病的极端情况。Crone和Reder[32]报道3例重症破伤风的病例,其中1例于51 d前进行过TTCV加强免疫、1例1年前进行过TTCV加强免疫。
Karyoute和Badran[38]报道1例3个月前进行过TTCV加强免疫的儿童在烧伤后发生破伤风[38]。Luisto[39]报道8例曾在10年内进行过TTCV加强免疫的破伤风病例。
另有研究发现,有TTCV基础免疫史的人群,疫苗加强接种的抗体上升发生在第6 d[40]。Porte等[41]报道既往有TTCV免疫史但超过10年未进行加强免疫的人群,在加强免疫前与加强免疫后4 d抗体水平没有差异。Pryor等[42]报道1例29岁有TTCV免疫史的多发伤患者,既往加强过2次TTCV,体内抗体水平超过最低保护滴度100倍,但仍然发作全身型破伤风。丹麦一项纳入502例既往有全程TTCV免疫史的10岁儿童的研究发现,在疫苗加强接种前,有36名(7.17%)的儿童抗体水平不足最低保护滴度,这36名儿童进行加强接种后的抗体滴度中位数,低于加强前抗体滴度超过最低保护滴度的儿童(4.0 IU/ml vs. 10.0 IU/ml)[43],提示对TTCV的免疫效果存在个体差异。另有研究发现,维生素A和维生素D缺乏等原因也会影响TTCV的免疫效果[44-45]。Smith等提出,对伤口污染重、TTCV接种超过10年的患者,仍建议给予HTIG注射[46]。
基于上述证据,并鉴于作为新型破伤风被动免疫制剂的mAB(如斯泰度塔单抗)在注射后12 h使95.4%的患者达到最低保护水平[17],在既往TTCV全程免疫但抗体水平已降低至保护水平以下的患者中起效速度可能优于TTCV加强免疫的起效速度,而且注射mAB对接种TTCV产生的免疫效果影响较小,因此提出推荐意见7。
推荐意见7:对既往有全程TTCV免疫史的患者,如果末次TTCV接种已超过10年,且本次破伤风暴露风险高,权衡利弊后可以考虑在TTCV加强免疫的同时注射mAB。(证据等级:B级;推荐强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