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当前位置: 首页 >> 在线课堂 >> 2024 >> 正文
用于癌症诊疗的激活型荧光探针-摘要及引言
发布时间:2024-05-20 发布者: 浏览次数:


摘要  








荧光成像,作为癌症手术中评估肿瘤与正常组织边界的关键手段,展现出了巨大的应用前景。这对于优化患者预后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因此,科研人员致力于开发多样化的分子荧光成像探针,旨在手术过程中精准识别癌症病灶。其中,可激活荧光探针,能够与癌症特异性生物标记酶反应并产生荧光信号,因其在低背景荧光和高信号放大方面的卓越表现,成为了高对比度癌症成像领域的佼佼者。

在过去的二十年里,全球科研团队积极投入,成功开发出了一系列基于不同荧光控制机制的可激活荧光探针。这些探针的涌现,不仅丰富了荧光成像技术的工具箱,更推动了癌症诊断领域的快速发展。此外,随着研究的深入,科研人员还发现了针对特定类型癌症的新生物标记物,为高精度、高特异性的癌症观察提供了可能。

本文将重点聚焦于癌症特异性酶活性导向的可激活荧光探针,深入探讨其在设计、功能和特性方面的最新进展。同时,研究团队还将展望基于酶活性的癌症诊断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以期为癌症手术的精准实施和患者预后的改善提供更多有力的工具与支持。

1. 引言








1.1. 癌症的术中成像  



癌症,作为全球性死亡的主要原因,其2020年新增病例与死亡病例均居高不下。手术切除作为经典且高效的治疗手段,其关键在于病灶的完整切除,以最大化患者康复概率。然而,术中肉眼辨识微小癌灶及其与正常组织的边界极为困难,即便对于经验丰富的外科医生亦是如此。癌灶残留将增加复发的风险,因此,术中诊断工具对于精准切除至关重要。

当前,临床应用的癌症成像技术包括X光、CT、MRI、PET、SPECT和B超等。这些技术虽能术前或术后定位癌症,但受限于设备体积或造影剂性能,难以直接应用于术中。光声成像虽有所发展,但尚未实现临床应用。

在众多新兴成像技术中,荧光成像以其高灵敏度、高可见度、低成本及优越的空间时间分辨率脱颖而出,成为术中应用研究的热点。荧光分子探针的多样化设计和应用也备受关注。此外,荧光成像无需昂贵设备,成本效益显著。然而,活体组织对光的吸收和散射限制了其在深层组织成像中的应用,目前多用于表面癌症观察或内窥镜手术中手术边缘的确定。尽管如此,在这些应用场景中,荧光成像的高亮度和可视性仍优于其他成像模式。

1.2. 用于癌症成像的常亮探针和可激活探针  



癌症成像中,荧光探针主要分为“常亮”和可激活两类。

“常亮”探针因其持续荧光特性,能凸显癌症组织,多通过荧光团与癌细胞中特定生物标记物的抗体或小分子配体结合设计。此类探针制备相对简易,早期癌症成像中广泛采用,临床已有吲哚菁绿、亚甲基蓝等作为诊断剂应用。然而,其背景信号较高,需时间清除以优化肿瘤与正常组织的对比,因此,对微小癌症的快速高灵敏、高特异检测构成挑战。

相比之下,可激活探针初始荧光被淬灭,仅在癌症特异性生物标记物存在时激活,背景荧光更低。新型可激活探针设计针对癌症特异性酶,其荧光信号有望经癌症部位酶转化而高度放大,实现高对比度的癌症组织快速观测。随着癌症生物标记酶的多样发现,针对多种靶酶的可激活探针设计已成为可能。

图片

图 1.用于癌症成像的常亮探针和可激活探针。

1.3. 临床使用的成像荧光团和探针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荧光团包括图2中展示的五种化合物,各自具备独特的光学特性和应用背景。

图片

图 2.临床常用成像荧光团和探针的结构。

吲哚菁绿(ICG)作为近红外荧光分子,自1955年开发以来,在1956年即获准临床使用。它在特定波长下发出近红外荧光,通过结合血液蛋白在多种癌症中积累,适用于肝癌、胰腺癌等多种恶性肿瘤的显像,并在乳腺癌手术中用于前哨淋巴结识别。

亚甲基蓝作为一种合成染料,自1876年被Caro等人制备以来,一直作为可见光范围内的常亮荧光标记用于医疗领域。其荧光特性有助于识别转移性小肠神经内分泌肿瘤及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并在乳腺癌手术中用于癌症病灶和前哨淋巴结的术中成像。

荧光素作为历史悠久的常亮荧光分子,其安全性已得到长期验证。其可见光范围内的荧光特性使其在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等识别中发挥作用。

5-Aminolevulinic acid(5-ALA)作为血红素前体,代谢后产生荧光原卟啉IX(PpIX),具有可活化特性。它因能穿透血脑屏障而被用于胶质瘤显像,并在泌尿系统、子宫内膜和胃肠道癌症检测中展现出有效性。尽管5-ALA在检测癌细胞方面的持续效果存在争议,但其应用潜力仍不容忽视。

最后,Cytalux是一种针对叶酸受体-α(FR-α)的常亮型探针,通过偶联近红外染料和FR-α结合配体开发而成。它在多种癌症中展现出显著的发光能力,并已获得美国FDA批准用于卵巢癌和肺癌的检测。这些荧光团在临床成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癌症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有力工具。

1.4. 用于癌症成像的常亮探针  



ICG、亚甲蓝和荧光素钠等常亮荧光团虽常用于荧光引导手术的造影,但它们在正常组织中的非特异性蓄积导致荧光背景高,癌症特异性不足。为克服此问题,科研人员以癌症特异性生物标志物为靶点,开发出多种功能性常亮探针,这些探针通常配备配体,可高亲和力地与目标蛋白质结合。其中,美国FDA批准的Cytalux即为这类探针的杰出代表。尽管这些探针始终发光,但经过非癌组织中探针的清除后,仍能清晰地观察到癌症组织。

癌细胞表面经常过度表达某些特定受体,例如,上皮性卵巢癌中FR-α的过度表达率高达90-95%。基于这一特性,2003年,Kennedy等人成功研发出叶酸受体结合荧光探针EC-17,通过叶酸与荧光素的偶联作用,其在小鼠转移性肿瘤显像中展现出良好的实用性。由于叶酸与叶酸受体的高亲和力,EC-17能够选择性地积聚于癌细胞,从而实现对叶酸受体阳性病灶的精准观察。随后,van Dam等人于2010年进一步评估了EC-17在FR-α阳性卵巢癌患者中的应用。同时,研究团队还开发了FR-α靶向近红外荧光探针Cytalux,在癌症模型小鼠和临床试验中均证实了其有效性。2021年和2022年,FDA相继批准了Cytalux作为卵巢癌和肺癌的光学成像剂。此外,研发团队于2020年成功研发出FolateSiR-1,其通过带负电的三肽连接体连接叶酸和2-COOH SiR650荧光团,具有低背景信号的优点,这主要得益于其低非特异性结合水平和在疏水环境中倾向于形成非荧光形式的分子内螺环化特性。

图片

图 3.叶酸受体靶向荧光探针。

另一方面,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SMA)作为谷氨酸羧肽酶II,在前列腺癌中呈现过度表达的特点。基于这一发现,Matsuoka等人于2017年选择Cys-C(O)-Glu作为PSMA的配体,并将其与IRDye 800CW马来酰亚胺进行偶联,成功研发出探针800CW-SCE。该探针能够标记PSMA阳性的LNCaP培养细胞,并实现对小鼠体内LNCaP肿瘤的观测。此外,还有基于BODIPY或Cy7.5的PSMA靶向探针被报道,这些探针的研发为前列腺癌的精准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工具。

图片

图 4.PSMA 靶向荧光探针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s)作为关键的表观遗传调控酶,负责组蛋白赖氨酸残基的去乙酰化过程,在肝细胞癌(HCC)等多种癌症中常表现出过度表达现象。2020年,Tang等人针对HDAC6开展了深入研究,设计了基于荧光技术的探针。他们巧妙地将对HDAC6具有高亲和力的抑制剂亚伯酰苯胺羟肟酸(SAHA)与FITC、IRDye 800CW等荧光团进行偶联,制备出新型探针(图5)。这些探针能够成功标记HDAC6阳性的小鼠HCC组织,但遗憾的是,在肾脏、肝脏和肠道等其他器官中也观察到非特异性聚集现象,这可能是由于HDACs在这些正常组织中的普遍表达所致。

图片

图 5.最近开发的 HDAC6 靶向常亮荧光探针。

丙烯醛,作为一种由氧化应激产生的癌症相关小分子生物标志物,近年来备受关注。2018年,Tanei等人报道了一种创新的常亮点击感应探针,专门用于检测丙烯醛。(图6)该探针基于TAMRA设计,含有叠氮分子,能够迅速与氧化应激癌细胞中产生的丙烯醛发生反应,生成重氮化合物,进而与细胞成分结合,将荧光标签稳固地锚定在细胞内。这一创新技术已成功应用于手术切除的乳腺癌标本的快速荧光显像。

图片

尽管已经开发出多种针对癌症特异性生物标记物的常亮探针,但非特异性积累导致的高背景问题仍然是一大挑战。因此,当前癌症成像领域的研究趋势正朝着开发可激活探针的方向发展,以期解决这一问题。

1.5. 癌症的标志性酶活性的改变  



多种酶的异常表达和活性与癌症的发生、发展和转移紧密相关,因此被广泛应用于癌症特异性成像。这些癌症特异性生物标记酶的活性为设计具有酶反应活性的可激活荧光探针提供了可能。例如,蛋白酶中的半胱氨酸酪蛋白酶、基质金属蛋白酶(MMP)、γ-谷氨酰转肽酶(GGT)以及γ-谷氨酰转肽酶(GGT)等,近年来氨肽酶和羧肽酶如二肽基肽酶IV(DPP-IV)、氨基肽酶N(APN)、对嘌呤霉素敏感的氨基肽酶(PSA)、以及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SMA)也被证实为癌症成像的有效生物标记酶。此外,糖苷酶如β-半乳糖苷酶1(GLB1)、α-甘露糖苷酶2C1(MAN2C1)、β-己糖胺酶A、B(HEXA、HEXB)以及α-岩藻糖苷酶1(FUCA1)也被用作特定类型癌症的标志物。同时,醌氧化还原酶,如人类NAD(P)H醌氧化还原酶-1(hNQO1),因其高选择性在癌症成像中备受瞩目。这些酶在癌症组织与正常组织间的活性差异,主要源于过度表达或修饰。表1汇总了已报道的癌症成像生物标记酶,其中部分已在人体手术标本或临床试验中得到验证,而其他则仅在细胞培养或小鼠模型中得到证实。

图片

利用这些生物标记酶活性的可激活荧光探针,能够快速观察、监测和诊断癌症。靶向活性酶的一大优势在于酶催化带来的信号放大效果。这一特性使得酶反应探针能够实现快速、高对比度的癌症成像。针对生物标记酶活性的各种荧光探针已被开发,本文旨在概述其分子设计和检测机制,为癌症成像提供有力工具。

1.6. 设计用于癌症成像的酶激活型荧光探针  



有多种化学机制可用于控制癌症成像中可激活探针的荧光。常用的机制包括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光诱导电子转移(PeT)、分子内螺环化和波长偏移,许多基于这些机制的荧光探针已被合理设计、开发和优化,用于术中癌症成像(图 7)。本文将在第 2.1-2.4 节分别重点介绍利用 FRET、PeT、螺环化和波长偏移的可激活探针。

图片

图 7.酶激活癌症成像探针常用的荧光控制机制

FRET 是两个光敏分子之间的能量转移机制,对它们之间的距离高度敏感,如佛尔斯特方程所述。典型的基于 FRET 的可激活探针是通过将荧光团和淬灭染料用酶可切除连接物连接起来而设计的。这些探针的荧光最初会被荧光团和淬灭染料之间的 FRET 所淬灭,但在目标酶活性存在的情况下,连接分子被裂解后,探针的荧光就会被激活。为了设计蛋白酶反应型 FRET 探针,可使用底物肽序列作为连接分子,由目标蛋白酶裂解。2.1 节介绍了可激活的 FRET 探针。

PeT 是一种机制,通过供体分子到受体荧光团(a-PeT 过程)或供体荧光团到受体分子(d-PeT 过程)之间的电子转移来淬灭荧光。它们可以根据供体分子和受体分子的 HOMO 和 LUMO 能级计算结果进行合理设计。基于 PeT 过程的可活化探针将在第 2.2 节中介绍。

分子内螺环化最近被引入作为基于罗丹明或罗丹醇衍生物的荧光探针的转换机制。这些探针的螺环形式是无色、无荧光的,但与目标酶发生酶反应后,探针会转化为高荧光的开环形式。因此,可以实现本底极低的高对比度成像。螺环化型探针理论上应归类为波长偏移型探针。不过,由于报告的案例较多,研究团队在本文中将其单独介绍。基于螺环化的可激活探针将在 2.3 节中介绍。

吸收或荧光的波长移动通常被用作荧光探针的切换机制。这些波长移动基于各种机制,包括简单的分子结构变化、分子内电荷转移(ICT)和分子内重排。在本文的第 2.4 节中,研究团队将介绍所有这些基于波长转换的探针。

Fujita, K.; Urano, Y. Activity-Based Fluorescence Diagnostics for Cancer. Chem. Rev. 2024, 124 (7), 4021–4078. https://doi.org/10.1021/acs.chemrev.3c00612.


海南省生物材料与医疗器械工程研究中心/海南省创伤与灾难救援研究重点实验室版权所有 ©2024

地       址:海南省海口市龙华区学院路3号力行楼C栋1层

联系电话:0898-66892503 

微博

微信扫一扫

扫一扫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