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九、学校在线上评估与入校评估环节需要做哪些工作?
线上评估时间一般为 2—4 周,基本流程包括:线上评估开始前,参评学校与项目管理员对接,明确学校需要做好的准备工作(包括系统测试等)。依据评估方案要求,在评估系统中提交基础材料、自评材料及其他材料等。线上评估开始后,专家主要进行材料研读,线上调阅材料、在线访谈座谈、听课看课等。参评学校根据专家评估工作需要提供相关材料,落实访谈座谈安排,听课看课安排,组织相关人员按时参加访谈座谈。
线上评估是否听课、调阅学生试卷和论文,由专家组视学校已有常态信息化条件和工作需要与学校协商确定,不搞“一刀切”,也不提出强制性要求。如参评学校具备或部分具备线上听课、调阅的条件,则为专家组提供有条件的课程、试卷、毕业论文(设计)等的清单,以便专家组进行线上听课、调阅活动。
入校评估时间为 2—4 天,基本流程包括:入校评估前,专家组组长与参评学校协商入校考察时间、天数、环节和重点考察内容等,参评学校提出是否召开评估说明会(评估第一天)。准备好自评材料、专家案头材料等,协助安排专家组成员交通与住宿、做好经费预算等。入校评估期间,参评学校根据专家评估考察任务,配合做好听课、访谈、调阅等安排,与专家组商定是否召开专家意见交流会(最后一天)。入校评估结束后,专家组成员离校,参评学校协助做好经费决算、入校评估材料整理等工作。
六十、学校如何用好“3+3”报告等常态数据资源?
新一轮审核评估注重常态数据资源的挖掘和使用,依托教育部评估中心“国家数据平台”和学生发展中心“就业数据中心”,形成《本科教学状态数据分析报告》《在校生学习体验调查报告》《教师教学体验调查报告》《本科生就业数据分析报告》《本科毕业生跟踪调查报告》《用人单位跟踪调查报告》(即“3+3”报告)。此外,学校编制公布的近三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就业质量年度报告》也是评估的必备材料。
“3+3”报告分别从教学监测数据和就业监测数据、学生和教师体验调查问卷、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跟踪调查问卷的角度对学校的本科人才培养提供评价参考,为学校自我评价、判断和改革提供多元视角,是审核评估的重要依据,也可以成为学校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要高度重视常态数据资源的累积和利用,通过评估,建立起“3+3”报告等常态化资源的累积、分析和使用机制,通过数据对比分析发现工作中的问题和差距,深挖学校“招生-培养-就业”全链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短板和弱项,找准整改方向,精准发力,持续改进,不断累积,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不断纵深发展。
六十一、学校须重点关注的“红线”“底线”要求有哪些?
新一轮审核评估对标国家基本办学规范和办学条件规定,在指标体系中设置“红线”和“底线”要求,体现国家对所有参评学校的刚性约束。在定性指标中,通过增设对教师、学生出现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等负面问题能否及时发现和妥当处置,教材选用工作出现负面问题的处理情况等方面的立德树人“负面清单”,关注高校办学“红线”。
在定量指标中,通过设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基本办学条件、学生发展与支持服务方面的要求等“统一必选项”,列出了办学“底线”标准,其中第一类评估16个,第二类评估17个。对于突破办学规范和办学条件底线等问题突出的高校,教育部和有关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将采取约谈负责人、减少招生计划、限制新增本科专业备案等问责措施。
六十二、为什么要征集本科教育教学示范案例?
新一轮审核评估首次设立征集本科教育教学示范案例举措。专家组通过线上与入校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察、评估、论证,从理论先进性、实践有效性、示范推广性等多个维度对学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特色做法和鲜活案例进行评判,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做出是否推荐该校“本科教育教学示范案例”的建议,如推荐,需说明推荐理由。经评估专家委员会审议后,确定“本科教育教学示范案例”征集对象,由教育部向有关学校进行案例征集。
征集的案例既可以是示范性、引领性的综合教育教学改革案例,也可以是某一方面特色非常鲜明的教育教学案例。具体可体现在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模式、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上的重大改革。案例需介绍学校实施上述举措所取得的改革与建设成效,包括教育教学改革取得的突破,对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突出效果,及其示范引领和推广应用价值。
六十三、审核评估专家组是如何组建的?
新一轮审核评估专家统一从本科教育教学评估专家库中产生,人数为15—21人。原则上,外省(区、市)专家人数不少于评估专家组人数的三分之二、专家组组长由外省(区、市)专家担任。
从数量上看,新一轮审核评估专家组呈现“一多一少”的特点。“一多”指线上评估专家组人数多,包括评估专家15—21人(其中组长1人、视需要配备副组长1人)、项目管理员1人、秘书1—2人。“一少”指在做全做深线上评估的基础上,入校评估专家组人数少,从线上评估专家中确定5—9位入校评估专家,原则上应包括专家组组长及副组长、有较多存疑问题的专家,同时适当考虑入校评估任务和学校学科专业布局需要。
从结构上看,新一轮审核评估专家组呈现“多元全面”的特点,“多元全面”指评估专家覆盖高校党建、思政、行政管理、教学管理、主干专业、体美劳领域及行业企业专家,实现多元视角评估,增强评估专家组对学校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状况全面考察、联合“会诊”的力量。
六十四、专家如何做全做深线上和线下评估?
线上评估:
线上评估要注重评估的全面性和深入性,要求做全做深,做出入校评估基础。
做全:就是要求15-21名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在全面审读“1+3+3”报告等评估材料的基础上,对高校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全貌”进行全方位审核,全面查找学校本科教学的亮点和问题,提出需要入校深入考察的存疑问题,形成专家个人线上评估意见。
做深:就是要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深入挖掘高校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报告、国家数据平台数据信息等常态资源,通过深入开展线上访谈、听课看课、随机实地暗访及补充材料调阅等考察活动,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刨根问底,确保挖掘的问题切中要害、体现深度。
线下评估:
线下评估是线上评估的补充与深化,专家组要对线上评估存疑的问题进行重点求证,形成对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全面、客观、准确、公平、公正的评价。线下专家评估的内容和环节为考察线上评估存疑问题、考察专家入校评估方案的重点内容、实地走访实践基地和用人单位、完成线上评估无法开展或没有进行的环节等。线上评估和入校评估结束后,专家组将综合线上评估和入校评估情况,形成《专家组审核评估报告》,并在入校评估结束后4周内在评估系统提交。
六十五、线上与线下,专家组关注哪些重点?
在线上评估阶段,专家组将围绕高校自主选择的评估类型、评估指标和审核重点,对照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的内涵要求,全面分析、综合诊断,审核参评学校各项教育教学工作对评估指标的达成情况。专家组会重点关注参评学校教育教学状态的变化及发展趋势情况。包括专业调整情况以及专业招生规模的变化情况,专任教师数量、教育教学经费、实验室设施条件和校内外实训基地、学生发展等状态数据的变化趋势等。通过数据对比,分析学校质量保障措施是否发挥作用。
专家组还会把参评学校放在所处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综合分析。把握参评学校所处的地域和经济发展环境的特殊性和特点、学校所依托的行业发展状况及对学校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工作的影响,包括经费支持、教师引进、生源质量和学生就业等,关注参评学校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的契合度,人才培养对社会的贡献度,从而给出符合学校实际的审核意见和切实有效地改进建议。
在线下评估阶段,专家会在全面审读“1+3+3”报告等评估材料的基础上,对高校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全貌进行全方位审核,全面查找学校本科教育教学的亮点和问题,提出需要入校深入考察的存疑问题,形成专家个人线上评估意见。同时专家组会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深入挖掘高校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报告、国家数据平台数据信息等常态资源,通过深入开展访谈、听课看课、随机实地暗访及补充材料调阅等考察活动,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入校评估突出重点,以问题为导向,围绕重点问题开展核查工作。
新一轮审核评估突出立德树人,增设了专家组审核立德树人负面清单的任务。专家组入校线下评估时会重点核查学校党委是否存在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意识形态、管党治校、治学办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体责任不到位,立德树人落实制度体系不健全,立德树人渠道模式创新不够,立德树人管理体制机制不顺,立德树人师资队伍建设不达标,师德师风问题频发,立德树人工作的考核评价存在不足等七个方面的问题,重点关注有没有出现负面清单,出现了学校是否能及时发现和妥当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