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我现在头不昏了,眼也不花了,腿脚也灵活了,真是太感谢你们了!”近日,刚从国外旅游回来的70岁的黄阿婆,来到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
复查时,握着经治医生李其富博士的手高兴的说。
两年多前,患有糖尿病多年的黄阿婆,因为头晕伴呕吐半个月后被家人送到海医附院神经内科看病,当时,黄阿婆不能下地行走。医生给她做了一种叫做脑血管造影术的检查,结果发现她左侧椎动脉开口处重度狭窄,于是在她的狭窄的血管里置入了支架,使血管壁撑开,管腔疏通,血流通畅。术后不久,黄阿婆竟然能够独立行走了。黄阿婆因此也成为该院第1例接受脑血管支架置入术的患者。近三年来,像黄阿婆这样因脑血管狭窄或闭塞造成头晕或偏瘫导致不能下床行走,而在海医附院神经内科接受脑血管病介入诊治后能独立行走的患者,已有30多人。
据李博士介绍,脑血管病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疾病之一,2008年卫生部公布的全国第三次死因调查显示,脑血管病是我国居民死亡的首位原因。脑梗死约占脑血管病的80%,主要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血管狭窄或闭塞。脑血管病变的范围、程度、代偿情况与是否会发生严重中风密切相关。控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等危险因素是预防脑梗死的主要措施。通常情况,当患者具有上述危险因素或是出现轻微中风的表现,比如偏侧肢体麻木、无力、言语不清等,需要进一步行脑血管情况评估,而脑血管造影是血管评估的金标准。它可以准确了解脑血管病的病因、病变程度,如果有症状的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超过50%时,优先选择支架置入治疗预防中风;如果不适合进行支架置入术,也要选择最优化的药物治疗才能有效预防中风。因此,造影明确脑血管情况是合理进行下一步治疗的基础。
记者了解到,随着医学的进步,脑血管病造影和支架置入术已成为目前神经内科最具发展的诊疗技术之一,它能够最大程度减少中风的发生,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此项技术在国际和国内大医院广泛开展,但海南地区由于地域和卫生条件的限制,起步较晚。海医附院重视脑血管介入诊治技术的发展,2009年专门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引进李其富博士来院开展工作,并派出医护人员到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进修学习,形成了优秀的介入医护团队。在陈志斌教授、王淑荣教授的领导下,在院内,神经内科与神经外科、放射介入科、超声科、心内科、急诊科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为脑血管病支架术保驾护航;在国内,则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等医院合作,让复杂的脑血管病患者不出海南岛也可以享受到国内先进诊疗水平。经过三年的努力,该院神经内科脑血管病介入诊疗技术得到迅速发展,并步入了省内领先行列。目前,已经形成完善的脑血管病介入诊疗临床路径和每一位医生与护士、导管室全力配合的模式,以及造影前、支架置入术前全科教授、医师参与讨论,对适应症、禁忌症和预防措施严格把握的质量控制机制,保证了脑血管病介入诊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海医附院神经内科脑血管病介入诊疗技术的迅速发展,引起了省内有关部门的关注并给予了大力支持。今年4月,该院神经内科学学术带头人、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分会常务委员、海南省神经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廖小平教授牵头主持的、旨在对脑血管支架术的围手术期管理、术前术后认知、视力等进行详细研究的项目“海南地区颈动脉支架术预防脑卒中的应用研究”获得海南省社会发展专项基金资助;神经内科承办的国家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诊疗规范与新进展学习班”也将于今年10月在海口开班,届时国内外一些知名专家将应邀来琼,向全省全国同道交流介入发展经验,进一步提高海南基层医院脑血管病诊治水平。(王身坚)
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病例介绍
病例1 黄某某,女,70岁,因为“头晕伴呕吐半月”入院,既往有糖尿病病史。术前不能头晕下床,造影发现左侧椎动脉开口重度狭窄,予以支架置入术,血管再通。已随访2年6月,目前无头晕症状,能出国旅游。
治疗之前,左侧椎动脉重度狭窄 治疗之后,左侧椎动脉完全开通
病例2 张某某,男,63岁,突发左侧肢体瘫痪入院,既往有吸烟和高血压病史,MRI检查发现右侧大面积脑梗死,全脑血管造影(DSA)发现右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脑供血明显不足,患者同意后在局麻下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术后即刻造影显示颈动脉狭窄解除,血流恢复通畅,脑供血不足明显改善。患者术后瘫痪症状明显改善,第4天出院。术后随访1年8月,CT血管造影(CTA)显示支架通畅,患者独立行走。
术后1年8月,患者复查CTA,颈动脉支架通畅,患者能够独立行走。
病例3 黄某某,女,60岁,退休护士,因反复头晕于我科多次住院治疗,DSA发现左侧锁骨下动脉重度狭窄,椎动脉血流逆向,诊断“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行左侧锁骨下动脉支架术,术后头晕症状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