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缤纷校园  >  正文

缤纷校园

院院融合育仁术——临床医学院开展“门诊小助手”志愿服务活动

作者:李珊珊 刘银银 郑慧婷 编辑:宣传部-薄傲 供稿:附属海南医院(临床医学院) 审核:李咪 阅读量: 更新时间:2025-04-11

3月29日,我校临床医学院37名学生在海南省人民医院门诊大厅列队集结,正式启动“门诊小助手”志愿服务活动,开启临床医学院医德实践课程系列活动新篇章。临床医学院党委副书记王晖慧,医院党委学生工作部部长康亚西,门诊部护长覃颖鲜出席活动。本次活动共开展4小时,37名“门诊小助手”分散至19个科室为800余名患者提供了多方面服务。



作为“大医德”培育体系的重要环节,本次活动为党委学生工作部“扬帆启航”品牌活动--医德实践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临床医学院(附属海南医院)党委学生工作部、团委、门诊部3个部门联袂策划。项目紧扣“院院融合”战略脉搏,创新构建“医教研”三位一体培养模式,通过“早临床浸润-多临床锤炼-反复临床提升”的阶梯式实践体系,打造全景式临床教学平台。


临床医学院党委副书记王晖慧致辞


王晖慧在致辞中阐述了“门诊小助手”活动的重大意义与目的。她强调,“门诊小助手”志愿服务活动绝非一场流于形式的实践,而是培育医学生医德仁心的重要契机。这一活动通过沉浸式的门诊实践,让他们始终心怀对生命的敬畏,践行医者的神圣使命。同时,她对学生提出三点期望:珍惜实践机会提升专业素养、遵守纪律注重自身形象、用心服务患者传递温暖。


附属海南医院党委学生工作部部长康亚西讲话


康亚西希望同学们通过此次活动,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深化对医学职业的认知,把课堂上学到的医德规范,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时刻以良好的着装与精神状态,彰显新时代医学生的风采。


附属海南医院门诊部护长覃颖鲜做岗前培训


据悉,在投身志愿服务活动前,学生们已全面接受过系统性培训。内容涵盖:门诊服务流程、临床基础知识、医护人员着装规范、医患沟通技巧等。活动现场,覃颖鲜护长再次给大家做了岗前培训,为学生投身门诊服务实践筑牢能力根基。

随后,白衣学子们化身“生命摆渡人”,奔赴呼吸内科、心血管内科、内分泌科、肾脏内科、神经外科、泌尿外科等19个科室开启实践征程。“门诊小助手”在各个诊室跟随带教老师接诊患者,或询问病情、写病历、协助老师处理患者病症,或在诊室帮忙测量血糖、操作仪器、进行甲状腺触诊等,或陪同老师参加会诊,见证多学科交流融合。学生们在真实的医疗场景中施展所学,在服务患者的过程中深化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2022级临本8班邓宇贤同学回忆,上午跟随消化内科王裕宣老师出诊,接诊47位患者。以往觉得书本知识枯燥,这次在门诊,知识变得鲜活起来。一位患者呕吐物呈咖啡样,王老师迅速判断可能是消化道出血,安排转急诊。这次见习,让她对所学知识有了新感悟,学到新知识,也激励自己今后更努力学习。

2023级临本1班高旗同学分享,得益于“班级共建”的培养模式,参加了兄弟学院开展的志愿活动。本次活动中,他在泌尿外科诊室跟着徐建兵老师学习。首位患者是肠梗阻手术失败后尿血的老太太,听其讲述了外地沟通障碍经历。还有黎族大叔擅自停药致病情反复,徐医生用黎语耐心解释,让他明白医患沟通的重要性。写病历时,他体会到“主诉”需追问,“诊断”源于经验。他感谢门诊见习活动,让自己告别纸上谈兵,见识到医生医术与担当,决心精进技能,成为合格医者。

2024级临本8班区博同学感慨到:“身为大一新生,我有幸在关节外科跟随林乔老师学习。一位腰部活动受限且疼痛的患者求诊时,林老师借助病例,介绍并演示托马斯试验,讲解其原理与意义,还分享对治疗与康复的看法,让我对医生的责任有了深刻理解。患者较少时,林老师关心我们的学习生活,分享学医经历,强调解剖学对外科医生的重要性,使我认识到《系统解剖学》的价值。在林老师身上,我不仅学到专业知识与技能,更领会到医者仁心的内涵和责任担当。”

未来,我校将进一步加强学校与医院各部门的深度合作,整合各方资源,形成育人合力,不断完善医学人才培养体系,为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医学人才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