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特稿  >  正文

人物特稿

海医“蘑菇教授”曾念开:心无旁骛为科研 一生只做一件事

作者:汪竹芳 编辑:吴京京 阅读量: 更新时间:2022-05-24
 走进我校恒温20℃的真菌标本馆,一股清凉扑面而来,别看只有几十平米,这里却“住着”千奇百怪的菌类家族,目前馆内已收藏近万个真菌标本,是中国热带地区规模较大的真菌标本馆。创建真菌馆的背后,有一个被学生们亲切地称呼为“蘑菇教授”所带的团队,他们二十多年来专注于大型真菌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在他们的努力下,海南特色菌种产业化之路正在越走越宽广。


 这个“蘑菇教授”就是曾念开,今年是曾念开在海南“采蘑菇”的第21年,这21年里,他亲身经历了海南在大型真菌研究方面从无到有,并日臻完善的整个过程




图片




从“0”到“1”,探索魅力菌菇新世界






 美丽神秘的海南热带雨林,吸引了无数学者的到访,其中也包括曾念开。2001年,曾念开初次来海南的热带雨林进行野外考察,条件异常艰难。“那时甚至连‘菌物’这个概念都没确立,更别说相应的研究团队、科研设备了。”实际上,当时不仅在物资上紧缺,甚至在人们的认知里,研究菌物是一个很小众、甚至不被认可的方向。曾念开意识到,要想改变这样的现状,自己得先做出成绩来。没有经费支持,就从自己的工资里省出钱购买显微镜;没有专门的实验室,就向其他同事借……若是将做科研比作创业,那么曾念开就是白手起家。


 随着科研经费和设施的不断完善,曾念开对真菌的研究工作也慢慢顺利开展并取得突破性进展。曾念开的日常工作,是通过野外考察,进行菌种和标本的收集、分类与鉴定:一方面选育和驯化有用的品种,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通过森林真菌资源的本底调查,为可持续利用菌类资源提供科学依据与数据积累。从一个人到一群人,从一座山到全省多片林区,曾念开带领的团队——海医药学院菌物资源与可持续利用研究组,目前已有10余名成员,他们在野外考察的足迹已遍布海南全省。


图片


△海医药学院菌物资源与可持续利用研究组


图片

△曾念开(左四)带领团队野外考察



图片


△曾念开(左三)带领团队野外考察




 海南热带雨林公园资源丰富,但是很多大型真菌都没有名字,需要科学上的拉丁语来命名,确立新物种,曾念开表示这块是他最擅长的工作。迄今为止,曾念开带领的海南医学院科研团队已发现60多种大型真菌新物种,科研成果在海南省遥遥领先,在全国也是赫赫有名。


 此外,我校于2012年创建的真菌标本馆,目前保存了来自海南、广东、福建、浙江、江西、江苏、山东、吉林、云南、湖南等地的近万号标本。该标本馆已经正式载入国际标本馆索引Index Herbariorum,并获得国际标本馆代码FHMU能在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上起到关键作用。



图片


△海南医学院真菌标本馆


图片


△曾念开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发现的新属
——橙牛肝菌属Crocinoboletus N.K. Zeng et al



图片


△新属、一系列新物种的发现


图片




师者匠心,谱就春华秋实新作为




 走进我校药学院实验室,今年43岁的“蘑菇教授”曾念开坐在小板凳上认真指导一旁的研究生学生,让他们边观察显微镜下的白牛肝菌,边用铅笔勾画它的显微结构。做科研还要会画画?这是曾念开在进行大型真菌种质资源搜集和保存过程中严格要求研究组工作人员和学生必备的技能。因为菌类和植物类不同,只有手绘才能将其“孢子”“锁状联合”这一重要结构精准记录,为下一步的物种鉴定打下基础。

图片

△曾念开用铅笔手绘菌菇图(左)
手绘后电脑扫描(右)

 “平时带学生去在野外科学考察,拍照也是一项非常重要工作,经常会遇到蚊虫、蚂蟥等,有时候对焦拍照不能动的时候,十几只蚊子就上来了,有时候蚂蟥来了就让它咬了,流血不止也就不管了,因为蘑菇真的很迷人。”曾念开说。

 曾念开鼓励他的学生们至少参加3次野外科学考察。在野外考察过程中,同学们需要忍受昆虫的叮咬,同时负重爬陡坡,并且熬夜处理标本等。他说:“孩子们经历了野外的种种辛苦,就更能自如地应付生活和实验中遇到的种种困难。”


图片

△曾念开带学生野外考察

图片

△野外考察环境相对恶劣

曾念开右脚被蚂蟥咬后流血不止(左图)

图片
图片
做研究,特别是做基础研究的时候,当你有所发现,可以通过发表论文的方式告诉全世界,我又为这个世界创造了新知识。


 曾念开常常鼓励学生要勇于为这个世界创造新知识,而不要在意这个知识是大还是小。学生在研究生一年级的时候,他就建议他们发表英文论文,这时候的研究成果虽然不大,但对于学生的成长非常重要。学生在本科就读的时候,可能做一个三线表格都困难,他鼓励、指导学生并成功在国际期刊发表SCI论文。他说:“小小的成果,不仅为未来三年,甚至可以带来一辈子的科研自信,这就是我所期待看到的。”

 功夫不负有心人,学生们没有辜负“老父亲”的托付。在培养的10名硕士研究生中,发表了以研究生为第一作者的SCI论文14篇,2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获得“海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1人在中俄药学研究生论坛上获得一等奖,5人获得海南省研究生创新科研课题立项资助,2人获得国家奖学金,10人次获得一等学业奖学金等诸多荣誉。


图片

△曾念开与其学生荣获诸多荣誉

图片






开拓创新,树立珍菌行业新标杆





图片
图片
在科研中,肯坐冷板凳、能埋土苦干是非常重要的品质,但同时也需要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为社会创造价



海南是中国灵芝科真菌生长较多的地区。已知的100多种灵芝中,分布在海南的有70余种,然而早些年的过度采集,让不少野生灵芝处在濒危状态。种质资源采集研究的目的是为它们的可持续利用开发更大空间。为此,每当曾念开团队上山科考遇到灵芝时,他们都会先采集下来,而后对菌种进行分离,进而保存栽培。

图片

△曾念开团队成功实现海南琼北火山熔岩地区的
赤芝林下仿野生栽培

这些年,除了大型真菌资源采集,他们还有一项重点工作就是对海南珍稀濒危灵芝进行迁地保护。“2013年,我们和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鹦哥岭分局共同在鹦哥岭建立了大型真菌监测平台,配备有33个监测点和6个管理站,70余名监测人员在一线进行监测。”曾念开说,只要通过手机,他们即使身处海口高校的实验室,也能第一时间掌握山中大型真菌的情况。各项数据显示,如今在大型真菌监测采集这方面,海南医学院药学院菌物资源与可持续利用研究组的研究工作已经走在了我国前列。

图片

△曾念开团队人工栽培的竹灵芝

 这是曾念开团队人工栽培的竹灵芝。野生的竹灵芝数量稀少,但却需要很大的供应量。“下一步,我们将大规模试种,发展林下经济,助力乡村振兴,争取把灵芝产业做成海南社区规模化、技术化、品牌化的产业。”

 海南特色菌类产业起步较晚,目前仍然有很大的挖掘空间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深入认识这些真菌,将对于热带森林的保育及荒山造林具有积极的意义。曾念开坦言,“我们希望通过科研的力量,炼成海南特色‘菌’,为海南经济社会发展撑起一片小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