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特稿  >  正文

人物特稿

教师心声:打破过去,重塑自己

编辑:宣传部-薄傲 供稿:人事处 审核:李咪 阅读量: 更新时间:2025-02-21

开学第一天,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相聚海医大,创业合伙人——陈国强校长与人才面对面”座谈会。下个星期才正式上课,校园里还有点冷清,有三三两两的同学在结伴走着,路上碰到很多来参会的老师。

偌大的立言厅,已坐满了人。大家互道着新年快乐,尤有一种春节喜庆的氛围。


图片


8点30分,当陈国强校长迈步进入会场时,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会议由校长主持,一如既往地风趣幽默,面对面如拉家常一般,不时把大家逗乐了,整个会场轻松愉快。校长鼓励大家大胆说,放心说,把问题说出来,既可以相互交流,解惑,合理的建议也有利于学校及时采纳、改进。

以自由发言为主,很多人都畅谈来海医后的感受,有人提出建议,有人直陈问题,有人说出困惑,校长都一一作答,要求相关部门跟进,部分问题由职能部门回答。我也抢到一次话筒机会,说出了自己这一年来打破过去、重塑自己的心路转变历程。校长仔细听了之后,鼓励我说:“开始改革的时候,你不适应,甚至还有点反感,现在是重塑了自己,你可以写出你的心声。”


图片


于是,就有了下面我想说的话。

我是2022年12月人才引进加入海医,评定为海南自贸港D类人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一项。入职以来,发表国际SCI论文10篇(中科院1区3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件,获得软件著作权5项,主持海南省南海新星科技创新项目1项,与企业开展新药开发合作项目2项,进行临床生物标记物研究项目2项。

这样一份简历,我相信是不差的。

2023年12月底职称评审,由于岗位工作性质,没有从事教学工作,只能从讲师转评为助理研究员。以当时职称评审条件,转评后可在次年申请副研究员的晋升。

2024年,海医出台了新的职称申报、评审、认定等系列文件,评审条件也大幅度提升。不能像往年一样直接晋升,而如果我去年没有转评,直接参加今年的评审,我也许可以顺利晋升。然而,由于去年的转评,导致我原有的科研业绩全部清零,职称晋升失败。

这消息犹如一个晴天霹雳,惊得我目瞪口呆。原本规划好的职业路径全部被打乱,这么多年辛辛苦苦积攒起来的科研成果全部失效,没日没夜科研工作的热血激情全都付诸东流。

我欲哭无泪,这也太不公平了!整个人处于崩溃的边缘,心中满是无奈与失落。面对痛失的机遇,我感到无比沮丧,仿佛一切努力都化为泡影。难以释怀的情绪如潮水般涌来,而看到其他人顺利晋升,更是刺痛了我的心。

我多次到人事处沟通,负责职称评审工作的老师耐心地为我解释每一个细节,领导也多次与我进行耐心的谈话。经过长时间的自我心理疏导,虽然心中仍然有不甘与遗憾,但我也只能无奈地接受了这个现实。

计划没赶上变化,我刚好经历了职称改革的这个时间点。一直悔恨和不甘心,也于事无补,唯有打破过去,重塑自己。

这一年来,学校引进了非常多的高层次人才,实事求是地说,我与学校的高质量发展所需人才之间还是有一定差距的。痛定思痛,就把这次职称评审当作是一次人生的磨炼吧。从头再来,重拾勇气与对科研的热爱,再出发,积极地去做好自己的工作,弥补自己的遗憾。

静下心来,我重新审视了自己过去的科研工作,研究思路方法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以往的研究模式局限在动物模型评价传统方剂的有效性,结合方剂的体内外成分分析,初步揭示其药物作用机理。方法上仅依赖于代谢组学及脂质组学,技术手段比较单一。入职海医后,这里的科研平台也比较单一,基础比较薄弱,技术手段也仅围绕基础的分子生物学技术与方法,找不到一台能满足分析要求的质谱。

陈国强校长来了之后,一切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做科研的我们来说,是一剂强心针。在2024年国自然申报动员会上,陈校长提出要让海医的科技创新有效地“卷”起来。那一刻我意识到海医的科研工作迎来新时代新发展,科研平台质量一定会有大幅度提升。果不其然,在一年多时间里,学校里举办了东坡论坛、大咖教你做科研等一系列学术讲座,我接收到很多领域内顶尖科学家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思路等先进知识,活跃的学术氛围让我寻求到改变的方法。医科院实体化运行,购买了非常多的精密尖端的分析仪器,综合楼也完成改造了科研平台,添置了很多设备,只待搬迁和入驻。

这对我来说,既是压力也是动力,开始意识到我的水平可能会不满足快速发展的海医。我尽力做好自己手头的研究工作,大量积累科研数据,创新研究思路,渴望得到关键技术突破,取得重要成就。但最困惑的问题在于对于一个从事传统中医药研究的人来说,突破现有的技术瓶颈,谋求高质量发展,在综合类的医学院校中实现突破困难重重。结合实际情况,我转换了研究思路,开始进行细胞培养和药学基础的分子生物学实验,同时也在考虑自己的后续科研工作该如何开展。

2024年11月底,我申请加入了海医博士后的队伍,望以此作为契机,融入更多新理念和新方法,从思想到学术上打破固有的思路,重新塑造自己。现在我已将单一的动物实验转变成临床、动物、细胞、分子的整合分析模式,利用空间多组学、蛋白磷酸化、乙酰化、单细胞等多种技术手段,去解决中药学基础科学关键问题,同时开展基因位点编辑等相关实验深入解析中药药效作用机理。

唯有改变,方能破天荒。

校长在开学典礼上为全体新生上第一课,依然振聋发聩。如何改变自己,如何重塑自己,成为了我人生的一个重大课题。

我的职称晋升确实失败了,但学校是一个整体,要往前发展,就必须大踏步前进,必须改革旧的体制,制定新的标准和规则。在改革过程中,一定会有很多个人利益的牺牲,我是其中一个。但如果我们每一个人只有“自我”,只关心自己脚下的功利,注定没有未来。

挫折、磨难与艰辛,对于我们来说,既是考验,亦是沉淀。用长远的眼光和发展的思维来看,学校的高质量发展,给我们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让我们也不再局限于过去简陋的设备,有了更好的发展空间,更有利于个人的成长,这是“双向的奔赴”,是一种双赢。

正如陈国强校长激励我的话,年轻人要像哪吒一样,“我命由我不由天”。作为海南医科大学新时代的青年教师,应该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有承担失败的勇气,重塑自己的决心,脚踏实地工作的态度,将个人发展进步与海医的高质量发展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