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强评论:海医需要什么样的干部?
——从学校改革视角看干部素质要求
作者 海轩平
“想好没,准备报哪个岗?”“有啥犹豫的,去亮亮相也是一种经历?”“是不是内定了?不要以过去的眼光看今天的海医”...... 近日《海南医科大学2025年管理服务机构中层干部校内公开竞聘方案》甫一发布,这些“疑问号”和问候瞬间成了校园里的高频词。有人似乎懊悔,“熬资历的节奏被打乱了”,也有人摩拳擦掌——毕竟方案明确“特别优秀者不受任职资历和年限等限制”,打破了身份、编制、资历的隐形门槛。这场“全员”皆可竞聘的体制机制和干部选任改革,恰似一剂强心针,叩问着海医高质量发展背后的核心命题:自贸港和全面深化改革的语境下,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干部?
一、问题导向:对干部队伍的“五大症结”诊断


在2024年度中层干部正职述职大会上,陈国强校长充分肯定全校干部队伍一年来的表现,“明显感觉大多数干部的工作状态与一年前完全不同,主动性增强,成效显著提升。”这种变化缘于相信“相信的力量”——“有信心就会有力量,有决心就会有动力,有动力就会有成效”。
然而,他也犀利指出,仍有部分干部对改革麻木不仁、无动于衷。态度决定一切,没有好的态度就不可能担起好的责任,而责任胜于能力。这一评价与我校《2024年工作报告》中的分析一脉相承:“重点领域改革需啃硬骨头,部分干部仍存在本领恐慌,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本位主义思想还没有得到明显改变,主动担当、奉献实干精神还显不足。”

2025年2月10日学校务虚会议现场
在多次讲话中,校领导直言海医干部队伍存在“五大顽疾”:“守旧、趋差、冷漠、散漫、随性”。改革一年多来,部分干部依然既存在“不想改、不敢改、不善改、不真改”的“四不”现象,“躺平”“畏难”“拈轻怕重”时有出现,也存在“以文件落实文件、以会议落实会议”的形式主义作风。“不想改是思想问题,不敢改是胆识问题,不善改是能力问题,不真改是态度问题。”我们强调“争议不应成为阻碍改革的借口,改革者要有直面刀刃的勇气”。
新时代呼唤勇于直面问题,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硬核”干部。存在上述问题的核心在于干部缺乏“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担当精神。我们对国强校长到任一年多来的讲话进行了一个简单的统计,“想干事、能干事”累计出现了39次,成为他改革理念的核心关键词,甚至追溯到2023年9月15日就任海医校长时的第一次讲话《十年热血,愿倾天涯》中就已经出现,这是校长对干部一以贯之不动摇的最核心要求。
二、破局之道:自贸港建设需要海医多出“五维干部”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行动的向导,批评背后是殷切期待。海医干部必须成为“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改革者,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定力破除利益藩篱。校长在2025新年贺词中指出,2025年是学校推动各项制度全面落实,啃“硬骨头”、闯“深水区”,从触动灵魂走向触动利益格局的改革攻坚之年。“改革没有旁观者,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更难”,而过去一年学校“强行”推进绩效考核改革,顶住压力推进职称评审改革,突破各种艰难终于收回学生公寓产权等案例,恰恰印证了“真改革需要真担当”。我们认为,正处于自贸港封关在即、全面深化改革“风口浪尖”的海医,其干部必须具备,并不断强化以下五种能力:
1.改革家精神:敢闯敢试,破立并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这支队伍里不能有胆小鬼,更不能有心怀异心、身在曹营心在汉、同床异梦的人。年轻干部一定要挺起脊梁、冲锋在前,在斗争中经风雨、见世面。”发展中的海医,除了改革,别无选择。在变革中,海医的干部必须坚定思想之“钙”,理想信念之基。海医的干部需摒弃惯性和惰性,坚决不被实用主义、利己主义等侵蚀,更不能成为患上“软骨病”的“缺钙者”。在大是大非面前,我们需要保持“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定力,以“拆下肋骨当火把”的勇气直面挑战。改革是利益格局的重塑,干部必须跳出“小我”,摒弃“分蛋糕”思维,清正廉洁,以集体利益为重。面对改革阵痛,我们务必“不惧牺牲,坚定前行”,“眼前的牺牲是为了迎接全新的海医而不可逾越的暂时性阵痛。”以“功成不必在我但必定有我”的胸怀推动制度破冰,唯有“动真碰硬”才能破除潜规则。
2.研究型思维:严谨务实,科学决策
“规则战胜潜规则”是学校党委对改革的基本要求。“以强化制度建设和制度执行力为主线,迎难而上,乘势而为,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敢于触动利益和灵魂”的干部方可担当此重任。“再深的水也得趟”“越是难干越是难得,越是难干越显担当”。敢于担当、敢于斗争的前提是忠诚和干净。为此,我们倡导干部不断提高政治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科学决策能力、改革攻坚能力、应急处突能力、群众工作能力、抓落实能力,不断坚持“到群众中去、到实践中去”的重要要求,充满战略眼光,看得远、想得深,在事上练,在刀上磨,从“天天开会、人人陪会”转向研究型工作模式,把干事热情和科学精神结合起来,以数据说话、以制度护航,先立后破,不立不破。“能力提升必须既充满激情,又学会大道至简,工作有章法才会有效率”。而如何有章法,就得靠干部主动去学、主动去研、主动去做,不断夯实理想信念、思想境界和胸襟格局。
3.全局观视野:开放协作,服务战略
海医是海南自贸港建设“三区一中心”战略的医学及医学教育的重要支点。干部需跳出“一亩三分地”,主动对接学校高质量发展规划,各部门相互补台,主动服务师生医务员工,更好服务于自贸港建设需要,服务国家战略。“改革不能浅尝辄止,更不能假模假式”,最高程度开放的自贸港背景下,我们的干部必须要有更加开放的全局观视野,拥抱“大气”和“大爱”,善于借势借力,不断扩大自己的“朋友圈”并转化为学校发展资源与内生动力。
4.执行力担当:刀刃向内,狠抓落实
“说过了就做过了,做过了就做好了”的敷衍作风曾是顽疾。学校党委要求干部“抽离小我,成就大我”,以量化考核压实责任。坚持目标管理,“以钉钉子精神抓落实,拒绝花拳绣腿”。例如,部门预算必须细化到项逐一过,目标考核必须逐一述职大家评,绩效必须有“奖优降庸”等举措,直指执行力短板。
5.育人大情怀:以师生为中心,传递大爱
“以学生为中心,献出父亲般全部的爱”是校长对干部的深情嘱托。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到任一年,就拿出部分工资收入设立强华奖学金,心心念念同学们住宿条件差就要求后勤国资处想尽办法收回公寓所有权并加以重新装修,着力提升研究生待遇好让他们能够有尊严地投入到研究中去,实施“双百计划”好让青年人才有机会跟着“大咖”好好学,拿出专项经费专门用于支持有想法的师生凭着兴趣搞科研……这种种举措无不彰显出国强校长的育人大情怀。海医的干部也应以此为榜样,以“成就师生的伟大”为使命,摒弃躺平冷漠,以“大爱”滋养自贸港医疗卫生事业的未来。
三、冲破藩篱:书写海医改革的“破天荒”篇章
对干部的复合型特质要求早在陈国强校长在上海交大时已现端倪。他曾主导交大医学院综合改革,从研究生导师激励与“下课”到改善研究生待遇与“严出”,从提升职称标准到“教授会”评审,从学科促进到教学激励,从人才引进到育引并举,从“简政放权”到学术特区、人才特区,从课题组长制到青年教师提升和破格,助推交大医学院跻身全国前列。如今他将相似方法论注入海医,并结合海医实际,言必行,行必果,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改革原则,要求干部展现出“科学家式的精准与魄力”,这实际上是国强校长对海医干部提出的更高要求。

2024年12月24日,职称评审结束后,陈国强校长来到现场感谢专家
此次管理服务机构全员“卧倒”竞聘上岗,打破了高校传统干部聘任模式,不论资历不论编制,不管所谓的“关系”和所谓的“背景”,只论品德和能力,强调个人能力与岗位需求的精准匹配,尤其鼓励“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年轻人参与竞聘。值得注意的是,非编人员聘任制的设计既拓宽了选才渠道,又保留了编制改革的弹性空间,体现了制度创新与风险防控的平衡,必将构建起一个更加年轻更具活力的干部体系,呼应海南自贸港建设对高校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
“躺平不可取,躺赢不可能!”国强校长在就职演讲中定调。我们坚信,通过此次机构与干部聘任改革,海医的干部队伍,将以“竹杖芒鞋”的坚韧与“掘井及泉”的执着,自信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深水区。海医的未来,也必将因这支“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队伍而焕发新生。海医的干部,当以“追光者”的姿态,在改革中淬炼成“时代的劲草与真金”。
唯有如此,方能将“热带特色鲜明的国际化高水平医科大学”蓝图化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