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华预防医学会主办,海南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和海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海南省预防医学会联盟承办的“2021年全国流行病学学术会议暨《中华流行病学杂志》创刊40周年纪念会”于2021年10月11日-13日在海口成功举办。本次会议接待了来自全国各地的600余名参会代表,流行病学领域的专家学者为代表们带来了一场异彩纷呈的学术盛宴!
10月12日上午举行了大会开幕式。开幕式由北京市衰老与相关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何耀研究员主持。国家疾病控制预防局局长沈洪兵院士、中华预防医学会副会长杨维中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李立明教授、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系主任詹思延教授、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阚海东教授、北京市衰老与相关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何耀研究员以及海南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曾昭长等领导专家做了精彩的大会报告。
10月12日下午会议设七个分会场,分别以慢性病流行学、药物流行病学、流行病学教学与方法、艾滋病流行病学、全健康理念下的公共卫生风险防控、热带医学与健康、现场流行病学为主题。各分会场特色鲜明、内容精彩纷呈,来自五湖四海的同道在会场进行了充分而热烈的讨论。我院承办了分会场六,邀请了国内知名流行病学专家学者,以“热带医学与健康”为主题,全方位展示宣传、推介、展示近年来热带医学与流行学及交叉学科等方面最新进展。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中国循证医学中心主任、国家药监局海南真实世界数据研究与评价重点实验室主任孙鑫教授介绍了博鳌乐城真实世界数据研究实践。目前博鳌乐城真实世界数据应用于研究已成为广受关注的热点。孙鑫教授围绕博鳌乐城相关政策、科学研究与临床实践、成果产出和未来发展做简要介绍和汇报。
广东省疾控中心首席科学家、暨南大学马文军教授以“大数据在传染病监测、预测与预警中的应用”为题目做了报告,分享了其研究团队在登革热预测预警以及新冠肺炎风险评估工作中,充分整合大数据和传统检测数据,将大数据应用在传染病预测以及风险评估中的成功经验。
我院的杨国静研究员介绍了构建干预疾病传播工具的建模框架及产品组合研究。针对新发疾病缺乏新型干预措施快速评估等诸多问题,提出了采用机器学习与疾病船舶机制模型耦联方法,通过构建的仿真器,解决快速识别干预措施主要属性和干预措施组合等技术难题。
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邓凯副院长以“新冠病毒特异性抗体应答与广谱中和抗体”为题目给大家介绍了人体产生新冠病毒的特异性抗体的特征和应答规律。由于新冠病毒在传播中出现突变,变异株对中和抗体及疫苗保护的逃逸已成为备受关注的问题。
海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急性传染病预防控制室主任邱丽副主任医师以“海南省人间布病流行病学特征”为题为论坛做了报告。邱丽主任提出掌握海南省人间布病的流行特征和影响因素,强化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的防治能力,加大高风险人群的宣传教育,完善联防联控机制,从源头清除传染源,对海南省布病疫情的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我校热带医学与检验医学院常务副院长夏乾峰教授介绍了海南岛类鼻疽自然疫源地调查及生育防治的经验。类鼻疽是一种在南北纬20度之间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潜在的致死性人畜共患的地方性传染病,引起类鼻疽的病原菌是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目前尚无有效的疫苗。夏教授团队用多基因座序列分型分析技术用于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基因多态性研究,并致力于寻求有效杀死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的生物防治方法。
广西医科大学副校长曾小云教授介绍了广西壮族人群队列研究进展,目前全国范围内尚无少数民族构建的出生队列,广西壮族人群出生队列以探索壮族人群孕期及生命早期环境、社会暴露因素及遗传背景与广西主要出生缺陷及不良出生结局的关系,为提高壮族人群健康水平提供科学依据。
分会场六上半场由《中华疾病控制杂志》主编叶冬青教授和我院杨国静研究员主持,下半场由曾小云教授和我院张荣光教授主持,主持人对每位讲者均进行了详细介绍和精彩点评。与会嘉宾报告结束后,我院张帆院长做总结发言。张院长感谢了莅临本次会议的各位专家讲者、为筹备会议辛苦付出和热情服务的会务组师生,汇报了我院在热带医学和流行病学学科建设方面取得的进展,并提出希望和广东广西等华南地区各兄弟院校加强合作,共同把热带医学做大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