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岁尾,青羊渐远,祥猴奔来!12月9日上午,学校党委书记廖小平在副院长黄元华、研究生部主任牟忠林、党委组织部部长张伟、科研部主任易西南、教务部副主任马志健等人的陪同下到附属医院进行调研。
近年来,附属医院不论从规模体量还是学科建设、服务能力都得到了质的飞跃,发展变化令人瞩目。但前进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充满挑战。伴随着医改的不断深入,又到了发展的十字路口,机遇与挑战并存。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医疗用房依然紧张,技术骨干严重缺乏。是追求规模发展还是走精品特色之路,如何能摆脱困境,突出重围,走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特色之路是摆在决策者面前的一道难题,顶层设计至关重要。
会上,黄元华副校长首先道出此次调研的目的,希望附属医院乘着学校更名、研究生教育和建设专科医师规培化培训基地的东风,把学科建设、教学质量和人才队伍建设搞上去,夯实医院发展基础,主动创新,调整好航向,向着既定的目标方向扬帆起航。
附属医院领导、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和重点学科负责人详细汇报了医院国家级、省级重点学科(专科)建设发展情况和临床教育教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人才的培养与梯队建设等情况,也坦陈存在的瓶颈难题。
调研组一行开门见山,自家人不说客套话,虽然取得的成绩突出,但直奔主题,不讲成绩,只客观指出存在的不足。
会上大家发言踊跃。在谈到教学工作时,医学影像学学科带头人、教研室主任涂蓉教授认为,导师临床工作忙,导致放羊式的管理较普遍,教研室主任与临床科室主任岗位职责模糊,在实际工作中衔接不畅。牟忠林教授建议推广案例教学,成立案例库,并制定出奖励措施。在谈到学科建设时,黄元华副校长认为,学校更名不仅是硬件条件要达到,更核心的是学科建设水平要达到,涉及到办学的规模、质量和专业偏向等。易西南教授说,学科建设是龙头,可引领专科建设。在谈到科研工作时,马燕琳教授认为,学校推行PI项目值得肯定,但临床人员进入PI后完全脱离临床不利于研究,她建议学校根据临床人员工作的特殊性给予政策倾斜。在谈到人才培养与梯队建设时,夏立平教授认为,人才队伍不稳定,主要受收入不高,户口、子女入学、入编等因素影响,而有的外来人才不落地或水土不服,造成梯队衔接不上,他建议大力重视和培养本地人才。组织部部长张伟认为,搞好人才工作,应处理好人才队伍量的增加与质的提升,学历与能力、编内与编外的关系,注重实干。
真知灼见,肺腑之言。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提高领导发展能力,就要更加注重对形势的分析和研判,增强改革创新意识和积极作为的勇气,唯有这样才能激发活力与潜力。
廖书记认真听取大家的发言,不时点头记上。他在总结时说,近几年附院发展势头不减,从获得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临床专业认证到三甲医院复审,成绩突出,不论从发展规模还是医疗技术、学科建设都取得长足进步,人才引进力度很大,成绩有目共睹,发展是硬道理。自己与自己比,进步不少,但横向比较,与国内知名院校相比,差距不小,存在规模小、医疗技术水平和学科建设水平不高、人才队伍特别是学科带头人还不强,这是摆在医院发展道路上面临的问题。廖书记殷切希望以对医院历史负责的担当,面对新形势,站在新起点。他就此提出六点意见。
第一、充分认清目前医改的形势,加快医院科学发展。政府逐步推行分级诊疗和医师多点执业,国家加大对基层医院的扶持力度和政策导向,民营医院的崛起,人才队伍的流动,大型公立医院将面临冲击和挑战。附院要立足当前,放眼未来,顺应历史的发展潮流,作为三甲医院主要是解决重大疑难重症问题,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第二、进一步抓好学科、专科建设。既要延续近2年国科金、SCI论文的发展力度,又要抓好新技术新项目,夯实基础,形成强有力的学科群。医院要有一批能解决重大疑难手术问题的优秀专家队伍,并处于具有不可代替的独一无二的引领地位,这是核心竞争力。
第三、学科与专科要综合考虑、均衡发展。多学科、多专科协同综合解决问题,突出重点。
第四、进一步处理好教学为中心的理念。学校与医院正处于转型时期,原来以本科教育为主,现已形成以研究生教育、专科医师教育为主的格局,要主动适应新形势的需求,直属附属医院要成为标杆。
第五、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关键的少数能带好大多数,
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加强科学发展,科学编制“十三五”规划。坚持民主集中制,加强团结,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集体决策,多沟通多商量。
第六、强化一岗双职。党纪国法不能忘,“八项规定”牢记在心,坚决贯彻执行“两个条例”。
杏花春雨,泽润人心。面对发展的机遇与挑战,附院始终用求真务实的感悟与思考,尝试与求证和时代潮流最合拍的节奏,不管多难终将牢记“急诊人”“时间线就是生命线”的黄金理念,砥砺前行,有信心达到成功的彼岸。
座谈会现场
廖小平书记讲话
海南医学院副院长黄元华讲话
附属医院院长李丽讲话
各位领导、专家在会上踊跃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