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综合新闻

张巍:革故鼎新求突破 守正创新促发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编辑:宣传部-薄傲 供稿:党委宣传部 审核:李咪 阅读量: 更新时间:2025-02-13

革故鼎新求突破 守正创新促发展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务虚会报告

2025年2月10日


图片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党的二十大突出创新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目标。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出专门部署,教育作为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提升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已成为国家利益和目标的中心。2025年1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了《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进一步明确了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目标,并从9个方面作出全面系统部署。站在新的起点上,教育强国建设进入蓄势突破、全面跃升的关键阶段。我们要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有效转化为工作思路和方法举措,统筹守正与创新,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统筹好综合改革与试点推进,不断提高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能力水平;统筹好重点开局与久久为功,推动教育强国建设积厚成势、行稳致远;统筹好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确保教育系统成为安全可靠可信之地。

一、为什么改革创新

“创新”一词,最早见于《南史·后妃传上·宋世祖殷淑仪》,亦作“剏(chuàng)新”,一是指创立或创造新的,二是指首先。在当今社会,创新是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包括但不限于各种产品、方法、元素、路径、环境等等,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

“守正”一词,最早见于《史记·礼书》,意为恪守正道。守正与创新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要在守正中创新,在创新中守正,尊古不复古、守正不守旧。守正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对传统局限的超越和发展。无论守正还是创新,都要接受群众的检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守正创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守正创新是我们党在新时代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方法,守正与创新犹如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相互作用、相得益彰。

回顾近代以来世界发展历程,可以清楚看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创新能力,从根本上影响甚至决定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在国际发展竞争日趋激烈和我国发展动力转换的形势下,要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创新是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通过技术创新,可以开发出新产品、新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和性能,从而满足市场需求,提升竞争力。创新有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通过管理创新,可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在古代,造纸术革新了书写和阅读,指南针引领了航海和探索,火药助推了军事科技、改变了战争方式,印刷术加快了知识的传播和普及。昔者黄帝造车,以济舟楫之难,为器物之创新;尧舜之时,禅让之制兴,以贤能治国,为制度之创新;商鞅变法,强秦崛起,为法治之创新;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以夷狄之术强赵,为军事之创新。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成功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质生产力的显著特点是创新,既包括技术和业态模式层面的创新,也包括管理和制度层面的创新。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创新与改革是推动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二者之间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存在着密切的关系。首先,改革是制度的变动,而创新则是产品或项目新的形态体现。理想的制度加上新的形态,才是全面提升的关键。改革为创新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而创新则通过改革得以实施和推广。创新是改革的先导。其次,改革需要创新来引领。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通过创新来解决深层次的问题。只有通过创新,才能找到新的发展路径,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第三,改革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创新。通过改革,为创新提供良好的环境,深入推动改革,激发创新活力。

2024年,海南省委印发了关于《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奋力争当新时代改革开放示范的实施意见》,指出海南因改革开放而生、因改革开放而兴,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局中具有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面对改革开放的艰巨任务,必须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坚定不移高举改革开放旗帜,继续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始终保持勇于担当、大胆探索、一往无前的改革闯劲,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向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动力、要活力、要红利。

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2023年9月学校全职引进陈国强院士担任校长,召开了第四次党代会,开启全面建成热带特色鲜明的国际化高水平医科大学新征程,海医深化改革以“弱鸟先飞”“强行起跑”的姿态,全面铺开逐步向纵深推进。2024年12月召开“海医再出发·高质量发展大会”,国强校长基于对学校发展战略的充分考量,适时提出了海医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他指出:改革创新是推动发展的动力源泉。改革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小进也是退。我们必须秉承“团结奋斗,攻坚克难”的理念,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保持“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工作精神,守正改革,与时俱进,顺应实践发展,突出问题导向,以强化制度建设和制度执行力为主线,迎难而上,乘势而为,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敢于触动利益和灵魂,大胆闯、勇于试,加强顶层设计、总体谋划,系统集成,先立后破,破立并举,更加注重突出重点,更加注重改革实效,不断完善治理体系和治理效能,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应该说,没有省委、省政府的决心,没有陈国强校长的到来,没有他带领海医人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就没有去年取得的成就。一年多来,海医顺利更名,几代人的心愿落地;在原有临床医学的基础上,基础医学、生物学和药学等3个一级学科和临床医学分别获批学术型和专业型博士学位授权点;海南省医学科学院实体化运作;高质量大会顺利召开等,这些过去看似不可能的事情都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全体海医人共同努力下一一实现。这就是大胆闯、勇于试的结果,如果不是这样,我们可能还在裹足不前,原地踏步。

二、创新发展的目标动力

我们的目标是保持战略定力,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立足海南自贸港,面向未来,面向东南亚,使海医成为海南高素质医药卫生人才的聚集地、生命医学创新发展的策源地、海南生物医药产业的孵化高地和医疗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助推海南医疗、公共卫生事业和生物医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到2035年,学校进入全国独立设置医学院校排名前20名,至少5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附属医院在“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国家监测分析”榜单中进入前100名,为建成“热带特色鲜明的国际化高水平医科大学”奠定扎实基础,为建设教育强省、科技强省和健康海南作出应有贡献,这些目标与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的要求高度契合,也显示出了学校党委和国强校长的高瞻远瞩。

三、创新发展存在的瓶颈

(一)人文底蕴不足,海医精神难以传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总结70多年的奋斗历程,海医沉淀积累了什么样的历史文化?回顾海南医学事业的发展史,海医的诞生绝对是浓墨重彩的一笔,从以林筱海、朱润深为代表的前辈身上,我们看到了爱国爱岛、济世救民的爱国精神;从梁文墀、张奋两位老校长身上,我们看到为国为民、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从陈历昌、邓子夫等老教授身上,我们看到严谨求实、不断创新的科学精神。他们怀着滚烫的心迎难而上,用迸发着的热量,点燃了海南现代医学教育的火种。可如今的海医师生,有几人能如数家常般地诉说他们悬壶济世的故事?有谁真正成为了“大先生”?又有谁承前启后,成为了海医的灵魂人物?说起西安交大,我们想起了王树国;说起上海交大,我们想起了王振义;现如今,说起海医,我们现在想起陈国强。下一步,我们如何打造海医文化,以实现文化管心,让海医师生感受到精神力量的支撑去传承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誓言?如何让全校师生真正做到不用提醒,自觉地融入海医,真正为成为一名海医人而自豪。

(二)科研底子薄,科研积淀弱,缺乏领军团队和灵魂人物。科研、技术创新是一个学校的立足之本。纵观海医,尚未有成形成名的科研团队,更谈不上科研的佼佼者、在全省甚至在全国业内当排头兵,究其原因,有其历史的发展原因,也有其发展的局限。我们的科研是否存在短平快和急功近利的思想?我们的重点实验室到底在研究什么?凝练的研究方向在哪里?创新何在?另外,因没有国家级科技奖,多年制约着学校更名工作,现虽已成功更名,但这个奖我们什么时候能够拿到?可能也需要海医几代人的持续努力、久久为功,不断创新和积累才有可能突破。

(三)系统集成制度断层脱节,无缝衔接有待完善。海医虽有70多年的历史,历经“合二为一、三停三复、一进一出、三轮建设”,但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一些体制机制已不适应学校发展的新阶段新形势,原来的体制机制按部就班,碎片化,没有系统集成,存在脱节现象,有的还相互矛盾、相互制约。另外,好的制度需要正确执行,要执行就应熟悉和了解,但我们对制度理解掌握深度不够,很多只停留在表面,只有少数人了解,或制定者了解,待真正执行时才暴露问题所在,又如何做到以制度管人?如2024年的绩效改革,学校党委对改革方案已多次征求意见,可很多教职工并未用心解读,包括部分中层干部,待真正执行该方案之时,又提出诸多质疑和不满,与自己利益这么密切的事却漠不关心,那其他制度又如何抓落实、抓执行呢?再比如,我们的财务报销流程、项目审批流程复杂、OA系统流程不畅,又如何系统地去解决优化呢?

四、以改革创新促进学校高质量发展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是海南自贸港封关运作之年,也是学校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之年。我们要凝心聚力,激发改革发展新活力,确保学校改革行稳致远。在改革创新实践的征程中,我们应该从“四个维度”来思考。

(一)理念层面:改革创新谋划推动高质量发展。‌理念创新是指革除旧有的既定看法和思维模式,以新的视角、方法和思维模式形成新的结论或思想观点,并用于指导新的实践的过程‌。理念创新能够引导我们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找到前进的方向,单纯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往往难以持续推动企业和社会的发展,唯存在思想上、理念上进行深刻的变革,才能为创新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如何实现理念创新呢?首先,我们要有开放的思维,打破传统的框架,积极吸收多元化的观点与经验;其次,培养学科的合作精神,将不同合作领域的知识和技术融合。激发出新的创造力;再者,要持续地学习,鼓励团队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和调整,保持对新知识新技术、新理念的敏感性。充满对教学、科研的渴望和好奇心。作为海医人,我们要学会以批判、质疑精神学习,保持独特性,不做复制黏贴品。只有创新的理念,后才有创新的行动。理念创新要求学校党政职能部门、二级学院及附属医院党委要敢于打破常规,不满足于现有的状态,勇于尝试新思路新方法,为学校高质量发展及高水平医科大学的建设跳出框架,重塑格局,真正做到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

理念创新要时刻防止温水煮青蛙现象,要时刻保持警觉,避免在舒适的环境中逐渐失去竞争力。理念创新要坚持不懈。时下热门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的导演饺子于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毕业后转行做动漫,坐过多年冷板凳,最终靠“死磕”每一个细节,靠不断打磨创下票房新纪录。我们学医之路、科研之路更要学习这种坚持不懈,死磕到底的精神才能成道。

(二)制度层面:改革创新提升工作效能。DeepSeek的成功研发为中国AI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启示。它一个重要创新点在于其成功绕过了英伟达的CUDA框架,这一举措不仅展示了技术自主性,还解决了对特定硬件的依赖问题,从而提高了硬件效率和兼容性。由此不难看出,并不是所有创新技术都要全面颠覆以往。反观医学教育创新,我们可以触类旁通,以全校师生利益为基础,以问题为导向,从日常工作中找思路、找方法、找举措,把复杂工作简单化。后勤与国有资产管理处、基建房产管理处、招标采购中心等部门要根据学校整体工作部署,改革优化现有运行模式,切实用流程管事,创造更好的保障条件为科研、教学做好服务。下一步我们应该从如下这些方面尝试完善制度流程,推进改革:

一是关于招标采购,要从过去繁琐的流程中解脱出来,要实行“项目双负责制和问责制”,申购单位为项目责任主体指定专人负责,招标采购中心指定专人服务指导,相互沟通,明确各自权责。另外要以“做好服务”为核心,完善招采系统平台建设,将采购、财务、资产管理系统进行整合,实现数据互通共享,科学设置相关部门权限,对学校招标采购数据进行深度挖掘,为采购决策提供数据支持,提升采购效率。招采要在合理合规的前提下,用好自贸港政策优势,以最大实惠实现最新科研设备采购。

二是关于后勤服务与基建管理,后勤与基建是学校发展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学校教学和科研的保障、基础和先行者,关系到学校的稳定,只有高效益、高质量的后勤保障,才能保障学校高质量发展。后勤服务部门要主动思考如何在现有的空间范围内系统性美化校园环境,避免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开展服务。要积极谋划后勤与国有资产管理处、基建房产管理处的合并问题,这也是改革创新的一部分,合并不仅是两个部门职能的简单叠加,而是要解决目前两部门职能职责不协调问题。要顶层谋划城西校区消防及供排水系统等存在的重大隐患,为城西校区可持续发展打牢基础。要进一步提升完善教学科研环境和学生生活环境。要积极借鉴其他高校成功经验,前瞻性地完成新校区建设。要加快学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提质增效。

三是关于后勤信息化,要建立学校安全保卫信息化管理平台,整合视频监控、门禁系统、消防报警等各类安防系统,实现信息的集中管理和共享。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对校园安全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和风险趋势,为学校党委决策提供依据。要建立网上申报维修维护设备等系统,提升服务效率。要建立后勤服务、水电餐饮服务评价系统,与学校舆情监测系统联动,为师生提供更加舒适的服务。

四是关于资产公司和药科园,要稳中求进,既要发展,又要安全,既要按企业化运行为学校谋利,又要保证合规合法,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资产公司目前急需项目支撑,要有所创新,突出重围,这个我们都理解,一定要了解自身优势,明确哪些可为,哪些不可为,这就要求我们决策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市场调研,而不能拍脑袋决策。药科园任务已非常明确,只能背水一战,今年一定要拿到GLP资质,完成项目资金任务指标,同时要做好高新区生物医药技术创新中心的建设,理顺科研成果转化的程序和路径,筹建成果转化中心。

(三)机制层面:党建引领保障服务改革创新。我们要落实党管干部,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将改革的制度等传达到所有部门,压力传导到所有教职工,真正做到“要我改”到“我要改”的转变。我们要坚持“党建+改革”,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干部教育培训的主要内容,创新培训手段,灵活培训形式,不断提高干部培训效果,选拔一批重改革能创新的干部,大力使用那些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为改革添砖加瓦,充当助推器。要用党的监督职能抓改革落实和执行,要抓好基层党建工作,用基层党组织的力量化解改革中的矛盾,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大力培育“双带头人”,突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激发基层干事创业的活力。要在绩效分配改革的基础上,总结经验,进一步完善中层干部绩效考核方案,使之真正成为改革创新的“指挥棒”。

(四)文化层面:改革创新凝练学校文化。要加大海医文化研究和建设力度。一种文化的形成,需要极其复杂和漫长的过程。如何真正做到以文化管心?感觉我们的文化建设比较零散、不够系统、精气神不够集中,如红色基因传承、医德文化浸润、环境文化的营造、制度文化的保障等没有真正凝练出来。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部门联动创新思路,除了马院、宣传部外,应该还要后勤、学工、教务、人事、团委等多部门的协同发力。根据医学院校的特点,以加快医学人文建设为重点,做大做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切实落实学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提升思政引领力,为学校文化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使老师和学生不仅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牢固的理想信念,而且还具有“医者仁心”的人文情怀,做到“不为良相,则为良医,修德修身,医国医人”。我们要讲好海医故事,让一代又一代海医人顽强拼搏的精神传承、延续,成为海医人的精神食粮,成为海医文化的积淀。陈国强校长的多次讲话对学校文化建设意义十分重大,下一步我们如何将校长讲话要求贯彻落实到学校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值得各部门深入思考。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岁月带伤,亦有光芒,眼中存山河万里,何惧几分秋凉。总之,在改革创新的路上,在蓄势赋能再出发的征程中,我们既要豪情满怀,又要脚踏实地,变被动为主动,与其推着走,还不如自己跑起来,让我们带着“曲道踩直”的豪迈、秉持“逆转乾坤”的霸气,内化于心、外化为“行”,人人参与改革、推动创新,在刁难中挑战陈规陋习,在困境中开辟前行之路。

在海医高质量发展这条庄严而壮丽的大道上,我们有足够的底气相信:我们海医人,一定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