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院系动态  >  正文

院系动态

班级共建促成长,义诊实践惠乡村 | 记三八节班级共建义诊活动

作者:蒋旻衎 编辑:宣传部-薄傲 摄影:蒋旻衎 供稿:附属海南医院(临床医学院) 审核:李咪 阅读量: 更新时间:2025-03-17

3月8日,23级临本(11)班(新医科省院)与23级临本(1)班(新医科一附院)6名学生志愿者前往海口市琼山区旧州镇光明村乡村振兴点,共同参与我校第一附属医院组织的“国际三八妇女节关爱健康”基层义诊活动。

我校临床医学专业开设“新医科”班级,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型培养,打破传统班级壁垒、整合优质资源,2025年初,两班启动班级共建计划,以“发展共谋、平台共建、师生共进”为原则,致力于构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实践生态,共同探索高质量人才培养的创新路径。

班级共建:打破壁垒,协同育人

两班共建计划源于新医科教育模式下对复合型医学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传统班级模式下,资源分散与协作局限等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学生的多元化发展。为此,两班通过跨学院资源整合与师生协同教育制度创新,构建“班级-医院-社会”联动的实践育人网络。基于共建方案,两班级共享附院临床教学资源、科研导师团队及社会实践平台,并融合思政教育、医学人文实践与临床技能训练,全面培养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医学人才。此次义诊活动的参与,正是共建方案中“平台共建”与“专业实践教育”目标的具体实践。两班学生首次以“联合团队”的形式参与社会服务,从前期协助筹备物资、学习义诊流程,到现场分工协作,学生们在实践中体会到跨班级合作的意义。通过共享任务清单、协同解决突发问题,原本陌生的两个班级逐渐形成默契,也为后续共建活动的深化迈出了出彩的第一步。

义诊现场:奔赴乡村健康之约

活动现场,我校第一附属医院多科室专家迅速投入工作,核医学科为村民提供免费骨密度检测,全科医学科针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开展诊疗咨询,妇科专家耐心解答女性健康问题,眼科为老人筛查白内障等常见眼疾,康复医学科为有颈肩腰腿痛的村民进行初步诊断和康复指导,现场示范一些简单的康复动作。急诊转运中心更是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急救技能培训,通过心肺复苏模拟操作,让村民掌握“黄金四分钟”急救要领。从疾病诊疗到急救培训,此次义诊活动全方位守护村民健康,既是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力践行,也是对医者仁心的生动诠释。



学生视角:从“旁观”到“参与”

对于尚未接触临床课程的大二医学生而言,此次义诊活动如同一堂生动的“岗前培训课”。在陈磊老师的指导下,6名学生志愿者积极协助医生们开展义诊工作:引导村民进行检查、协助测量血压血糖、搀扶行动不便的村民、发放健康宣传手册、协助急救培训演示等。在各个诊疗区,学生们目睹不同科室多样的诊疗方法,学习到医生们在接诊过程中如何用通俗语言与村民进行有效沟通;在急救培训环节,他们协助村民学习心肺复苏手法,将课堂上的模拟操作转化为真实场景的应用。尽管角色以“学习者”为主,但学生们通过近距离观察专家诊疗、参与急救培训,深刻体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同时,面对乡村老人对健康知识的匮乏、对慢性病的忽视,也让学生们意识到基层医疗的现实需求以及所肩负的健康教育的责任。这种“观察-协助-反思”的参与模式,使学生们对班级共建方案中“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教学理念有了直观认知,也与“培养有温度、有情怀的医务工作者”的目标高度契合。



深化合作,共建未来

一场义诊,一次共建实践的启航;一次协作,一段医学成长的序章。对于学生而言,这场以“三八节”为契机的义诊活动,不仅作为专业学习的延伸为光明村村民送去了健康与温暖,更是对两个班级共建价值的初显。未来,两个班级将继续以共建计划为纽带,在临床实践、科研创新、社会服务的道路上并肩前行,书写新医科人才培养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