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特稿  >  正文

人物特稿

巾帼 | 杨国静:我想让世界看到中国热带医学的力量

作者:李咪 编辑:宣传部-薄傲 供稿:校妇联 宣传部 审核:雷浩泽 阅读量: 更新时间:2025-03-10

近日,我校热带医学院杨国静教授以第一和通讯作者,在国际顶级医学期刊《British Medical Journal》(英国医学杂志,BMJ)发表了题为“Discrepancies in Neglected Tropical Diseases Burden Estimates in China: A Comparative Study of Real-world Data and GBD 2021 (2004-2020)【中国被忽视热带病负担估计的差异:真实世界数据与GBD 2021的比较研究(2004-2020年)】”的论文,为海医热带医学特色发展贡献了新的注脚。

四年前,杨国静结束了在国外十余年的研学回到国内,放弃了多所知名高校的邀约,毅然选择在海医这所以热带医学为特色的医学院校里,继续主攻热带传染病研究,多次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热带医学的力量。

1.从瑞士到海南:一场跨越山海的使命奔赴

杨国静的科研之路始于对传染病防控的执着。2006年,师从国际知名学者Marcel Tanner教授的杨国静获得了瑞士巴塞尔大学博士学位,随后在瑞士、澳大利亚、香港等地深耕传染病相关研究。


283CC

杨国静与Marcel Tanner教授


2020年12月,她放弃瑞士热带病与公共卫生研究所的高薪职位时,Marcel Tanner教授和同事们拥抱着她说:“我们的daughter(女儿),真的舍不得你,我们会非常想念你的。”转身离开时,尽管不舍,她还是毅然加盟当时的海南医学院。

“我想回国做接地气的热带病研究,不想一直坐在瑞士高大上的办公室里闭门造车,家里人也非常支持我的工作。”面对朋友对海医条件远逊瑞士的惋惜,她以导师的话回应:“热带医学研究需要耐得住清贫,但这份事业的价值远非金钱能够衡量。”

这一转身,让正在全力以赴发展热带医学的海医再添猛将。回归四年间,她先后主持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海南省自然创新团队项目和1项2021海南省重点新型智库:“全健康”研究中心(海南省首批七个重点智库之一)项目,主译1部80万余字的著作《全健康:卫生综合策略的理论与实践》。目前,以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在《BMJ》《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柳叶刀-感染病学》)等顶级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并推动学校与瑞士热带病与公共卫生研究所、世界卫生组织(WHO)等机构签署合作备忘录,还分别获聘英国爱丁堡大学和泰国孔敬大学荣誉研究员。2024年,杨国静参与的一项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顺利结题,该项目对黑热病、棘球蚴病、广州管圆线虫病、血吸虫病和肝吸虫病五个病建立了仿真预测模型,受到了国内同行的高度评价。2021年,她更以中国科学家身份出任国际老牌期刊《Acta Tropica》(《热带学报》‌‌)主编。在谈到这一新身份时,她说:“作为女性主编,我希望为学术界性别平等发声,也让世界看到中国热带医学的力量。”

2.沙漠里建绿洲:科研路上的破局与突围

初到海医时,杨国静面临“夹缝中生存”的困境:实验室空间不足、没有团队、经费紧张。“有次在人才座谈会上,我讲着讲着就哭了。”她回忆道。然而,正是这份压力催生了破局之力——

在“夹缝”中,她种下国际合作的种子。2021年5月,顶着海南正午的烈日,她带着11名非洲留学生评估中非血吸虫病宣传片脚本。“非洲学生指出脚本中的文化禁忌,了解并尊重这些文化差异,会让宣传片在非洲的接受度大大提升。”两年后,当她在“世界被忽视热带病日”研讨会上发言时,屏幕上展示的正是基于这些经验构建的NTDs防控模型:“全球14亿人受困于被忽视的热带病,我们的研究必须扎根现场、跨越文化。”


3849A

杨国静与非洲留学生一起评估中非血吸虫病宣传片脚本


在“沙漠”里,她浇灌出科研绿洲。场地不足,就跟大家一起挤公共实验平台,她还将自己分到的人才房改造成学生自习室;团队人手不够,她就跨学院去找数理统计等专业的教师,给他们培训,带着他们一起参加科技部重点研发课题,还自己去招聘。现在团队里除了海医的老师和学生,她还招回来了一个尼日利亚籍的科研主力和一个肯尼亚博士后;经费紧张,她调侃说当时着急到跟邀请讲学的单位要求,如果不能负担机票她就不敢外出交流学习了。

3.用一棵树摇动一棵树:因材施教的“育苗哲学”

在杨国静的学生团队里,同学们的专业背景如同热带雨林的植物般多样——预防医学、口腔医学、应用统计、公共管理专业的同学共处一室,却都能在她的指引下各自找到生长方向。

在带团队的过程中,杨国静采用了“科研育人+项目驱动”的培养模式,结合学生兴趣方向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并且分解科研任务、强化弱势技能专项训练。同时注重跨学科思维培养,鼓励学生参与数据建模与临床分析结合的创新性探索,不少学生从“零基础”如今已然成长为科研新秀。

欧阳晗淇从口腔医学跨专业转到公共卫生专业,“听不懂,两眼发直”是专业课老师对她上课情况的反馈。杨国静从基础的计算开始手把手的教她,“她有她的医学背景优势,而且特别能吃苦,我可以教会她使用统计工具,把原始数据打磨成有效的统计结果。”如今,欧阳晗淇已能作为团队成员之一在《BMJ》发表研究成果。

而统计专业的赵紫玉则被赋予更锋利的“学术刻刀”。在她电脑里,保存着杨国静凌晨两点发来的邮件,标题是《Burden of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 from infectious causes in 2017: a modelling study》。一长串的英文标题让赵紫玉一脸懵。但经过杨国静长期的专项强化训练,这个曾看不懂英文文献的姑娘,如今已经可以跟国外专家用英语对答如流了,还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用英文做专题报告。

2024年,杨国静团队在《Infectious Diseases of Poverty》上发表“Spatial-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neglected tropical diseases burdens in China from 2005 to 2020”【从挑战到机遇:中国被忽视的热带病疾病负担时空演变(2005-2020年)】的研究成果,揭示中国被忽视热带病(NTDs)的时空分布上的变化趋势,提出综合防控措施和“One Health”理念,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显著提升,为全球公共卫生管理提供了重要启示。这篇文章的标题下,共同第一作者的姓名清晰地印着:欧阳晗淇、赵紫玉。


杨国静和同学们在毕业答辩会上的合影


“国强校长曾说教育就是要‘用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在我这里没有‘标准化人才生产线’。好的厨师,不一定非要鲍参翅肚的高档食材,而是能用一般食材烹饪出美味佳肴。”杨国静说。

4.亦师亦母亦友:“我的学生就是我的daughter”

“做研究员的时候,我是可以不用带学生的。但是我很喜欢跟学生们在一起”。在学生们眼中,杨国静是“严师”亦是“慈母”还是“朋友”。

还记得某个周末清晨一大早,杨国静收到论文预录取通知,她立即把消息发到课题组群,要求“所有人,8点多马上到办公室!”但欧阳晗淇和李伟昊踩着拖鞋赶到时已近10点了,杨国静将审稿意见拍在桌上狠狠批评道:“科研没有‘海南时间’,国际期刊的截稿线不会为任何人延后两个多小时!”吓得两个姗姗来迟的同学忐忑不安频频道歉,但他们心里却知道“杨教授骂人越凶,改论文时教得越细。”果然,训话声未落,她已指着审稿意见说道“来,我们逐条拆解。”

这份“严苛的温柔”,从本科到研究生一直都跟着杨国静学习的赵紫玉体会更深。在杨国静教授为她争取到远赴瑞士交流学习机会时,她的签证却没能获批,最终还是杨国静重新又为她申请到了大学邀请函,甚至拿出了自己的房产和存款作为财产证明,才为她顺利办理了签证。刚到瑞士,手足无措的她,又被杨国静安排住进了自己家里。学习回来的赵紫玉感慨到:“这趟瑞士之行,打开了我‘开眼看世界’的大门。”

“六级过了没有?有没有发过SCI论文?”刚刚通过面试的孟纬纬兴奋地向杨国静描述自己面试的经历。孟纬纬深知,能顺利入职心仪的单位,都得益于杨教授每天7点必带领学生打卡英文学习,也得益于杨教授自费为他们购买的在线英语课程会员。面试谈到发SCI论文时,她也谨记杨教授曾说过的话,“我们做研究不能只盯着海南,要将视野国际化,简单来讲就是这些数据能不能类比东南亚国家,能不能对比发达国家,把视野放宽,idea(想法)也就随之而来了,创新也就变得不那么困难了”。

平常,杨国静在海医分到的人才房是她的学生们自习讨论的地方,而周末和假期,这里就充满了人间烟火气。2025年元旦,师生们决定来一顿饺子宴,当从不做饭的赵紫玉和李娇娇扛回一袋全麦面粉时,大家顿时炸开锅。“健康科研从健康饮食开始!”杨国静笑看着煮出来黑乎乎的全麦饺子。同学们挑了其中一些看起来还算精美的“创新”饺子给住在同一楼栋的国强校长送去,大家还特意推选出了一个送饺子代表——发过“一区”论文的同学。大家笑称“送饺子成了我们继续上进的动力了”。


29566

2025年元旦,同学们和杨国静一起包饺子


“家人不在身边,学生就是我的孩子。曾经远离祖国的我,是研究所的daughter,今天我也拿这些孩子们当作我的daughter”。杨国静说。


杨国静和同事同学们一起“捡跑”


5.眼界要放宽:合作交流才能更好成长

杨国静特别重视国际交流,她始终认为,国际合作是推动学术创新和科研进步的关键之一,带着学生一起交流,不仅是在培养他们的科研能力,更是培养他们今后能够成为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未来领军人才。

在与爱丁堡大学的联合培养项目中,学生沈天仁在杨国静的悉心指导下,于2023年在Infectious Diseases of Poverty杂志上发表了自己第一篇SCI论文。2023年底到海医的王晨宇,现在正在杨国静的指导下,与国外相关研究所联合进行全球疟疾及其蚊媒分布的研究。在和同学们谈到王晨宇的研究时,杨国静说道:“学术交流不仅是学术成果的共享,更是思想碰撞与推动跨国合作的机会。王晨宇的研究方向结合了全球公共卫生的需求,这也体现了我们团队在全球视野下培养科研人才的理念。”

2024年5月至8月,泰国孔敬大学的Thannaree Jenwithee博士到海医接受杨国静指导学习肝吸虫传播动力学模型的建立。回忆起这段经历时,杨国静表示:“国际化的学术交流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不仅可以帮助他们拓宽眼界,也让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科研挑战。”


3096D

杨国静指导泰国孔敬大学博士生Thannaree Jenwithee


通过与国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杨国静正带领她的学生们走向更广阔的学术舞台,也为他们的职业发展赢得更多的机会。

6.与国强校长同频:共绘海医国际化蓝图

陈国强校长一直强调,本科教育应从“灌输知识”转向注重“独立思考、整合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并通过科研实践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杨国静在仅有2个研究生培养名额的情况下,为了挖到能科研能创新的好苗子,自己跑去本科生班级去宣讲,甚至还动用了自己的统计学专业知识,“处心积虑”挖掘可能对研究感兴趣的本科生,从本科时期开始培养研究型人才。现在她带的8名学生中,就有3名是本科阶段开始着重引导留下读研的,还有正在“重点培养”的3名统计专业的本科生。与此同时,她还在发现和筛选一些国际学生加入到团队中来。

“陈校长的到来,让科研人实现理想有了更坚实的土壤。”杨国静和她的团队亦成为陈国强校长科技体制改革的受益者,实现了自己诸多的科研理想。当前,她正作为主编之一全力编写研究生教材《全健康概论》;2023年底参与主办了热带病培训班,来自东南亚地区共10个国家的17名学员,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深入了解了热带传染病的特点、传播途径和防控措施,在全球范围内共同担当起热带病防治的重任;2024年,参与了与爱思唯尔共同主办的“全健康”国际会议,吸引了来自57个国家和地区的投稿,超过18个国家和地区的46名外籍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全健康领域的前沿问题。今年2月,她代表学校赴瑞士热带病与公共卫生研究所更新完善了合作备忘录,同时赴世界卫生组织(WHO)总部完善我校与WHO的合作备忘录,将海南定位为全球被忽视的热带病(NTDs)防控技术评估枢纽。“完善合作备忘录只是前提,接下来就是实打实的要落地开花做成几件实事”她说。


杨国静参与全健康”(One Health)2024国际会议


2BBA2

赴世界卫生组织(WHO)总部商讨合作事宜


7.结语:让中国方案成为“灯塔”

从瑞士的精密实验室到海南的热带医学前沿阵地,杨国静带着她的团队始终以全球视野锚定科研方向。他们不仅搭建起连接亚非拉热带病研究的跨境协作网络,还将在海南自贸港的政策东风下,以“天涯若比邻”的开放胸襟,将热带病防治的中国智慧注入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体系,让热带医学的“中国方案”成为守护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璀璨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