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简介
海南医科大学是海南自由贸易港内唯一一所公办医学院校,前身是创立于1947年的海强医事技术学校和创立于1948年的私立海南大学医学院,1993年正式挂牌成立海南医学院,2024年更名为海南医科大学。办学70余年来,为国家培养了七万余名高素质医药卫生人才,是国家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教育部第一批专业综合改革试点本科院校、海南省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单位、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海南)牵头单位、国家水上应急教育培训基地、国家海上紧急医学救援基地,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2005年4月成立海南医学院临床学院,与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合而为一,两块牌子,一套人马。临床学院一直是海南医学院最主要的教学单位,2016年9月20日,因学校建制规划需要,海南医学院临床学院更名为海南医学院第一临床学院,位于海南省海口市龙华区学院路3号(海南医学院城西校区)
本院的直属教学单位也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沿袭。1973年8月27日经由广东省海南行政区革命委员会批复成立海南医学专科学校附属医院;1983年5月,海南医学专科学校并入海南大学成为海南大学医学部,我院成为海南大学医学部附属医院。1993年更名为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2016年9月随着学院的划分,原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更名为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24年随海南医科大学的更名和“院院融合”方案的落实,更名为海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目前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急救于一体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
第一临床医学院是海南医科大学主要医学及相关专业人才培养基地之一,具有完善的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教学体系,是海南医科大学教学体量最大的、历史最长的临床学院,是临床医学本科、硕士、博士培养单位,是国家级的临床医学检验住培骨干师资培训基地、中华医学会临床药学分会临床药师师资培训中心和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有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项目3项。海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为我院直属教学基地,现有两个院区,龙华院区位于海口市中心,占地面积59亩,编制床位1500张;江东新院区(在建)位于江东新区,毗邻海南医科大学新校址,占地254.5亩,编制床位2000张(2025年5月将竣工验收)。近5年第一附属医院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总数居全省医疗机构之最,在全国全科医学专科声誉排行榜中,医院全科医学科获得提名,是海南唯一一个获得提名的全科医学专科,在华南地区排行榜中全科医学科位居华南地区第一名;医院生殖医学位居华南地区第三名;健康管理专科位居华南地区第四名;急诊医学专科位居华南地区第五名。全科医学、健康管理、生殖医学和急诊医学4个专科均为海南唯一进入华南地区前五的专科。另外,在华南地区专科榜中,海医一附院有包括重症医学、呼吸内科、神经外科、神经内科、骨科、眼科、心血管病、小儿内科、消化内科、肾脏病、内分泌科、泌尿外科、口腔科、核医学科、妇产科、耳鼻喉科、传染感染科、结核病科、老年科、疼痛学、烧伤科、麻醉科、临床药学、整形外科、放射科、超声医学科、病理科在内的27个专科获得提名。在《2022年中国医院科技量值排行榜》中,医院急诊医学学科全国排名51名,是海南唯一进入全国前100名的急诊医学学科,“临床医学”是海南高校首个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的学科。
目前我院共有临床医学、康复治疗学、麻醉学和精神医学四个专业,其中,临床医学专业分为新医科、卓越医生两个模块,该专业是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学院共拥有教职工694人,其中拥有高级职称312人,高级职称占比达44.96%,硕博士416人,师资队伍硕博占比达59.94%,拥有海外背景56人,占比达8.07%。学院目前共有本科生1692人,其中2024年新生301人,老生1391人(截止至2025年3月数据)。2024届共毕业387人,其中本科生268人,考研考取率达25.8%,共就业358人,就业率高达92.5%(截止至2024年12月数据)。学院附属医院全院职工2879人,其中硕博占比26.71%,高级职称占比22.02%,博士生导师35人,硕士生导师12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2人,国家卫健委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8人,海南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11人,“南海名家”10人,“515人才工程”17人,海南省“千人专项”2人,海南省卫健委“好医生”15人,海南自由贸易港B类人才1人,C类人才19人,D类人才60人,E类人才562人,柔性引进专家26人,双聘专家2人(截止至2025年3月底数据)。

第一临床医学院举办七大学生组织素质拓展活动
(一)专业介绍
1.临床医学
专业代码:100201K
学科门类:医学
授予学位:医学学士
标准学制:五年
(1)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具有较宽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及扎实的基础医学理论、较强的临床分析能力、临床思维能力、临床诊治能力和预防保健知识、基本的科研素质和一定的创新意识;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信息获取、管理、应用能力。毕业后能够从事医疗实践、医学教育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临床医学专门人才。
(2)主要课程: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病原生物学、医学免疫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临床技能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预防医学,共15门。
(3)专业特色:贯彻医学教育新理念、新要求,服务健康中国战略与海南“健康岛”建设,对标建设具有“热带特色”的教学研究型医科大学,形成“人文、临床、预防、科研”四位一体,交叉融合,全程贯通的课程体系,即在OBE教育理念指导下,以胜任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整合多学科优势,将人文教育、临床教育、预防教育、科研教育交叉融合并贯穿全程,充分结合热带医学特色,打造“重人文、强临床、育创新、显特色”的临床医学专业教育特色,培养高素质临床医学专门人才(图1)。1.重人文:通过实施大教育融合培养体系、大思政联动育人机制和大健康特色课程体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人文教育贯穿学生培养始终,根植医学人文精神。2.强临床:通过基础-临床-公共卫生多学科交叉,整合基础-临床课程,创新临床技能课程教学模式,在临床医学中全面、全程融入预防医学相关内容,使学生具备优秀的职业能力。3.育创新:以开设科学方法教育与实验技术课程为基础,在专业课程中引入科研活动或科研成果为方法,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互联网+及科技竞赛等为驱动,从理论到实践,使早科研、多科研循序渐进并贯穿全程,培养学生科研创新精神并促进创新能力的提升。4.显特色:通过开设热带医学核心特色课程与拓展选修课程,搭建热带特色科研平台并开展师生合作项目,使热带医学教学与科研创新相互促进,突显热带医学特色。
(4)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具备扎实的临床医学理论基础、实践能力和科研素养,就业前景广阔,职业发展路径多元。近年来,本专业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0% 以上,且深受用人单位认可。毕业生主要就业方向包括:1.临床医疗:在各级医院(综合医院、专科医院、社区医院等)从事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临床诊疗工作,逐步成长为专科医师或全科医生。2.医学教育与科研:在医学院校、科研机构担任教学或科研工作,参与医学人才培养及前沿医学研究。3.公共卫生与预防保健:在疾控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机构从事疾病预防、健康管理及公共卫生服务。4.健康产业相关领域:进入医药企业、医疗科技公司、健康管理机构等,从事医学顾问、产品研发、医疗管理等工作。

临床医学类专业特色
2.麻醉学专业
专业代码:100202TK
学科门类:医学
授予学位:医学学士
标准学制:五年
(1)培养目标:培养创新精神、“岗位胜任力”和“领导力”为总目标。1.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职业道德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2.具备较坚实的医学科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临床基本技能和实践能力。3.积极的创新精神、具备终生学习的能力和进一步深造的潜能。4.培养学生对麻醉医生职业的热爱和认同感以及人际沟通能力。5.毕业后能从事临床麻醉、危重病医学、急救复苏、疼痛诊疗和相关学科的医疗、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或进入研究生教育轨道成为拔尖创新医学人才,或进入住院(专科)医师培养轨道成为专科骨干医师。
(2)主干学科和核心课程主干学科: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麻醉学。核心课程: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病原生物学、医学免疫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临床技能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预防医学、临床麻醉学、危重病医学等17门。
(3)专业特色与亮点
“木直中绳,厚德精医”是麻醉学专业文化建设的核心理念,构建“仁心、仁术、自强、向上”的学风,注重学生医德素质教育、科研创新力及临床诊疗能力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的培养。麻醉专业创建“海南医科大学·人福奖学金”设立麻醉杰出之星、奉献之星,全能之星等多个奖项,励志培养出更多高精尖麻醉人才,将麻醉学专业打造成省内及国内优秀的高等教育学科。
(4)师资力量
麻醉学专业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的高水平师资队伍,目前有教师45名,他们中既有德高望重的前辈学者,也有初露锋芒的青年专家。现任职的教师中拥有高级职称教师32名,博士学历8人,硕士学历22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9人。培养硕士研究生8届,已顺利毕业5届。近五年来主持2项国家级课题、7项省级课题和多项市、厅级科研课题。发表各类学术论文和SCI论文30多篇。指导10余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课题,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教师团队不仅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更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在临床教学过程中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前提下,获得良好的临床思维与操作能力。
(5)培养目标
1.积极、乐观、向上,能力与素质相结合全面培养学生;
2.培养良好的敬业精神、对职业的热爱和认同感;
3.培养人际沟通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
4.具备较坚实的医学科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临床基本技能和实践能力;
5.积极的创新精神、具备终生学习的能力和进一步深造的潜能;
6.毕业后能从事临床麻醉等相关学科的医疗、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或进入研究生教育轨道成为拔尖创新医学人才,或进入住院(专科)医师培养轨道成为专科骨干医师。
(6)毕业前景与方向
麻醉医师在省内、国内的需求缺口较大,由于麻醉学专业教学特点明确、适用性强、就业涉及多领域、多学科,因此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率较高,毕业前景与方向主要包括:
1.临床麻醉工作;
2.疼痛科相关无痛诊疗、疼痛门诊及病房工作;
3.重症监测治疗病房(ICU);
4.医疗卫生单位的急诊科或急救中心;
5.药物依赖戒断领域;
6.海南医科大学各附属医院每年硕士及规培学员招生30余人。
3.精神医学
专业代码:100205TK
学科门类:医学
授予学位:医学学士
标准学制:五年
(1)培养目标:推行“大临床、厚基础、小专科、重兴趣”的学生培养理念,将教学重点放在临床医学综合知识与基本技能,精神医学基础知识与技能以及精神科职业认同感等方面,为学生毕业后选择参加精神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打好基础。通过5年的精神医学本科学习,培养扎实的精神科临床工作基础。以培养普通临床诊治能力为首要任务,并具备一定处理精神疾病以及与精神疾病关系相关疾病的能力。学生需掌握正确的临床工作方法,准确采集病史、规范体格检查、正确书写病历,熟悉各轮转科室诊疗常规(包括诊疗技术)和临床路径,正确地对内外妇儿及精神科常见疾病、多发病进行诊断和处理。毕业后,能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际沟通能力,具有独立从事临床,尤其精神心理科工作和科研教学的能力。
(2)主要课程:系统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药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免疫学、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传染病学、预防医学、精神医学导论、临床精神病学(含儿童精神病学)、心理评估、心理治疗学。
(3)专业特色与亮点:本专业以临床全科医学技能为基础、精神医学技能为特长,医学人文精神为灵魂,构建以患者为中心的全健康理念,围绕人文、躯体健康、精神心理健康三大领域培养具备躯体治疗与心理治疗双重理念的精神医学综合素质人才培养。本专业也是构建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康复医学、健康医学的医学教育闭环不可或缺的专业方向。
(4)师资力量:精神医学专业目前有专任教师12人(教授2人,副教授6人,讲师4人),其中博士5名,硕士6名。聘任了海南省人民医院、海南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海南省安宁医院具有丰富临床及教学经验的高级职称精神科医师作为兼职教师。
(5) 就业前景与方向:我国精神疾病高发,但精神卫生人才严重不足,精神科医生数量远低于平均水平,正面临着巨大的人才缺口。精神医学不单涉及精神分裂症、抑郁障碍、焦虑障碍等精神障碍的诊治,还包括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适应障碍、人格障碍、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的防治、矫正和处理,就业面广。主要包括:1.精神专科医院;2.地方或军队综合医院的精神科/神经内科/睡眠科病房和门诊;3.社区和基层保健机构开展对精神疾患及精神卫生的服务和研究工作;4.学校、企业等机构从事心理健康筛查、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询与治疗、科学研究等工作;5.监狱、戒毒所等司法机构从事精神疾病司法鉴定、心理治疗等相关工作。
4.康复治疗学专业
(1)专业概况
康复治疗学专业自2004年成立以来,在省内神经内科、康复专家的支持与筹备下,不断发展壮大。依托第一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的强大实力,我们吸引了省内各大医院的主任和骨干力量加入教学团队。目前,我们的师资队伍由105名兼职专家组成,来自8家医院的康复治疗领域内的精英骨干,相当于“集全省多家综合大医院康复专家之力组成师资团队”培养学生,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及扎实的基础知识。在新医科建设的大背景下,康复治疗专业实施学科交叉,加快了以疾病治疗为中心,同时兼顾体医融合,医养结合,以健康促进为中心的全面发展和教育。我们致力于培养具备全面素质、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临床实践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实用型专业技术人才。我们坚持“医德与医术相长,人文与科学并重”的人才培养理念。
(2)培养目标
本专业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康复治疗专业人才。毕业生将具备以下能力:
1.掌握物理治疗、作业治疗等康复专业技术服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2.拥有医学人文精神和敬业的专业态度,能够承担起专业的社会责任。
3.具备终身学习、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科研发展潜能。
4.能够在医疗机构、残疾人联合会、民政、教育及政府管理部门等领域从事康复治疗、教育、科研和管理工作。
(3)主干课程(本专业的主干课程包括但不限于)
1.康复医学概论 (Introduction to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2.人体发育学 (Human Development)
3.人体运动学 (Human Kinesiology)
4.康复功能评定学 (Rehabilitation Functional Assessment)
5.物理治疗学 (Physical Therapy)
6.康复心理学 (Rehabilitation Psychology)
7.作业治疗学 (Occupational Therapy)
8.语言治疗学 (Speech Therapy)
9.肌肉骨骼康复学(Musculoskeletal Rehabilitation)
10.神经康复学 (Neurological Rehabilitation)
11.儿童康复学 (Children Rehabilitation)
12.传统康复方法学 (Traditional rehabilitation methodology)
13.医学影像学 (Medical imaging)
14.内外科疾病康复学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for Internal and Surgical Diseases)
15.社区康复 (Community Rehabilitation)
16.假肢与矫形器学 (Prosthetics and Orthotics)
17.肌内效贴贴扎技术(Kinesiology Taping Techniques)
(4)就业方向
毕业生可以在以下领域开展工作:
1.医疗机构:如医院康复科、康复中心等,从事康复治疗和管理工作。
2.教育和研究机构:参与康复治疗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3.社会福利机构: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民政等机构提供专业康复服务。
4.政府管理部门:参与康复政策的制定与执行。
5.私营企业:为康复设备制造商、健康管理顾问公司等提供专业支持。
(5)往年就业情况
根据历年数据,本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其中不乏进入国内外知名医疗机构和研究机构的优秀人才。考研率也呈现稳定趋势,体现了学生对深入学术研究的追求和能力。
(6)专业特色
培养方式基于康复治疗师岗位胜任力,主要培养特色包括:
1.重视实践能力:通过早期理论教学与临床见习的有机结合、暑假实践见习以及44周的实习时间,帮助学生在理论学习中提升,在实践中成长。
2.重视创新思维培养:开设康复科学研究基本训练、创新实践课程以及康复科研训练项目,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比赛,提升创新能力。
3.重视价值观教育:通过参与义诊、青年志愿者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医者使命感。
4.国际化教育:与西英格兰大学合作办学,提供国际视野下的康复教育。
5.人文关怀:注重医学人文素养教育,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和职业道德。
(7)未来规划与中外合作办学优势
展望未来,我们专业将进一步强化中外合作办学的优势。海南医科大学与英国西英格兰大学的合作办学项目,在本科和硕士层次上均展现了先进的教育理念。我们重视英语教学,不仅提升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更拓宽了他们的国际视野。
通过与西英格兰大学的合作,我们的学生将有机会接触到国际化的教学资源和方法,参与跨国科研项目,甚至有机会在海外进行实习和进修。这将极大地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使他们能够以更宽广的视角看待全球康复治疗领域的发展趋势和挑战。
此外,我们的合作项目还将引入国际化的师资队伍和管理经验,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我们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康复治疗专业人才,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和职业生涯提供坚实的基础。

第一临床学院举办“竿竿舞民族旋律,袅袅绕竹韵校园”三月三竹竿舞比赛全体人员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