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综合新闻

副校长邹卫国:实事求是,整装待发,以主人翁姿态践行科技强校战略——2024年学校科技工作综述

编辑:宣传部-薄傲 供稿:党委宣传部 审核:李咪 阅读量: 更新时间:2025-01-24

编者按:

“知不足而奋进,望远山而力行。”1月19日上午,我校召开2024年度总结大会。会上,陈国强校长号召全体海医人“正视困难,坚定信心,努力把各方面积极因素转化为发展实绩。”张彩虹、邹卫国和曾敏三位副校长就分管领域工作进行总结,查找不足、分析原因并提出工作设想,人事处、基础医学与生命科学学院、全科与继续教育学院以及附属海南医院等二级部门(单位)负责人围绕推动改革发展成效和经验进行交流发言。

今天,我们发布副校长邹卫国的报告全文,以期海医师生进一步提振改革信心,坚定发展自信,狠抓任务落实。


实事求是,整装待发,以主人翁姿态践行科技强校战略

——2024年学校科技工作综述

2025年1月19日


图片


教育科技人才医疗一体化发展是学校从2023年9月以来一直提倡的办学和改革理念。学校第四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开启新征程,实现新跨越,从教学型向教学科研型转变,全面建成热带特色鲜明的国际化高水平医科大学。无论是“一体化”,还是“转变”,都要求我们把科技创新作为重要战略予以实施,这既是学校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也是我们助力提升自由贸易港科技支撑力的本质要求。

筑基垒土、整装待发,科技创新基础条件显著改善

2024年全校科研和研究生培养工作处于整装待发阶段。这一年里,我们筑基垒土,在科技平台和学位点建设方面取得明显改善。

科研平台建设成效显著。2023年10月租赁11000平方米场地,用以建设海南省医学科学院,2024年10月医科院制度建设初步成形,实验设备基本到位,实验动物房开始使用,医科院开启实体化运行,并实现“筑巢引凤”目标。现在每天晚上10点钟到医科院去,可以看见不少人在做实验,科研氛围已经出现。医科院作为学校科技创新的排头兵,以学术为本,创新机制,实行人事、科技和财务等去行政化管理,充分赋予科学家决策权。

与此同时,我们克服困难,新改建学校综合楼的5400平方米场地为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科研基地,强化平台硬件建设。推进部委级重点实验室实体化运行改革,优化重组校内现有的科研机构,把省级重点实验室纳入到部委级重点实验室管理中,强化实验室主任负责制。制定了包含基金项目、期刊论文、人才引进、成果转化等方面的量化考核标准,这些标准与学校的激励考核制度相匹配,旨在实现不同科研单元的可比性考核。

同时,落实“10+2”院校共同体协议中的学科建设与科研合作条款,与三个全国重点实验室签订设立海南实验室协议。我们相信,随着这些举措的实施,科技创新工作一定越来越有起色。

活跃学术氛围,强化伦理诚信。及时推送最新的科研成果进展,强化高水平科研成果的引领作用。每周、每月都有科研动态速递,并且专题推送突破性成果。举办了“东坡科技论坛”“大咖教你做科研”等活动,邀请海内外专家56人来校演讲,服务全校师生医务员工6000多人次。为强化伦理诚信,学校制定了医学伦理和动物伦理的相关制度,分别由两个委员会来进行管理;牵头调查学术不端事件,实现科研诚信案件的信息化管理,倡导“负责任科研行为”。

学位授权点全面突破。博士学位授权点新增基础医学、生物学、药学学术型博士点以及临床医学专业型博士点,学校博士点由原来的临床医学一个学术型博士点增至5个,取得了史无前例的突破。与此同时,我们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优化导师遴选。2024年学校在医科院引进的PI超过27名,包括多位世界知名的资深科学家,初步形成了人才梯度。2024年为新引进人才开通导师选聘“认定”通道,完成33名硕导和25名博导认定并明确学科归属;按照重点学科、平台、项目等原则优化招生计划分配方案,设立“激励计划”“高端人才计划”。严格选拔制度,修订《海南医科大学研究生指导教师选聘条件及实施细则(2024年版)》,从导师素养、学术能力、学生培养质量等方面提高了导师入选标准,实行师德师风、学术不端等一票否决制。深化人才培养与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制定《2024年博士研究生招生计划分配方案》,建立以导师科研能力与学生培养水平为重要指标的招生指标分配制度。以指标分配为杠杆,以承担国家级项目和科研能力为导向,新制定《海南医科大学研究生导师岗位职责管理细则》《海南医科大学研究生指导教师动态考核管理办法》,完成了2024年导师考核工作。

创新研究生招生和资助方式。全面提升研究生生源质量,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举办研究生招生“优秀大学生夏令营”,吸引来自全国23所高校的43名优秀本科生参加。落实导师是研究生第一责任人理念,制定《研究生津贴实施办法》和《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评选管理办法》,努力让研究生心无旁骛从事主业。为推进人才培养有力有效有质,我们提高出口门槛,不折不扣落实《硕士、博士学位授予学术成果要求》,稳步提高毕业成果要求。规范培养制度,进一步建立健全规范化的专业硕士和博士培养制度,理顺规范化医师培训和研究生科研能力训练的关系,提高人才培养的适用性。

综上所述,2024年,学校通过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和培育力度,逐步提高师资水平;通过招生制度改革,采取各种举措支持获得优质生源;通过医科院平台和部委级重点实验室平台顺利运转,推进一流平台建设;通过加强科研管理、量化激励考核来优化管理;通过活跃学术氛围、强化伦理诚信,建设好一流的科研文化。

科技强校战略必须深入人心,攻坚克难势在必行。虽然2024年,学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从2023年的62项增长至81项,增长了29%,经费从2023年的2398.4万元增长到3489.5万元,增长了36%,总立项项目数和总经费都创新高,尤其是重点项目达到4项,非地区项目占比创新高。但是,校内平均资助率低于全国平均的资助率,计入地区项目后才达到9.5%的平均资助率。从全国各独立医科院校2024年承担的基金数目可以看到,排在第43名的兄弟院校的总项目数为119项,排在第20名的兄弟院校有60项左右面上项目和80项左右青年项目。

我校2024年度发表的SCI论文数量有所增加,影响因子大于10的SCI论文有150篇,占比15.8%。但是,以第一单位完成的标志性成果还未出现。我们初构了科研成果转化体系,2024年获批授权专利79项,成功推动了13项科研成果的转化。在科学技术部政务服务平台进行技术合同登记金额达到3198万余元,是2023年的3倍。但是,我们成果转化的能力仍然需要大大加强。

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学校科研工作底子差、基础弱的现状仍未得到根本性改变。近几年,附属医院国自然立项数是随机的、没有规律的,几乎进步不大。我们直属附属医院获取国自然的科研能力有限,与发达省份县级医院的水平基本持平,校本部的增量也较少。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长期以来附属医院没有深刻理解到“科技创新是第一生产力”,没有理解“没有科学研究就不可能提升医疗水平的理念”,没有认识到科学研究对于临床和教学的重要引领作用,导致大家开展科学研究的意愿不足。同时,各二级单位对科学研究的重视也不够,高层次人才引进不力。

另一方面,学校科研平台(包括部委重点实验室和省级平台),对于临床和教学的引领作用不够,无论是临床单元还是教学单元,发展科学研究的意愿不足。在此我们要再次地呼吁,无论是临床医院还是二级学院,要进一步理解和贯彻学校科技强校战略,实现以科研反哺教学,提高学校人才培养的整体质量;以科研带动临床,推动学校的临床医疗整体提升。科技强校不是单纯的科研人员的职责,而是需要全校所有人都能够理解和参与。

以主人翁的姿态践行科技强校战略。我们要贯彻落实学校高质量发展报告的具体部署,秉承“聚焦特色、服务地方”的理念,强化学科管理,优化资源配置和绩效评估;推动附属医院建设科研平台和专职科研队伍,强化高水平的临床研究;实体化运行好医科院和药科园,建设好部委重点实验室;坚持“四个面向”,尤其是面向自由贸易港的重大需求,依托海南的热带、海洋、黎医黎药等天然资源,加强科技创新的部署和布局;明确学院的学科发展方向和发展层次,激励其积极承担国家科研项目;推动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等联动发展。

2025年科技工作任务和重点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全校改革进入深水区的关键一年。科技工作将进一步从导师、学生、平台、管理、文化等几个方面努力,明确重点工作和重点任务,争取更大的进步。

建立二级学院/实验室“五位一体”工作流程。以基础医学与生命科学学院、热带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和药学院这四个改革试点学院为例,学院院长是二级学院的主管,也是部委重点实验室负责人、博士点建设负责人、预算编制责任人和工作考核责任人,应按照“五位一体”的工作思路推进学科进展。一方面,各单元要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提高人才引进的质量,做出增量,所引进的E类人才在两年内能够拿到青年基金,D类人才在两年内能够拿到面上项目,C类及以上人才在两年内能够有重点项目等。另一方面,学校开展教师科研支持计划,遴选并支持100-200位科研人员(其中35岁以下青年教师比例不低于50%),资助其开展科研工作,积极培育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加强学位点与学科建设。加强硕博学位点内涵建设,根据海南省学位办印发的《关于开展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立项建设规划调整工作的通知》要求,重新布局和谋划下一轮(2026年)拟新增硕博学位授权点规划与建设,尽早实现我校医学门类学位点全覆盖。深化落实“支持海医高质量发展共同体”签约高校的双向合作,如联合培养研究生、导师互聘、教学资源共享、师生学术交流等。继续做好专业案例库、精品课程、优质教材、导师队伍、培养基地等内涵建设和育人能力的提升。深化人才培养与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推进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改革,理顺规范化医师管理培训和研究生科研能力训练的关系,提高人才培养的适用性。进一步探索“3+3”及“2+3”硕博一体化培养和本硕博一贯制培养模式。落实医教协同,实现学历教育与毕业后教育/非学历教育之间互通衔接。完成新一轮培养方案修订,并从2025级开始施行。将年轻教师科研督促工作常态化,经常性地到医科院和综合实验楼督促年轻教师做研究,并在医科院组织PI进行交流,活跃医科院的科研氛围,加强学科建设。

持续推进平台建设。确保医科院引进PI全职到岗,开展青年教师支持计划、青年医生支持计划等;启动建设新签署的三个全国重点实验室海南基地,促进学校与全国重点实验室的科研合作,提升科研水平,促进学科发展;督促、帮助校内新建实验室/平台研究人员入驻工作;建设好小动物实验中心,加强动物房建设,建立动物管理委员会;建设好大数据中心,提高数据中心的安保等级、数据算力与存储能力,打通与三家直属附属医院的数据资源,有效对接省卫健委和省医保局的数据资源,为利用数智医学平台开展“筑巢引凤”提供支撑。

强化科研管理与服务能力,完善学术诚信调查流程。各个单元都要强化职能,特别是科技处要提升科研管理和服务能力,做到该管理的管理、该服务的服务。进一步完善学校诚信管理办法,对学术不端实行零容忍。

总而言之,学校2025年的科技工作重点可用“一三五”概括。“一”是以海南省医学科学院建设为核心,建设高水平、支撑前沿科学研究的公共平台。“三”是以三家全国重点实验室设立海南实验室为契机,与科研的国家队合作,打造学术共同体,建立深度合作机制,吸引创新力量和资源。“五”是以五个部委级重点实验室改革为抓手,进行实体化建设,强化培养措施,增加院系科研发展内生动力。

学校2025年科技工作重点任务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达到110项以上;SCI论文达到1000篇以上;实体化运行好医科院,建立浓厚的科研氛围;完成综合楼的入驻与实体化运行,不定期考核使用效率;启动“候鸟队列计划”“大数据计划”,开展有组织的科研;顺利完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验收工作;修订学校科研诚信管理办法,制定新的规范流程;完成大数据研究中心论证及第一期建设;建设好学校动物房,成立动物管理委员会并制定规章。

最后,感谢学校领导及全体班子成员,感谢相关职能部门和全校师生医务员工,让我们实事求是,整装待发,以主人翁姿态践行科技强校战略,实现学校高水平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