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笃行实干开新局 蓄势赋能再出发,奋力开创海南医科大学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在昨天举行的海医再出发高质量发展大会上,校长陈国强以此为题做了专题报告,向出席大会的各级领导、嘉宾以及在场的3000余名师生,全面总结了一年多来全面深化改革成效,分析了发展基础以及存在问题,阐述了对学校未来5至10年发展的战略思考和目标任务,规划了实现这些目标任务的现实路径。校长报告全景式地擘画了蓝图,明确了方向,释放出更加强烈的深化改革信号,同时也吹响了全体海医人重装再出发的嘹亮号角。
现将陈国强校长报告全文发布,希望全体海医教职员工能够从报告中更加深刻领会改革意图,准确把握改革指向,全力支持改革路径,全面落实改革举措,奋力实现学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新目标。
笃行实干开新局 蓄势赋能再出发
奋力开创海南医科大学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陈国强
2024年12月7日
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改革开放重大举措,是党中央着眼国内国际大局,深入研究、统筹考虑、科学谋划作出的战略决策。放眼全球,任何一个有世界影响力的自由贸易港都离不开一流的高等教育。医学教育一肩挑两翼,既承担着教育强港使命,更承担着健康强岛责任。另一方面,从世界人口分布的气候带来看,30%的人口分布在热带。据2014年,12家主要热带研究机构合作在缅甸发布的首份《热带现状报告》预测,到2050年,全世界一半的人口将生活在热带地区。《2020年热带现状报告》显示,生活在极端贫困中的人绝大多数 (85%) 居住在热带地区,热带地区必须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否则整个议程都将功亏一篑。海南是我国境内唯一处于热带的岛屿省份。依托海南,发展我国热带医学,推动热带医学全球合作和创新性发展,在建设健康中国和构建人类健康命运共同体进程中的作用不可或缺。与此同时,海南四面环海,东面、南面属南海,南海是我国最大的海洋,面积350万平方公里。发展海洋医学,研究海洋生物资源与人类健康,推动军地科技、教育医疗等资源共享、服务南海安全和海洋强国同样离不开海南医学教育。
作为自贸港内唯一一所医科大学,海南医科大学(简称“海医”)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稳步实现高质量发展恰逢其时,更是国之所要、岛之所需、民之所盼、校之所向。2018年4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时,殷切嘱托:“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是国家的重大战略,必须举全国之力,聚四方之才”。我们认为,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提升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水平,是海医必须认真思考和破解的重要课题,也迫切需要全国教育和医疗界给予指导和支持。
海南医科大学成立于1947年,历史上历经“合二为一、三停三复、一进一出、三轮建设”,每个阶段都留下了可歌可泣的故事。目前,学校设有36个本科专业,涵盖医学、理学、管理学、工学等4个学科门类;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5301人,其中本科生12397人和研究生2001人,分别占比81%和13%;学校共有教职、医护员工11816人,专任教师1233人。其中校本部806名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481人,教授166人,博士学位占比54.22%。学校拥有三家直属附属医院,均为全省综合实力排名前三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拥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21个。同时,学校拥有4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或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重点实验室,6个省级重点实验室,8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和5个省级医学临床研究中心。
2023年5月,海南省人民政府发布《关于支持海南医学院深化改革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2024年7月又细化补充了6项支持措施。2023年11月,海医第四次党代会召开,明确提出要立足自由贸易港,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攻坚克难,踔厉奋发,全面深化改革,为全面建设成为热带特色鲜明的国际化高水平医科大学而团结奋斗。为此,过去一年多来,海医以“破天荒”的姿态,雷厉风行,“弱鸟”先飞,“强行”起跑,蹄疾步稳,守正改革,破立并举,在体制机制、机构设置、教育教学、科研体系、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初步成效。
一年多来,在海南省委、省政府、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海口市政府的关心和呵护下,在岛内外各兄弟学校和同仁的大力支持下,海医不断蓄势赋能,实现了诸多突破:学校顺利更名,几代人的心愿落地;在原有临床医学的基础上,基础医学、生物学和药学等三个一级学科和临床医学分别获批学术型和专业型博士学位授权点。同时,根据省教育厅印发《海南省医学科学院实体化运行的实施方案》,作为新型研发机构,创新体制机制,高效建设面积超过11000平方米,平台基本完善,内控制度基本健全的海南省医学科学院,并努力盘活校内现有空间,改造了近5400平方米的办公场所为科研平台,实体化、规范化运行部委重点实验室,为“筑巢引凤”和“存量激活”提供了有力平台和制度支撑。
一年多来,海医党委审时度势,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团结奋斗、攻坚克难,先立后破,制定和修订80多项规章制度,并不断强化制度执行力,教风学风作风得到显著改善。针对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系列问题,从生源质量、优化专业和课程设置、考核评价、教学质量控制和教师发展等环节,推动课程“减量提质”,清理“水课”,学生正在由被动灌输向“我要成才”、自主学习转变。2024年,本科生源质量开始提升,高考录取分数线在20个省份明显上涨。最近,顺利完成了教育部临床医学和护理学专业认证工作,两个专家组高度肯定学校的改革举措和教育教学取得的成效。
一年多来,一批批海内外学术大家来到学校,通过“东坡科技讲坛”和“大咖教你做科研”等学术交流平台,传道讲学,学术氛围越来越浓厚。与此同时,通过严格选拔、全程服务、构建了开放、灵活的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机制,多措并举激发人才活力。截至2024年11月,学校新引进各类专业人才65人,其中C类及以上高层次人才10人,并“破天荒”地获得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坚持抓好人才和师资队伍建设,深化以业绩贡献为导向的绩效和职称评审制度改革,在教育科技医疗人才一体化改革中迈出坚实步伐。
总之,过去一年多来,学校把握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解放思想、破除壁垒,立足当前、谋划长远、守正改革的氛围已经形成,内生动力逐步显现,有效提升了海医的发展信心,社会声誉获得前所未有的提升,为学校改革再出发,实现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
但是,我们清楚地认识到,长期以来的历史欠账过多,底子薄、基础差的基本现实尚未改变。要高标准高质量实现《若干措施》提出的海医发展目标,绝非一帆风顺,也不奢望马到成功,我们注定要迈过一条满是重重险滩、陡坡、难关甚至陷阱的艰辛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弱鸟”首先要有“飞”的意识和“先飞”的行动。没有内在动力,仅靠外部帮扶,帮扶再多,你不愿意“飞”,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过去一年多来,虽然主动求变、渴望发展已经成为学校的主流,但一些体制机制已经不适应学校发展的新阶段新形势,推进高质量发展还有许多卡点堵点和瓶颈,守旧的思想观念尚未从根本上发生转变,高峰高原学科匮乏和学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十分突出,人才培养理念和培养模式滞后,“院为实体”试点改革迟缓,重点领域改革还有不少硬骨头要啃,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还任重道远,部分党员干部本领恐慌,主动担当、奉献实干精神不足。深化改革“上热中温下冷”甚至故意曲解改革意图,不想、不愿改变,不担当不作为,消极躺平、慵懒散漫等现象依然存在。
教学、科研、医疗、管理与国内高水平医科大学的差距明显。优秀学科和管理人才匮乏严重制约学校高质量发展。目前学校既缺乏有重要影响力的学术带头人、创新团队和名师名医,也缺乏一批有情怀、有能力、有担当、敢作为的管理干部;畏难情绪时常存在,真抓实干的力度依然不够,高水平科技创新能力相当薄弱,申请国家科研项目的意愿和能力依然没有得到有效提升。
海南医科大学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再出发,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不动摇,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以党的建设为引领,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使命,总结和运用过去一年多来的宝贵改革经验,坚持以制度管人,以文化管心,以流程管事,立足海南实际,聚焦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自贸港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团结奋斗、攻坚克难,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科教强校战略、人才强校战略,立足高等医学教育、卫生健康事业两大领域,统筹推进教育科技医疗人才一体化改革,进一步激发和增强人才活力和学科发展的内生动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充满文化气息的创新海医、活力海医、人文海医、和谐海医。
1.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改革创新是推动发展的动力源泉。改革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小进也是退。我们必须秉承“团结奋斗,攻坚克难”的理念,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保持“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工作精神,守正改革,与时俱进,顺应实践发展,突出问题导向,以强化制度建设和制度执行力为主线,迎难而上,乘势而为,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敢于触动利益和灵魂,大胆闯、勇于试,加强顶层设计、总体谋划,系统集成,先立后破,破立并举,更加注重突出重点,更加注重改革实效,不断完善治理体系和治理效能,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2.人才强校战略
人才是学校发展的第一资源,也是制约海医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瓶颈。在愈演愈烈的人才争夺战中,海医要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充分发挥自贸港的政策优势,创新人才发展体制,破除一切不利于人才成长、使用和活力迸发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性障碍,实施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的人才政策,完善人才自主培养机制。我们必须秉承“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的理念,保持“青出于蓝胜于蓝”的格局胸怀,高效运行海南省医学科学院、综合楼改造后的部委重点实验室等大科研平台和正在合作建设的4个全国重点实验室海南实验室,使之成为吸引集聚高水平人才和激活现有人才活力的高地。强化与海内外、岛内外兄弟单位的合作与交流,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不断强化服务意识,坚守“契约”精神和人文情怀,聚全校之力,聚四方英才,大力引进并善待具创业之志、创造之力、创新之能、育人之心的各级各类人才,不断见贤思齐,敬畏细节,追求卓越,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高度重视青年人才,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才科技创新和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尊重人才创新自主权,大力营造勇于创新、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学术氛围,坚持竞争激励和崇尚合作相结合,为人才松绑,让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和人才培养能力充分迸发,使各方面人才各得其所、尽展其长。
3.教育强校战略
教育教学质量是立校之本、生存之基。我们必须秉承医科大学姓“医”和“医教协同、学科交叉”的理念,保持“直待凌云始道高”的韧劲,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使命,进一步提升各级各类生源质量,强化思想政治引领和素质教育,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和医学人文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和课程体系,提升教书育人能力,健全师德师风、学风校风建设长效机制,深化教育教学评价改革,强化人文教育、实践教育、创新能力和岗位胜任力教育,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加强学校与附属医院协同发展,采取切实措施,落实医院与临床医学院的“院院一体”体制机制,努力开拓教书育人、立德树人新局面。
4.科技强校战略
科技创新是学科建设和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路径。没有科技创新就没有学科建设和发展,也不可能造就创新人才。我们必须秉承“聚焦特色,服务地方”的理念,保持“不负韶华行自知”的脚踏实地,强化学科管理,优化资源配置和绩效评估,推动附属医院建设科研平台和专职科研队伍,强化高水平临床研究,通过用活用好正在改善的试点学院和部委重点实验室的科研条件、实体化运行的医科院和药科园,坚持“四个面向”,尤其是面向自由贸易港的重大需求,依托海南的热带、海洋、黎医黎药等天然资源,明确学院学科的发展方向和发展层次,积极承担和激励承担国家科研项目,深化基础—临床—预防—康养和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聚焦热带疾病、肿瘤、心脑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生殖发育、衰老与长寿、代谢与免疫、合成生物学和海洋药物、海洋医学等生命医学学科的重大前沿科学研究和转化医学研究,推动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等联动发展,着力打造高水平医学成果孵化和转化中心;坚持教师“既能教、也能创”的理念不动摇,努力实现教育科技医疗人才一体化发展,为培养适应自贸港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要的各类医学人才和提升海南新质生产力奠定创新和人才基础。
我们的目标是保持战略定力,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立足海南自贸港,面向未来,面向东南亚,使海医成为海南高素质医药卫生人才的聚集地、生命医学创新发展的策源地、海南生物医药产业的孵化高地和医疗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助推海南医疗、公共卫生事业和生物医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到2035年,学校进入全国独立设置医学院校排名前20名,至少5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附属医院在“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国家监测分析”榜单中进入前100名,为建成“热带特色鲜明的国际化高水平医科大学”奠定扎实基础,为建设教育强省、科技强省和健康海南作出应有贡献。
为此,学校到2029年要实现如下基本目标:
1.师资队伍建设实现格局性变革。
引育各级各类人才400名以上,其中国家级人才不少于10%。在此基础上,营造“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人才成长氛围,通过一系列教师成长激励计划,培养教学与科研双肩挑骨干教师,为后五年的“腾笼换鸟”奠定基础。
2.人才培养质量实现整体性提升。
进一步弘扬专业评估中专家组提出的学校教育教学的长处,高标准整改问题和不足,深化人才培养体制机制,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大幅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本科生招生分数线,研究生数量、生源质量和师资水平大幅度提升,教风学风校风和学术生态得到根本性改变,学校声誉显著提升。
3.学位点建设实现全局性突破。
在高质量建设好已经获批的临床医学、基础医学、药学、生物学学术博士点和临床医学专业博士点的基础上,力求培育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中医学和护理学博士点,使学校一级学科博士点达到国内同类型高水平医科大学的水平。
4.科技创新实现跨越性发展。
到2029年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达到200项以上,发表SCI论文达到1500篇,其中1/3在高水平刊物(影响因子大于10)上发表;力求在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国家科技三大奖方面取得突破,推动生物医学成果转化,孵化1至2家高新技术企业,新增2至3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5.交流合作实现实质性突破。
高效发挥“支持海医高质量发展高校共同体”的作用,积极与国际国内知名大学合作,培养具有国际化和时代化视野的专业人才,为自贸港医学教育和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战略和策略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要把战略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结合起来。” 未来五年,海医依然处于“起跑冲刺、蓄势赋能”,并将充满阵痛和压力的测试阶段,我们既要一鼓填然作气,推动各项工作和各类人才发生格局性变化,也要切忌急功近利,不要期望“一夜成林”“一夜成景”。
过去一年,我们已经从管理体制、师资队伍、人才引育、教育教学、科技创新、医院管理等方面制定并初步实施了系列制度。把美好蓝图变成现实,唯有实干担当。未来五年的主要工作就在于既保持战略定力又彰显工作活力效率,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对干什么和怎么干了然于胸,拒绝花拳绣腿,不慕虚荣,不务虚功,以钉钉子精神在抓落实上狠下功夫,不折不扣,一茬接着一茬干,一棒接着一棒跑,既勇于开拓创新又持之以恒强化跟踪问效,推动改革举措落实落细落强,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向前进、引向深入。
1.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提升管理和服务效能,强化责任担当,不断优化学校、学院和附属医院治理体制机制。
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增强学校党委领导、保障改革的政治功能,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夯实学校文化建设和内涵根基,将“厚德、严谨、博学、和谐”的校训和“自强不息、团结向上、奋发有为、追求卓越”的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坚持用改革精神和严的标准管校治校,以“党建+改革”融合整体推进,严格落实落细并不断优化已经出台的《管理服务机构改革方案》《推进干部能上能下实施细则》《绩效改革总体原则》《中层干部绩效方案》《各二级单位绩效改革方案指导意见》等,进一步明确职能部门“定编定岗定责方案”,科学合理地精简优化机构设置,明确部门职责,努力配强配优领导干部,提升管理和服务效率;认真组织实施《优秀年轻干部培养对象选拔和培养实施办法》,激励年轻干部成长,培养一支素质优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素质、专业化年轻干部队伍;进一步促进“院为实体”及“院院合一”改革等重大举措落地生效,切实压实二级学院和附属医院的目标任务和责任;围绕解决突出矛盾设置新的改革议题,优化重点改革方案生成机制,及时发现问题、纠正偏差,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强化内控机制建设,严格执行《预算管理办法》《预算资金审批管理办法》《建设工程项目和日常经费审计实施办法》等,着力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不断完善改革激励和舆论引导机制,营造良好改革氛围。
2.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加大人才引育力度,完善人才自主培养机制,多措并举激发人才活力,大幅提升师资水平和育人能力。
营造良好人才成长环境,加快建设吸引集聚人才平台,主动出击、广泛宣传,采取招聘、洽谈、论坛平台、建立沟通机制等多种形式,根据《引进高层次人才工作实施办法》《全职引进青年人才实施办法》及其《细则》和《引才奖励实施办法》,以才引才,高效实施高层次人才引领计划;重视传帮带和发挥团队效应,加快实施《青年教师学术提升计划实施办法》,依托支持海医高质量发展共同体院校及其附属医院,稳步实施《青年医师能力提升计划》,以高层次人才牵引赋能青年人才的成长成才,输血造血并重;大力实施《博士后激励计划》,加强博士后流动站的建设,常年保持150至200名左右的博士后研究队伍,加强博士后培养过程管理,提升博士后培养质量;克服阻力,迎难而上,深化以业绩贡献为导向的职称制度改革,实现人才与教育、科技和医疗的深度融合,公开公正公平落实《各类专业技术资格条件》和《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办法》等规制,强化职称动态管理,稳步提升标准,推动职称能上能下,以严的基调,拒绝躺平,不断壮大适于海医、层次合理、专业特色突出的师资和医疗队伍。
3.完善立德树人机制,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完善本科人才培养教育体系。
坚持立德树人,加强辅导员和思政队伍建设,稳步提升重点专业生源质量,培养有温度、讲奉献的医学创新人才;进一步强化文化引领和开学、毕业典礼等仪式教育,通过整合课程深化知识探究、综合实践推动能力建设、价值引领强化灵魂塑造、医学人文助力人格养成等本科综合教育改革,大力发展数字教育,进一步推动各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和督导队伍改革,推动基础与临床融合,提升医教协同、医防协同育人质量,建立健全“科研反哺教学,教学推动科研”的双向奔赴机制,将科研精神融入教学、科研方法进入课程、科研项目面向学生、科研骨干担任导师,着力强化和提升学生的科学精神、自主学习和创新实践能力,严格执行《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管理办法》《全日制本专科课程成绩评定与考试管理办法》《本科专业 “三段式”综合考试管理办法》等新修订的教育教学规制,大幅提升执业医师考试通过率。
4.以新增4个博士点和人才引进为契机,深化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加强学位点建设,大力推动研究生教育发展。
严把“入口关”和“出口关”,不断提升研究生生源质量,稳步增加研究生规模和提升导师质量,强化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严格执行《研究生导师岗位职责管理细则》《研究生指导教师选聘条件及实施细则》《研究生指导教师动态考核管理办法》等制度,夯实以承担国家级项目和扎实的科研能力为导向,实现“导师越优秀,指导学生越多”并兼顾学科平衡发展,动态调整研究生招生计划分配方案,实行学术不端等一票否决制,努力稳步践行“让优秀导师依托优秀平台、培养卓越学生”的理念。认真执行《研究生津贴实施办法》和《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评选管理办法》,努力让研究生心无旁骛从事主业,不折不扣落实《硕士、博士学位授予学术成果要求》,稳步提高毕业成果要求。进一步建立健全规范化的专业硕士和博士培养制度,理顺规范化医师培训和研究生科研能力训练的关系,提高人才培养的适用性,全面提升研究生生源质量,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
5.以海南省医学科学院、部委重点实验室实体化规范化运行为契机,大力开展科技创新,提升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水平。
以海南省医学科学院的实体化运作为重点,将其作为学校高层次人才落地的科研支持平台,整体带动原有教师和科技人员,形成集结效应,助力学校人才引进和培养、学科发展和科技创新,用五年的时间,形成具有400人左右科研和技术人员规模的科研团队和良好的科技创新文化,后以科研反哺教学,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整体质量;结合学校学科发展方向,依托4家全国重点实验室建立海南基地,促进学校与全国重点实验室的科研合作,提升科研水平,促进学科发展。同时整合现有热带转化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急救与创伤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热带药物创新与转化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卫生健康委热带病防治重点实验室、衰老与肿瘤国际研究中心(ICAC)等实体化平台,继续做大做强热带医学,力争培育全国重点实验室。充分利用基础的科研实力和附属医院丰富的临床资源,建立基础临床交叉创新研究中心,提升附属医院临床医学学科水平。在此基础上,深化政产学研深度融合,积极创新探索科技成果转化路径,搭建科技成果转化“桥梁”,加快完善药物科技园功能结构,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和服务水平,推动创新链、技术链、人才链等融合发展,打造高质量的科技转化中心,力争五年内孵化1至2家医药产业公司。
6.坚持全面发展与重点突破相结合,聚焦特色,优化学科布局。
全力支持附属医院与国内外知名医学研究机构的合作,引进先进医疗技术和管理经验,重点围绕热带多发病、慢病及疑难病,以“临床研究能力体系”建设为核心,以临床研究支撑队伍和技术体系建设为抓手,实施“临床医学家”计划,发展临床学科,为实现“大病不出岛”提供有力支撑;重点布局“候鸟人群队列”“医学和健康大数据”“热带药用植物和海洋药物”“合成生物学”和“细胞治疗”等有组织的科研,建立特色鲜明的热带医学、气候医学、海洋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等医学学科体系,重点发展基础医学、药学、预防医学和护理学科,夯实学科高质量发展之路。
7.用足和拓展海南自由贸易港的政策优势,强化国内外合作,提升视野、格局和观念,服务国家战略和学校高质量发展。
携手国内外一流大学和科研院所,建立密切的“支持海医高质量发展共同体”,科学利用共同体的制度资源、学科资源、教学资源和人才资源,不断拓展合作空间。加强校友会和教育发展基金会建设,扩大基金影响力,充分利用海南省医学科学院、海南省药物研究与开发科技园等平台与人才资源,推动校企合作,共享科研成果,反哺科研平台,服务自贸港生物医药产业;实行更加开放的国际教育、国际学术科研交流,增加教师、学生的对外交流力度,重点拓展东南亚地区留学生生源,促进东南亚留学生直接留在海南从事医疗卫生工作,以高水平医疗技术和服务质量吸引东南亚病人来琼就医,以医疗救治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
好事尽从难处得,辉煌总自磨砺出。我们落后,没有理由懈怠;我们肩负使命,不允许小富即安、躺倒享受。如果不努力工作,“你赶不上,那你就没有理由,那你就不那么光荣,也就不那么十分伟大”。未来十年是海医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难得历史机遇,也必定是充满荆棘之路。机遇稍纵即逝,难以再得。唯撑篙不已方能逆水行舟,唯奋斗不止方能冲出重围。全体海医人一定要抽离自我,勠力同心,你追我赶,奋勇争先,以时不我待的精气神,拥抱大格局、大情怀,整装再出发,全力实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我们的目标能够实现!我们的目标一定要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