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张彩虹书记履新学校党委书记后,将调研首站选在马克思主义学院,充分彰显了学校党委对医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今日,张彩虹书记在《健康报》发表《推动思政教育与医学教育深度融合》一文,深刻回应了医学院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命题。文章既有对“思政教育如何扎根医学土壤”的深层思考,又有如何直面医学领域时代课题引导医学生筑牢理想信念的积极探索。这种思考与探索,准确把握育人规律,回应时代责任,为培养医术精湛、品德高尚、思想坚定的医学人才,提供了兼具理论与实践价值的重要参考。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高质量的医学教育是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支撑,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医学院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扎根医学教育土壤,引领医学院校育人工作,培养兼具专业素养和人文精神的医学人才。
着力构建医学与人文有机融合的思政教育体系
实施健康中国战略,需要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和人文情怀的医学人才。医学生只有筑牢马克思主义信仰之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在未来的工作中坚守初心、彰显仁心、践行使命。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建设水平,不仅关系到医学院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而且关系到医学教育的人文底色和价值高度。
找准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医学教育中的发展定位,必须精准把握其特色优势。这种特色优势体现在学科交叉融合的天然土壤上。比如,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命题是“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医学的本质特征是人文关怀,二者在“以人为本”的基本价值取向上高度契合。这种特色优势还体现在广泛的医学实践中。比如,从医学伦理到生命尊严,从公共卫生政策到全球卫生治理,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够为医学实践提供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医学院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要放大这种特色优势,让马克思主义在医学教育场景中落地生根。
面对健康中国与教育强国的战略目标任务,医学院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需明确3个定位:成为医学人文精神的培育高地,构建以马克思主义为引领的医学人文教育体系,致力于培育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医学人才;成为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要地,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医学伦理、卫生法学、健康政策等领域深度融合,产出一批服务国家战略的标志性成果;成为思政教育改革的前沿阵地,在课程思政、实践教学、网络思政等方面积极探索医学院校发展的特色路径。

张彩虹书记在马克思主义学院调研
在学科融合中激活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发展动能
医学院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发展,离不开医学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度融合。
坚持问题导向,找准交叉融合的切入点。当前,医学领域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时代课题。如在基因编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中,如何坚守医学伦理底线;面对人口老龄化、慢性病管理等民生问题,如何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中,如何用马克思主义共同体理论阐释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聚焦这些现实医学难题,不仅有助于丰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深刻内涵,也能增强医学生对思政教育现实关怀的心理认同。马克思主义学院应当牵头医学相关学科组建跨学科团队,聚焦卫生健康实践领域中的哲学、伦理、政策、法律等现实问题,设立跨学科研究课题,推动联合攻关,形成一批兼具理论深度和实践价值的研究成果。
强化课程融合,构建特色化育人体系。马克思主义学院要发挥社会学科优势,主动应对现代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开发新的交叉课程,让医学生在专业学习中领悟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和社会学科的人文关怀。同时要与医学相关院系建立课程思政协同创新机制,深入挖掘医学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实现专业教育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比如,屠呦呦团队研发青蒿素过程中的科技创新精神等鲜活案例都可以转化为思政教学的生动素材。
重视实践育人,搭建沉浸式教学平台。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校内实践课堂,依托校史馆和附属医院的院史馆等资源,开展红色情境教学。另一方面,要大力开发社会实践课堂,组织师生参与社会调研工作。比如,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要积极参与大学生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指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调研、分析乡村社会中的现实问题并形成调研报告,践行“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沉浸式实践教学不仅能增强思政教育的感染力,更能让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现实中“活”起来。
在守正创新中推动思政工作高质量发展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诸多机遇和挑战,一些传统思政教学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当代大学生的认知方式与兴趣偏好。马克思主义学院必须主动求变,推进理念、内容与手段的系统性创新,切实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坚持理论武装,夯实思政工作根基。新时代高校思政工作的首要任务,是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医学院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要深化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科技、人才以及卫生健康等重要论述的研究,推出一批有分量的理论阐释成果。同时,要针对新时代大学生的特点,采用小切口、深解读、强互动的形式与载体,让党的创新理论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走进课堂、入脑入心。
坚持改革创新,破解思政工作难题。着力构建“大思政课”体系,整合宣传、学工、团委、教务等多方力量,形成贯穿课堂、融入生活、服务成长的育人格局;邀请专家学者、劳动模范、基层工作者走进课堂,用身边人、身边事引发学生情感共鸣,增强思政教育的说服力。推动思政教育平台创新,依托智慧校园平台,用大数据分析赋能思政教育,力求精准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实现思政工作“个性定制”和“靶向发力”。
优化队伍建设,筑牢思政工作基石。一支高质量的思政教师队伍,是思政教育质量的核心保障。要积极推动思政教师与医学专业教师合作,鼓励医学专业教师参与思政课程建设,建立跨学科思政教研共同体,打造一支既懂马克思主义理论又了解医学规律的复合型思政教师队伍,为思政教育工作注入新活力。
把医学院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打造成医学与人文融合的思政教育高地,不仅是时代的呼唤,更是育人使命的回响。要坚持价值引领、找准发展定位、深化融合协同、推进守正创新,把医学院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成医学人才成长的精神摇篮、学科交叉的创新高地、思政改革的示范窗口。唯有如此,才能培养出既有精湛医术又怀仁爱之心更有理想信念的高素质医学人才。
原文链接:http://jkbshare.183read.cc/article/615088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