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献文 海南省医学科学院PI/博士、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沈阳药科大学61期中药制药专业)
杨献文,江西省玉山县官溪乡(现为仙岩镇官溪社区)人,毕业于沈阳药科大学61期中药制药专业,博士,海南医科大学/海南省医学科学院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自然资源部高层次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中国药学会海洋药物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药理学会海洋药物药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分会理事。现任Chinese Chemical Letters、Marine Drugs、Chemistry & Biodiversity、沈阳药科大学学报等国际国内期刊的编委。 杨献文研究员主要从事海洋天然产物活性成分研究,从中寻找发现针对肿瘤等人类重大疾病相关的活性先导化合物;已分离鉴定3000多个化合物,其中新结构400多个,活性先导化合物50多个;先后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20多项科研项目;已发表SCI学术论文200多篇;授权/申请中国、美国发明专利30多项,部分技术成果已实现转化,受到人民日报等媒体关注。以第1完成人获自然资源科学技术二等奖、海洋工程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厦门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
Part 1. 从“中国博士村-官溪”走出来的博士、博导
01. 家乡官溪村人才辈出
杨献文出生于江西省玉山县官溪乡(现为仙岩镇官溪社区),当地崇文尚德,人杰地灵。新中国成立前,村人就有7人毕业于黄埔的陆军军官学校,15人毕业于清华、北大等名校。新中国成立后,更是因先后培育了国防功勋胡仁宇院士(和邓稼先同框)、航天专家胡其正、计算机泰斗胡守仁、我国首批“千人计划”特聘专家俄罗斯工程院院士周文益等44名博士而声名远播,被誉为“中国博士村”。
家乡人文荟萃、钟灵毓秀,尤其是对知识的尊重,自幼便扎根在杨献文的内心,更是极大影响了他以后的成长。据他回忆,小时候即便是学校组织的看电影,他也会选择独自留在教室看书学习,也因此早早就通过了“两语一数”竞赛,以全县前50名的优秀成绩提前被保送到江西省首批优秀重点中学之一的玉山县第一中学。
02. 父母无条件的爱与支持成就他的科研之路
杨献文坚持在天然药物研究的科研一线,成绩斐然,这不仅仅得益于家乡尊师重教环境的熏陶,更离不开父母坚强厚实的臂膀,以及耳濡目染的言传身教。
常言道,“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父母一辈子都是围绕着子女全身心的付出。杨献文的父亲年轻时患有严重的气管炎,家境贫穷,但母亲来了之后,两人恩爱有加,通过勤劳和智慧,不断尝试新的谋生方式,如养鱼、裁缝、酿酒和建材防水等,努力追求美好生活,最终把防水生意在周边几个县城做的小有名气。父母善良乐观、乐于助人,靠自己的勤劳为家庭打出一片广阔天地的生活态度也深深影响了杨献文。 正是由于父母的不懈努力,杨献文在大学时期家庭经济状况有了显著改善,甚至成为了村里第一个拥有彩色电视机的家庭。这份来自父母的爱和支持,无疑为杨献文的未来之路铺就了坚实的基石,使他在人生的道路上更加自信和坚定。
初识杨献文,他给人的第一感觉是纯朴踏实,平易近人,待人诚恳,虚怀若谷。杨献文说,这都源自于祖父母、父母的言传身教。奶奶在世的时候,每天一大早都会把家门口的马路打扫的干干净净,门口也总是会放一根特制的竹竿,方便那些挑水的时候不小心把水桶掉进井里的乡亲们使用,对于父母,他说记忆中从来没听他们讲过别人的不好,相反却总是记得邻里乡亲甚至陌生人的点滴帮助。特别说到自己的母亲,为人善良、乐于助人,良好的家风传承,让杨献文受益终身。
Part 2. 丰富多彩的沈药生活与自我探索之旅
沈阳药科大学,1931年始建于江西瑞金,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综合性药科大学。学校始终秉持“坚韧不拔 药济天下”,有着深厚的红色基因,“马背上的药箱”精神与光荣传统传承至今,为祖国革命事业和药学事业发展培养了十五万余名药学专门人才。
01. 杨献文与药学意外结缘
由于南北距离太远,上个世纪的大多数南方学子对沈阳药学院(彼时学校还未改名)并没有太多知晓,杨献文也不例外。当时的杨献文为了跟初中“铁哥们”(茅利君)生活在同一个城市,高考志愿填报全是杭州的大学,从重点的浙江大学,到普本乃至大专,清一色的杭州高校,不曾想冥冥之中自有安排,被沈阳药科大学第一批提前录取了,从此和沈药结缘。
然而在大学,杨献文却并没有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传统的课堂学习中,相反却是典型的文艺小青年形象;经常逃课一个人躲在寝室里,耳朵听着从沈阳夜市淘来的“卡口”欧美原装磁带,眼睛盯在各种古今中外的经典名著上,尤其是西方文学,还曾一度想以文艺为生。 在大学时代,给杨献文留下最深刻记忆是老乡、同学们之间纯真的感情。刚入校时,杨献文从江西上饶独自一人坐了四天三夜的火车才到遥远的东北沈阳,但得到学校60k江西老乡的全程陪伴,让他冲淡了初次离家那种浓厚的思乡之愁,很快就融入沈药的学习生活。刚入校那一年,沈药6号楼宿舍一半住着男生,一半住着女生,圣诞节或是元旦时,女生过来一起打牌,累了就在男生宿舍眯一会儿,南方男孩子大多比较细心,还贴心的给女同学盖上被子。在那个纯真的年代,杨献文说到,沈药的学生都有点“憨”,不太懂人情世故,更不用说圆滑了。但沈药人在做事上都比较求真,“行就行、不行就不行”。这些特质对立志做科研的杨献文有着很大的帮助。 02. 生活探险的勇敢之旅
杨献文的人生信条是“想做的事情就直接去做,不多顾虑,不抱怨”。大二暑假期间,为了锻炼意志,杨献文脑中突然冒出一个想法:从学校骑车往返北京,沿途拜访或借宿同学家里。被他的想法所吸引,同寝室的老四“大柿子”(黎先军)也一并加入,没有任何准备,甚至自行车都还是和宿舍老大老罗(罗贵超)借的(其实是老罗女朋友的,一辆女式轻便自行车),踏上前行的路上才发现,他甚至都没检查车胎、刹车,更没想过准备防晒霜之类的,全凭一份勇气和决心,就这么说走就走。一路上风吹雨淋日晒,半个月行程1500多公里,刚回到宿舍的时候,舍友们因为他晒黑竟然都没认出来。也是基于这份勇气,让他在日后的求学和科研道路上一直敢于探索未知、勇往无前。
Part 3. 逆境中求知:杨献文的考研奋斗与自我超越
毕业后,杨献文选择到国有企业"天津市第五中药厂"工作,担任初级工程师。在那个时代背景下,他每月能拿到900元的薪水,这在当时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待遇。现在回想起来,杨献文还在感慨:“工资好高啊!感觉钱好像都花不完”。
01. 跳出舒适区,追求学术的更高境界
90年代的中国中药企业,科研任务需要大学生去解决的难题并不多,而朝九晚五,一成不变的生活也并非杨献文之所愿,强烈的居安思危意识让他更渴望追求更广阔的天地。因此,他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考研”,以期进一步提升自己学历、拓宽个人视野。
02. 巧妙应对困境,边工作边考研的奋斗之旅
在当年的大都数国有企业,并不太支持年轻人进修考研。因为企业好不容易招来一位大学生,还是希望好好培养成为企业骨干,为企业多做贡献。杨献文所在的工作单位也不例外。
但一心想做科研的杨献文,早已内心笃定。他知道,只有不断挑战自我,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于是白天里,杨献文是天津市五厂的一名合格员工,而夜幕降临后,他则雷打不动地前往对面的天津外国语学院,成为一名勤奋求学的学生,为考研奋斗,他的坚持和热情甚至让他被误认为是该校的学生。他幽默地回忆说:“有一次很晚的时候,班里有个学生直接把教室的钥匙交给我,让我走的时候锁门。”
面对学习上的难题,杨献文总是能够独立解决。然而,考研分数下来后,知道能去“读研”了,但转档案、转户口的问题却让他陷入了困境,似乎无从下手。但正如其父母所说的“你对别人好,别人也会对你好”,他的善良和真诚彼时也立刻得到了回报。考研申请表的盖章、考上后的转档案、转户口等的手续很快就在同事、朋友的帮忙下顺利搞定了。所以至今杨献文也会经常告诫学生“只管善良,只管努力”。因为正是如此,当年他自己一个农村的小伙子,独自在一个陌生的城市,让他结交到了许多好朋友,也正是这些朋友的无私帮助,才让他顺利解决了种种看似不可能的难题。 最终,虽然没有参加过一次辅导课,杨献文不负众望考上了沈药的研究生,不仅证明了他有很强的自学能力,更显示了他解决难题的韧劲和对达成目标的强烈愿望。然而,造化再一次弄人,最终他却被调剂到了吉林农业大学,专业也从药理学改到了他大学的最弱项:天然药物化学。但他从未有过抱怨,多年以后,他的一个同学和他说,当年他是最有资格抱怨调剂到吉农的,但却从未听到他说过一句牢骚话。这其实也是杨献文对生活的一贯态度:“从不去抱怨,有能力就提高自己”。
Part 4. 从文艺青年到科研探索者的蜕变
杨献文回忆到,在大学期间由于看了很多书,所以他其实做了很多关于未来何去何从的思考,但考上研究生接触实验后,竟然发现搞科研会那么“好玩”,于是便坚定了自己要走科研的路。
01. 对科研世界的热爱与探索
大学期间,因为父母的辛劳打拼,家庭条件逐渐好转,杨献文买了一堆的书和磁带,经常逃课躲在宿舍,躺床上听流行音乐,看西方文学经典著作,假期和三五好友相约到外面游玩,还参加学校的吉它班、舞蹈协会、电影协会等,典型的“文艺青年”一枚,所以在宿舍外号“三公子”(排行老三)。 硕士期间,尽管他依旧不喜欢枯燥的理论课程,但他发现了科研独有的魅力和挑战。他坦言说:“做科研真的非常有意思”。 与大学时期的科研相比,研究生时代的实验更具开放性和探索性。这种不确定性和创新性激发了杨献文用心钻研的决心。他曾说:"每当我全身心投入科研工作,攻破难题的那一刻,我就感到无比的成就感。科研的世界是如此广阔,值得我不断探索和挑战。" 在一次跨专业(不同系)的实验中,他被师兄带着机械性地重复实验操作。当杨献文好奇地询问实验原理,为什么要那么去做,师兄却无法给出满意的答案。这激发了杨献文的思考欲,“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喜欢琢磨问题的他,很快就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也预测了下一步实验的结果,让师兄感到很惊讶。
Part 5. 在植物学科研领域的杰出贡献 “当你发现了外面的世界,你就知道你再也回不去了……”。杨献文深知自己将在科研的这个奇妙的世界里一往无前、永不回头。 经过困难重重、艰苦付出研究生科研经历后,杨献文从吉林农业大学硕士(中药方向)顺利毕业,进入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攻读博士(民族药方向)学位,师从郝小江院士。在博士三年多的时间里,他独立完成样品采集、活性测试、成分分离及机理研究等一系列工作。杨献文日常的饭量极大,但在昆明医学院(现为昆明医科大学)做神经保护实验时,需要他一早从昆明植物所坐班车赶到学校,一直待到下午五六点,甚至更晚,因为胎鼠大脑皮层细胞非常脆弱,若不迅速处理会极大影响其生存率,因此为了顺利推进,中午他硬撑着不吃饭坚持实验,几个月之后便导致了十二指肠溃疡,引起大出血,所幸检查及时未酿成大祸。对此,杨献文幽默地说,“我是很成功的饥饿诱导溃疡的人体药理学模型”。这种拼命的付出当然也得到了丰厚的回报,杨献文博士论文的工作就发表了6篇SCI文章,同时从一个植物里分离得到64个化合物的纪录也成了当时植物所的一个标杆。
(图2、杨献文获得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博士学位)
随后他到了上海第二军医大学(现为海军军医大学)张卫东教授课题组开启他的博士后科研之旅。张教授课题组以其雄厚的科研经费和先进的实验设施著称,得益于此,杨献文能够放开手脚、自由地探索和实验。在博后期间取得了显著的科研成果。两年时间他就成功分离获得400多个化合物,创造了从一个植物中分离化合物最多的国际记录。同时,他还带领一支由硕士、博士、博后组成的研究小组,对全国各地的冷杉进行深入的化学成分研究,最终以第一作者在国际SCI期刊上发表10篇文章,共同通讯SCI作者文章13篇。这一成就在当时互联网尚未普及的情况下,已经使他在国内科研界声名鹊起。
杨献文的科研成就不仅体现了他个人的天赋和才华,也展示了中国在植物学研究领域的深厚实力。他的工作为后来的科研人员提供了宝贵的数据和见解,推动了相关领域的发展。
Part 6. 从陆地到海洋,科研探索者的国际征程
01. 开启海洋药物研究的新篇章
从大学本科到博士后科研期间,杨献文研究的对象历经中药、民族药、天然植物,但他的科研探索并未止步。他心中有着更远大的目标——进入到充满未知和挑战的海洋天然药物领域。
2008年,在硕士好朋友杨全的“鼓动”下,杨献文加入了位于广州市的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担任副研究员。开始着手海洋生物(海星)和海洋放线菌的次级代谢产物研究,见证了南海所在国内海洋药物研究领域日益发展壮大的整个过程。02. 中欧科研交流的桥梁,卢森堡健康研究院的杰出学者
2009年,得益于博后期间的优秀工作,杨献文的博后导师张卫东教授邀请他参与一项中欧FP7人才联合培养项目,前往卢森堡健康研究中心(CRP-Sante,现改名为“卢森堡健康研究院”,简称LIH)Andre Steinmetz教授课题组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学术交流。在卢森堡,杨献文扎实的专业能力、执着的科研精神以及随和的为人处世风格得到了Andre的高度评价,于是极力劝说杨献文继续留在卢森堡,而杨献文也很享受LIH良好的科研与生活环境,因此,2011年全职在卢森堡工作,直至2015年才回国。
(图3、杨献文在卢森堡健康研究中心与Andre Steinmetz教授团队的组合)
(图4、杨献文在卢森堡工作的生活照,帅气阳光)
Part 7. 揭开深海微生物菌株库的神秘面纱
杨献文回国后经朋友引荐,选择到厦门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继续从事海洋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的探索,取得了不凡的成绩,也彻底融入了厦门这个美丽的城市。然而让人意外的是,感召于海南医科大学校长陈国强院士“破天荒”的情怀和理想,他竟毅然决然选择了海口,重启职业风帆,为海南自贸港的建设奉献锦薄之力。
01. 海洋三所MCCC的资源魅力
当被问及最初选择海洋三所的原因时,杨献文满怀激情地解释,三所拥有国际上最大的海洋微生物库:中国海洋微生物菌株保藏管理中心(MCCC),这对从事天然药物研究的他来说极具吸引力。 杨献文的到来,为MCCC带来了新的活力和视野。他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经验,使得海洋微生物库的潜在价值得到了深入的挖掘和利用。02. 国内多所高校的客座教授
杨献文从最初的孤身一人,逐渐发展成为一支30多人组成的科研团队,得益于广泛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杨献文成为母校沈阳药科大学,以及厦门大学、上海海洋大学、福州大学、广西中医药大学等多所高校的客座教授,担任硕士生导师及博士生导师,通过学术交流,分享他的知识和经验。 在学术交流中,杨献文以其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开放的学术态度,赢得了师生的广泛尊敬。他总是耐心地回答每一个问题,乐于分享自己的专业和见解。
(图5、杨献文的课题组团队成员)
(图6、杨献文团队部分成员跑步前的合影)
03. 倍感亲切的沈药情怀
杨献文曾感慨地说:“我们沈药人才济济,其他大学药学院中也有许多沈药的校友,我倍感亲切。”这种亲切感和归属感,进一步加深了他与相关大学的学术交流和课题合作。 在杨献文的带领下,他的科研团队不仅在海洋药物研究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也为我国的海洋天然药物研究领域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他的团队和个人的努力,展现了中国科研人员的专业精神和国际视野。04. 海南医科大学“强叔”的人格魅力
海南自由自贸港是2018年国家在博鳌亚洲论坛上提出的改革开放重大举措,而海南医科大学(简称“海医”)是海南自贸港内唯一一所公办医学院校,是海南人民健康和自贸港建设重要的支撑,感召与海南医科大学校长陈国强院士“破天荒”的情怀和理想,杨献文决定走出舒适区,全职加入到海南医科大学,为海南自贸港的建设添砖加瓦,让我们期待他在海医的舞台上取得更大更好的成果。
Part 8. 杨献文研究揭示肿瘤治疗新希望
杨献文一直致力于海洋天然产物活性成分的研究,旨在寻找和发现针对肿瘤等人类重大疾病具有治疗潜力的药物先导化合物。在他的领导下,该团队已经成功分离并鉴定了超过3000个化合物,其中包含了400多个为新化合物,值得一提的是,从1000m以下深海来源的新化合物就有300多个,这一数量约占目前国际上报道的深海来源新化合物总数的一半,显示了杨献文团队在该领域的领先地位和巨大贡献。这些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海洋药物化学的化合物库,也为开发新型抗肿瘤药物提供了宝贵的先导化合物。
Part 9. 抗过敏治疗新方向—深海微生物药物研发进展
杨献文在介绍他的科研工作时特别提到,目前他和他的团队正致力于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研究——从深海微生物中研发出能够治疗食物过敏的首创新药。这项研究工作有望填补国际市场抗食物过敏小分子药物的空白,为数百万食物过敏患者带来福音。
01. 深海微生物:新药研发中的活性先导化合物宝库
海洋微生物是新药研发过程中活性先导化合物发现的重要来源,已逐渐成为天然产物研究的重点。杨献文科研团队以深海微生物,尤其是深海真菌为研究对象,通过和国内外生物、药化等团队开展广泛的合作,从中寻找发现具有不同活性的先导化合物。
02. 杨献文团队对海洋药物研发的贡献
迄今,杨献文带领的团队一共发表国际SCI论文110多篇,申请专利30多项,为具有我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洋药物研发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面对这项充满挑战的任务,杨献文表现出了坚定的决心和信心。他说道:“从深海微生物中发现创新药物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通过十多年和众多合作伙伴的交流合作,我信心越来越足,一定可以做出新药,造福于民”,这不仅是一个科研工作者的使命感,更是对人类健康事业的深切关怀。
Part 10. 专业精神与社会责任—科研成果转化与家乡发展贡献
01. 科研成果商业化过程中诚信和专业态度
杨献文的内心对生他养他的家乡存有一份真挚的感情,无论天涯海角,始终不忘家乡的发展,尽可能贡献自己的力量。杨献文与厦门某知名药品企业开展合作,其专业实力和真诚态度赢得了对方的充分信任与尊重。充分展示了科学家在科研成果商业转化过程中应有的诚信和专业,为科研人员和企业的合作模式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榜样。 杨献文与企业的合作促进了科研与产业界的紧密联系,这种合作模式对于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创新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这样的合作,科研人员能够将他们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而企业则能通过这些创新技术引进了新产品、新项目,增强自身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02. 科研与乡情的融合,引领企业助力家乡经济腾飞
杨献文不仅在科研上取得了成功,更以其深厚的学术背景和广泛的社会联系,为家乡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在偶然得知老家的“博士家乡行”活动消息后,杨献文毫不犹豫参与其中。他认为这是一个回馈家乡、促进地方发展的绝佳机会。在对家乡招商引资政策的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杨献文积极与合作公司沟通,带领他们前往家乡进行实地考察,讨论实施可能的合作,最终其合作企业在江西玉山县投资建厂,杨献文也得以实现了对家乡的反哺,为家乡发展注入新的活力。03. 企业下乡驱动经济发展,领航家乡协会建设
自企业落户杨献文家乡以来,其规模迅速扩大,现已成为当地最大的制药企业之一。在经济效益方面,企业不仅实现了自身的盈利目标,虽遭受新冠的影响,但至今产值超过5亿元,而且通过产业链的带动效应,促进了上下游相关产业的发展,整体提升了家乡的经济水平。 鉴于杨献文对家乡发展的巨大贡献,基层领导诚挚邀请他加入商业协会。老家协会是一个由当地杰出人士组成的组织,旨在汇聚各方智慧和资源,共同推动家乡的经济社会发展。杨献文的加入被视为协会的一次重要补充,他的专业知识、人脉资源以及对家乡的热爱将会为协会的工作带来新的活力和方向。04. 学术成就与社会责任感并重的市民典范
除了在学术领域的贡献,杨献文博士也是一个积极参与社会事务的热心市民。他关注民生问题,由于在欧洲生活多年,所以,碰到一些国内大多数人觉得是习以为常的事情时,他会指出其中的不公平和不合理,并通过市长热线与有关部门沟通,努力寻求解决方案。当然,他也强调,他的这种行为是出于对民生的关心和考虑,而非个人利益。
Part 11. 加入沈药跑步群—相信“相信”的力量
在科研的道路上,杨献文一直以满腔的热情和不懈的努力投身于工作,尤其是刚到厦门的前几年,经常工作到凌晨两三点、三四点,甚至通宵,而一早又现身在办公室。随着岁月的流逝,他的身体也不再像年轻时那样精力充沛。体育锻炼可以缓解身体疲劳,劳逸结合,提高工作效率,达到事半功倍。在沈药校友的热情介绍下,杨献文于2017年11月加入到“沈药跑步群”。
跑步是一项特别好的强身健体的运动项目,可以提高心肺功能、预防心血管疾病,还会让人在运动中产生内啡肽,舒适解压。杨献文的跑步已经坚持了足足7年多,还跑过42公里的“厦马”等多个全马,助力其科研事业取得更好的成绩。
(图7、2020年厦门马拉松跑道上的杨献文)
(图8、杨献文参加“厦门马拉松”赛事)
(图9、杨献文取得全马4小时的好成绩)
杨献文加入跑步群的初衷是为了锻炼身体,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与跑步校友们的深入交流,他的目标逐渐转变成为母校争光。加入沈药跑步群后,杨献文就连续参加了全国第一届、第二届高校百英里接力赛(简称“高百”)。每次比赛杨献文都会竭尽全力去突破自我,也取得平时无法达到的好成绩。
给杨献文印象最为深刻的一件事情:在参加第二届高百跑步时,大家都全力以赴,为了学校的荣誉而战。在最后两公里时,杨献文几乎耗尽了所有体力,配速也肉眼可见地下降,由每公里四分半降到了五分多,58K的宋明选师兄见状立刻在跑道外陪跑起来,让杨献文深受感动,同时也让他明白,在赛道上,自己代表的是母校。无形当中一股力气涌上来,他竟然越跑越快,很轻松超过宋师兄,乃至冲刺过终点,仍然浑身充满力量。那种感觉,杨献文说,若非自己亲身经历,绝对不会相信,也不可能会理解。因为校友的信任,自己能站在跑道上代表学校,而自己因为这份信任在那种明显已经耗尽所有体力、撑不下去的情况下,竟然会激发出无限潜力,让自己一下子浑身充满力量,飞速冲过终点,而且一点疲劳的感觉都没有!从科学研究的角度也是解释不通的,所以他总结说,这就是相信“相信”的力量,而这一切,若非为了母校,为自己他绝对做不到。所以,这也就是“无我”的人往往战无不胜吧!
他感慨地说:“沈药人的团结友爱、互相信任、亲切情感,这些宝贵的精神与学校长征留下的红色基因不可分割。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但是如果你身处团队中,有集体荣誉感,那么你的潜能将是无限的。”
(图10 、杨献文和校友孙朗在珠海一起跑步26公里,两人在拱北关口前的合影)
Part 12. 寄语—沈药的师弟师妹们
在这个充满希望和挑战的时代,杨献文想给沈药的师弟师妹们一点寄语,希望能对年轻一代沈药校友们的人生道路有所启示。
01. 努力求真、求善、求美
“只管努力,只管善良”,这一句朴实无华的话语经常挂在杨献文的嘴边。善良是我们应该追求的最基本的品质,很多事情自然而然就会处理的很好。即使处理不太好,因为你足够善良,对方也会站在你的角度多理解你。杨献文说自己是从农村出来的,一路走来,对他人善良也让他在求学和工作上获得了最大的帮助,也取得了一些成绩。杨献文因为善良更懂得感恩,感恩父母,感恩导师,感恩朋友,感恩给予以他帮助的所有人,帮助都是相互的,因为他也一样无私帮助过他人。正因为具备了真、善、美这些良好的品质,我们才可以在人生的道路走得更远,成为更有价值的人。
02. 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不要抱怨,去做就是了
杨献文的求学生涯并非一帆风顺。高中时,以他的成绩可以考入马上毕业后就能工作的中专(那个年代中专的录取分数比上高中要高),结果因为考进全县前50名却被保送到玉山县一中;高考时填的大学都在杭州,结果被调剂到东北的沈阳;考研究生时意向是留在沈药,结果却被调到吉林的农大;读博士时意向是中科院上海药物所,最终却去了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包括所从事的专业,本科时读的中药学,却痴迷药理学,考研选择药理学,硕士学位论文却又是中药化学,等发现天然药化很有意思,想继续深造时,博士导师却认为他的药理背景很好让其开展了活性导向化合物的分离,导致一大半的时间又花在细胞和老鼠身上。再纵观整个研究历程,研究对象从最初的中药,历经民族药,植物药,海洋生物,海洋放线菌,最终落脚于深海真菌,人生就是这样“无心插柳柳成荫”,随意而安“赶紧把自己做到最好” “一分钟、甚至一秒钟都不要浪费在抱怨中”。这样的性格会让自己更加专注,其实也更容易取得成功。
03. 学无止境,追求卓越
建议年轻人尽可能好好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学历,一般来说,更 高的学历意味着更高的视野和更宽的天地,“站得高,看得远”,攻读更高的学位不仅可以让我们在科研学术上“更上一层楼”,还能为我们的未来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尤其对于一个农村出来的孩子来说,高学历往往能改变一个家庭乃至整个家族。
04. 追梦无悔,全力以赴
杨献文说,一个人的专心致志非常重要,比如,他在大学期间看过好多经典文学和电影,常常会自我感动得泪流满面;做科研同样如此,当你专注做实验时,会产生“心流”的感觉,心无旁骛。只有明确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就全身心付出、努力,做好自己,肯定就会有所收获。人生短暂,我们应该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梦想,不要被外界的压力和期望所束薄。
05. 历练成就自我,在追求中成长
人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其实并不会感觉累,反而会有一种愉悦感和幸福感。做事不要只追求成功,不要给自己太多不可改变的压力和焦虑,困难会激发你前进的动力,成功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所经历的挫折和困难。正是这些困难,让我们变得更加坚强,更加成熟。
06. 拥抱失败,汲取智慧
失败也是一种经验,再高深的领域(例如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的起点也是人。失败并不可怕,它是我们成长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失败的结果我们改变不了,但我们要勇敢地正视失败,从失败中汲取教训,不断地提升自己。
最后祝愿师弟师妹们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勇往直前,不断进取,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
编辑 || 60K 孙 朗
(本文转载自 阿郎的银河 公众号 《校友风采‖ 61K 杨献文:有能力就提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