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黄婷 通讯员张开震
在海南医科大学校史馆内,一张泛黄的旧照片上,“1936”的字样清晰可见。它像一扇时空之窗,瞬间将记忆拉回89年前。彼时,鼠疫的阴影正笼罩琼州大地。危难之际,海南文昌人林筱海与医学同仁们毅然并肩,投身于抗疫前线。

1936年林筱海(后排左起第三)和伍连德(前排中间)等人在海口合影
据《海南省志·卫生志》记载,从1882年至1936年间,海南北部地区的海口、琼山、儋县、临高、澄迈、定安、文昌等7个县市先后发生鼠疫。1936年,疫情再次于定安县城暴发,并迅速蔓延至周边村庄。
危难之际,时任医师的林筱海并未退缩。他毅然逆行,主动奔赴定安疫情中心。经过严谨的实地调查,他确认此次为凶险的淋巴腺鼠疫。林筱海第一时间向外求援,为海南人民点亮了希望。
很快,国际著名鼠疫专家伍连德博士火速南下。这位曾在东北抗击鼠疫的防疫先驱亲赴海南岛调查疫情、分析传播路径,更从福建疫区紧急调遣一支鼠疫防治队协助林筱海开展防疫工作。防治队沿着海口—定安—文昌的公路线进行疫情防治处理,经过一个多月时间,最终把定安的鼠疫彻底扑灭。
1947年,林筱海在海口龙华路创办了海强高级医事技术学校(海南医科大学前身)。而当年他在鼠疫中救下的孩子里,有些人后来成为海强高级医事技术学校的首届学生,将医者仁心的火种接续传递。
一段尘封的历史,在几个月前被重新唤醒。今年5月,海南医科大学图书档案馆工作人员付煜、张开震远赴哈尔滨伍连德纪念馆,终于让包括这张珍贵照片在内的大量抗疫史料“回家”。“君以命相搏换琼岛生天,吾辈必承医魂继往开来。”当伍连德纪念馆的工作人员将资料郑重交予海医代表时,在场所有人无不动容。这些珍贵的史料如今陈列于海医校史馆,静静等待着每一位后来的海医人前来触摸与感悟。
昔日鼠疫肆虐的阴霾早已散去,但1936年的风雨中那盏由林筱海校长点燃的医者明灯,从未熄灭。
“照片里,林筱海校长的身影或许有些模糊,但他留下的‘医魂’却越发清晰。”海南医科大学有关负责人表示,这份精神遗产,必将激励一代又一代海医人,为筑牢海南自贸港的公共卫生防线,守护海南人民的生命健康,续写属于新时代海医人的使命和担当。
责任编辑:林叶
内容审核:蔡宝莹
值班总监:袁锋
值班主任:罗清锐
原文链接:https://res.hndaily.cn/file/news/20250924/cid_92_5985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