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海医

【解放日报】“强哥”南下改造一所大学

2025-10-13
阅读量: 更新时间:2025-10-13

编者按:

近日,《解放日报》再次关注海南医科大学的深层次改革,10月12日第4版整版推出深度报道《“强哥”南下改造一所大学》。现将全文转载,以飨读者。


“大学之大”开栏的话

教育、科技、人才,是强国崛起的密码。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

早在2023年,教育部等多部门印发《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方案明确,到2025年,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学科专业布点。与此同时,通过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有效加强创新能力培养。

近日,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印发《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行动方案(2025—2027年)》提出,要建立健全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专业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升高等教育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贡献力。

高校改革势在必行,有探路者率先书写答卷。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原点栏目开启“大学之大”系列报道,陆续走近一系列中国大学校长,聆听他们的治学理念与改革实践,探寻中国高等教育的未来之路。



本报记者 李楚悦 实习生 胡婧懿

陈国强坐在办公室里,衬衣西服一丝不苟。在介绍海南医科大学(以下简称“海医”)因为改革而带来的一系列改变后,他顿了顿,用浓重的湖南口音说:“蛮有味道的。”

9月15日,是陈国强到海医担任校长两周年的日子。两年前,这所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大学迎来首位院士校长,开启一场被许多人称为“惊涛四起”的改革:海南省医学科学院从一块牌子变成实体科研高地;管理机构从32个砍至17个,57名处级干部“下岗”;取消三分之一导师资格,硕士博士点新增9个;“水课”大幅缩减后,千万经费投入本科生科研;绩效重组、学风重塑、宿舍重装……

改革引发不同维度的关注,有领导称赞海医的改革是海南版的“深圳速度”。记者抵达海医采访的同一天,海南省委深改办正在学校调研,围绕海医作为海南高校改革示范单位建设召开专题座谈会,酝酿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


引科研人才

海医这两年的变化速度令人惊诧。但没有人知道,陈国强关于改革的思路从何开始酝酿。

研究生院院长张帆记得,校长刚来时不仅对学校的基本情况很了解,甚至翻过海医初创时期几位校长的传记,对海医的发展历程、文化都一清二楚。“他对海医现状和改革需求,甚至比我们在这里工作多年的人都更清晰。”

2023年5月,海南省政府办公厅印发通知,明确把原来只是一块招牌的海南省医学科学院(以下简称“医科院”)实体化运行。囿于各方面限制,过去十多年,医科院只停留在纸面上。这是个需要上万平方米的高端科研场所,对于当时还叫“海南医学院”的海医来说,既缺少人才也没有设备,甚至没有合适的场地。相比新建,租场地在时间上最合理。

上任前,陈国强去看计划租赁的场地时,对承担任务的时任科技处处长贾彬说:“场地很好,房子如果租不下来,我到学校后第一个免你的职。”贾彬说,当时压力陡增。好在租房子的事顺利推进,陈国强到任后,医科院建设迅速启动。

担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院长10年后,陈国强于2021年主动卸任。随后,他在中国科学院学部咨询评议工作委员会的支持下,牵头开展健康中国战略下的医学教育改革和战略研究。“研究了两年,发现中国的医学教育最根本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

不久后,他获得解决问题的机会。对海南来说,迫切需要一所高水平的医科大学。在陈国强的顶层设计中,医科院是改革的抓手。“先把人才引进来,给他们一个相对独立、先进的环境开展科研,实行和学校本部完全两个体系的运转机制。时机成熟时,再逐步将医科院的人才补充到学院。”

为了最大程度吸引科研人才,医科院以行业最高标准规划建设。“所有设备都是对标国际高水平实验室配置,很多科研人才来平台看了之后,当场就打算留下。”海南省医学科学院综合事务部主任张勇说。加入海医前,张勇在北京协和医院的科研院所工作过。刚来海医时,他在基础医学院药理学教研室当研究员。2023年刚过完年,海医的改革处于酝酿期,张勇被调整到医科院参与筹建工作。对科研人员来说,理想的科研场所应是怎样一幅图景,他再熟悉不过。

两年后,张勇骄傲地打开医科院的每一间实验室,作为医科院筹建时采购设备的主力,他对这些动辄上千万的设备如数家珍,“不比北上广的实验室差”。现在,无论什么时间段走进这幢四层小楼,都能看见研究人员在其间往来穿梭。海洋药物和生物学、气候医学等相关科研项目正如火如荼地开展。

两年间,依托医科院的实体化运行,海医成功引进C类(相当于国家优青)及以上高层次人才31人,青年人才95人,博士后41人。新引进青年人才中,3人进入2025国家杰青/优青答辩环节,1人成功入选,实现国家级青年人才自主培养的突破。

医科院迅速落地运行,贾彬还是被免职了。“校长9月刚来,10月就找我谈话,他认为我不适合做科技处处长。让我考虑能不能跟他一起搞改革。”一个月后,海医的“改革办”成立。“为什么我们下定决心必须建立医科院,而且如此高标准、大体量?”成为改革办主任后,贾彬逐渐理解了陈国强的思路。改变学校原本的科研能力,需要引进一批科研人才,但只有原有的学术力量有序地得到带动,才能让改革真正落地、产生深入影响。


砍掉“水课”

陈国强到海医任职的第三天,收到一位学生的匿名信。信中提了6条建议,其中一条是,希望每个月都能请一些真正的学术大家到海医进行交流。

自新校长上任,来交流的学术大咖络绎不绝,但听讲座的人数不多,“学生都困在课堂里”。在一次公开讲话中,陈国强直言:“为什么这么多课?值得我们海医教师深思。如果从早上8点安排到晚上10点,甚至周末还要上课,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很难有吸收课堂外新知识的时间,更遑论主动学习。”

大三学生黄震说,刚进校时,课程多且和专业没太大关系,“比如创业基础课,对医学生来说这样的课程没有太多帮助,特别浪费时间”。

2023年11月,海医启动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优化工作,大刀阔斧砍掉“水课”,优化课程结构。五年制专业从原有的3888总学时减少至3342学时,四年制专业从3138总学时减少至2573学时。

不合理的现象背后,症结往往在更深层。在海医原先的制度中,课时数与老师的绩效、职称评定挂钩,有些老师为了绩效会尽量多上课。“要彻底改变‘水课’现象,首先让课时数和绩效脱钩,以综合评价定绩效。”教务处处长李其富解释。与之相对应,授课内容和结构也相应改变。很多课程增加了自主学习模块,课堂的教学主要针对重点与难点,其余内容需要学生在课后自习完成。

效果很快显现,海医基础医学院副教授王英发现,学生在实验课上更活跃了,甚至能提出一些“老师都要想一想再回答”的好问题。

在陈国强看来,医学是精英教育。临床医学对学生的要求很高,培养成本也很高,理应集中优势,培养专业能力,提升科研水平。这种理念在招生规模上也有所体现。海医原是一所典型的教学型双非院。本科生占绝大多数,共有15000人左右,每年本科生入学人数在3000人以上。改革后,海医这两年的本科招生人数逐渐缩减至2500人左右。

海医三所附属医院分别有1800张、2500张、2800张床位,已是海南省内规模最大的三所三甲医院,但床位总数并不能满足全体学生临床实践需求。“可想而知原先的招生规模有多大,必然造成教学资源分散,无法精细化培养。”李其富说。


本科生科研

把学生从“水课”中解放出来,如何进一步引导他们主动思考,增强自我探索能力?海医的答案之一,是投入1000万元鼓励本科生做科研。无论学生来自哪个年级,只要有想法、有团队,就可以申请项目。李其富也怀疑过,1000万元给本科生做科研值吗?

陈国强告诉他,花这1000万元并不是要求必须出成果,而是让学生尽早接触科研,培养创新精神、团队协作能力。对大学生来说,不仅需要了解知识,更要了解创造知识的过程。

“一个项目一年10万元,1000万元可以支持100个项目。每个项目3到5个人,平均下来,可以支持400个孩子在课余进行科研。即使其中只有10%的人具有天赋、兴趣和能力,10年后,会有40个人走上科技创新道路,如果其中有1%的人冒尖,海医将来也能每年培养出4个顶尖医学科学家。”陈国强算了笔“人才账”。

“临床医学是一门实践科学,除了鼓励科研,我们在课程设计层面引导学生积极实践。”李其富说。改革后,海医的本科生有一半以上的课程是在医院中完成。对医学生来说,更早地进入医院,就有更多机会接触病患,能更快进入职业角色。

改变在点滴中发生。刚读研二的黄思博说:“在本科学校,大家平时常常聊的是去哪里玩、吃什么。但来到海医,我经常在路上、电梯里听到同学聊上课的内容、做项目的经历。大家聊得热火朝天,这种感觉让人很受鼓舞,是我来海医前从没想过的体验。”黄思博因为参与科研项目,一整个暑假都留在学校做实验。

8月底,中国科学院院士顾东风应邀到海医开讲座。科技处处长郭峻莉发现,以前几乎不会有本科生来听的专家论坛,现在出现了许多更年轻的面孔。


增加学位点

上任首日,校长公开向全体师生许诺做三件大事:实体化运行医科院、增加博士点、将“医学院”更名为“医科大学”。对陈国强来说,更名最容易也最不重要,“麻省理工学院也没有改成大学”。让海医担得起“大学”的名头,有相匹配的人才与科研实力,才是核心。

“不立不破,医科院的建立最难,但有了标杆,学校的改革就有目标,引进的人才逐步输送到二级学院,给学生上课,也进一步强化了科研力量。”陈国强说。

近期,海医刚刚完成二级学院领导班子调整,两年来医科院引进的一批优秀青年老师、科研专家都参与到竞聘中。不少人已走上领导岗位,刚加入海医不久的卢伟强就是其中之一。这位原本在华东师范大学工作多年的老师,2024年跟随刘明耀团队来到海医,在医科院担任新药研发与转化中心副主任。今年7月,“85后”卢伟强成功竞聘担任海医药学院副院长,负责研究生和科研相关工作。“医科院的发展速度比预期更快,现在已有不少和我一样的年轻老师同时在两边担任职务。”卢伟强说。

外部“输血”并非长久之计,学校必须有自己的人才培养能力,才能有效“造血”。要做到这一点,第一件大事就是增加博士点。多年来,海医只有一个临床医学博士点,陈国强上任后指导张帆负责的研究生院申报布局。“我们新报的4个博士点和5个硕士点竟全部都拿到了,成功率百分之百。”张帆说。

学位点增加后最直观的变化,是硕博师生数量大幅提升。两年前,整个研究生院所有人加起来也就1000人左右,现在已突破2000人。人才培养的梯队充实后,自主科研的可能性提高了。


系统性新生

在学校党委书记张彩虹的办公桌上,有一本916页的改革制度汇编。这是海医两年改革的点滴积累,也是海医系统性新生的路线图。

“海医的发展或许一时间无法比肩最顶尖的高校,但就其自身地理位置来说,应该有更长远的目标。”陈国强认为,如果能够带动热带地区的国际学生来学习,并开始科技创新,服务于东南亚的病人,也会有深远的影响力。

申报学校更名前夕,陈国强把自己关在房间里翻阅汇报材料,为这所学校必须走向一流梳理出不容辩驳的理由。“一个晚上写了26页纸。”陈国强说,“我认为,海南自由贸易港迫切需要建设一所高水平的医科大学,海南省也是我国境内唯一处于热带的岛屿省份,热带医学也是医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海南建一所高水平大学,不仅弥补我国医学教育的短板,也能为自贸港发展卫生健康事业和生物医药产业提供基础支撑。”

2024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教育部关于同意海南医学院更名为海南医科大学的函》,这所创办了70多年的高校迎来新的历史节点。“从骨子里涌出一种自豪感。”黄思博说,海南医科大学正成为越来越多人耳熟能详的名字。

任何一个大型系统实施改革,都有可能落入“上热、中温、下冷”的窠臼,但海医似乎未曾有这样的困境。陈国强是这场改革的灵魂人物,但改革的波涛触及学校的每一个层级。更重要的是,风暴之中,大船依然平稳。

海医的制度性集成创新,对海南自贸港改革也带来启发。张彩虹记得,海南省委领导视察海医改革成果后总结,“改革之力度,改革之效果,改革之稳定超出预期。”


干部“下岗”

刚上任时,陈国强抓的第一件事是行政楼的作息时间。当时有很多人不理解,改革应该要干大事,怎么先抓考勤这种小事。“学校规定8点上班,8点半有人刚送完孩子,拿着早餐来上班。下午3点上班,有人3点半才来,5点半就走了,就是这种散漫的状态。”贾彬觉得,抓考勤逐渐把大家的心收回来了。

陈国强来了之后,曾经的校长办公室主任就因为“能力跟不上改革节奏”主动辞职了。更为罕见的是,辞职后的校办主任并没有重新安排其他正处级岗位,而是完全卸下管理者身份,回到学院从事原来的工作。紧接着是触动更多人利益的绩效改革,核心是通过绩效收入的杠杆撬动积极性,奖优降庸。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部门之间的收入差距,部门负责人也是如此。

“原先处级干部都在部门内分绩效,他是老大,自己做主,就有可能出现不公平。改革后,所有的中层领导都由学校分配绩效。从部门里摘出来后,就不涉及自身利益。”校组织部部长谢毅强解释。谢毅强2022年调至组织部工作,和老同事聊天时有人提到:“老谢,在你任上动过的干部,比之前10年调动的总数都多。”过去两年间,海医所有处级干部都经历过一次“集体卧倒”。“跟不上的就下来,我们一共有57位处级干部不再享受处级待遇。”谢毅强说。

如此大规模的人事调整,首先来自机构的改革,管理服务机构由最初的32个减少到27个,后进一步调整至17个,二级学院由20个精简至13个,二级党委组织由26个优化至16个。在海医的改革中,所有岗位都以公开竞聘方式遴选人才,候选人需要上台阐述自己的基本情况、工作业绩和思路,并当场答辩。除了学校领导,评分席特别设置群众评委,实名投票选举。

“我们通过这种形式,既展示干部的能力、素质和水平,也最大程度获得公信力。”谢毅强说。对于成功竞聘的干部来说,上任并非进了“保险箱”,首先要通过一年的试用期,而落选人员仍有机会通过下一次竞聘再上岗。经过改革,海医干部队伍的素质、年龄、职称和结构都发生了显著变化。


强华奖学金

来海医前,陈国强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当了10年院长。因为风趣幽默、熟知互联网热词,是学生熟悉喜爱的“网红”院长,从交大医学院卸任时,他笑称自己从“强哥”熬成“强叔”。无论在哪儿,他从未停止对学生极致细腻的关注。

为了让海医的学生安心读书,陈国强每年从自己的薪水里拿出50万元,为贫困学子解决生活问题。“我太太的名字里有个‘华’字,我的名字里有‘强’,所以叫‘强华奖学金’,每年评50个人。”

2024年的开学典礼上,陈国强向学生喊话:“你们中的不少人觉得住宿条件差。由于种种原因,我难以在短时间内改变。希望你们在委屈中坚持一下,在辛苦中锻炼一下,待新区建成,应该会得到改善。”

话虽如此,但他仍想办法尽快改善学生住宿条件。省领导来视察学校时,他主动改变路线,邀请领导参观学生宿舍。一年后,海医的部分宿舍整修一新。黄震用“非常有执行力”来形容这位校长。

为矫正学习风气,陈国强也想出新招。去年,海医开始推行“双及格”考试制度。以往学生期末成绩不理想时,老师普遍用平时成绩拉高期末分数,提升课程整体合格率。考试成绩难以客观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新制度既要平时成绩合格,也要期末成绩达标。只有平时成绩合格,才有资格参与期末考试。“我有时候看社交媒体,发现网上有学生评价我:其他都挺好,就是‘双及格’的考试要求太严格。”陈国强笑着说。

两年间,海医惊涛四起,但改革没有终点。“我来之前就提出要求,我必须是全职,签十年的合同。”陈国强说。他的这项要求让许多人吃了定心丸,大家觉得跟着他干,压力虽大,但很有希望。

陈国强喜欢法国哲学家埃德加·莫兰写在《改变我们的道路——大疫后的人类及其世界》中的理念:教育的真谛是要让人们学会穿越确定性的群岛,在不确定性的海洋当中航行。“海南应该有一所属于自己的更高水平的医学院,应该造就一批又一批更高素质的医学人才。”如今,这是陈国强和他身后的海医无比确定的事。

分享到: